[ 索 引  号 ] | tanchengyjz/2024-0000015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杨集镇 | |
---|---|---|---|---|---|
[ 成文日期 ] | 2024-02-02 | [ 公开日期 ] | 2024-02-02 | [ 有 效 性 ] | 有效中 |
“砂糖橘便宜了,薄皮,甘甜甘甜的…”“蒸馒头,蒸大馒头,谁买谁发,早买早发…”“新鲜的蛎叉,便宜了,又大又肥 …”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感觉,久违的乡村大集又回来了。
毋庸置疑,眼下山东烟火气最浓的地方,莫过于郯城县杨集镇“黄河大集”。
许多人或许想不到,没有“高大上”场所、没有“大手笔”包装的黄河大集,如今竟成了新晋“网红”。“赶赴黄河大集,共享年味人间”“没有人能空手走出黄河大集”“逛黄河大集,寻山东好品”“是黄河大集,也是乡村好戏”“黄河河大集”让乡村大集插上腾飞的翅膀,不仅飞到寻常百姓家,更是载着浓浓乡愁穿越万水千山,让网络尽头的海外游子尽赏山东好品、尽览齐鲁风韵。
人们为何对赶集如此钟爱?今年的年集有什么不同?
守正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黄河大集”将黄河流域各省区不同的黄河文化特色以不同的形态展现,打造出了一个黄河文化共同体,也打造出了一个文化创新的共同体。
口鼻呼出的白雾在眼前升腾,耳边是邻里乡亲谈论的家长里短,一边品美食、一边看演出、一边买年货……这幅温馨的画面相信每个山东人都不陌生。
在杨集镇驻地集市上,数百个摊位摆满街道两旁,从头到尾绵延四五里,蔬菜瓜果、生鲜熟食、衣裤鞋帽、特色小吃、非遗产品及各种日用百货等等,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让人有着无限的选择。年末岁尾,三五好友结伴赶集,一路上听着叫卖议价的声音,时而遇到熟人的寒暄,无一不让人感觉到热闹、朴实、亲切、祥和;一路上看到草帽、服装、豆腐干、腌酱菜等各类特色,时而驻足品尝,时而拿起试用,无一不让人心生愉悦、激动、自豪、惬意。在较为繁华的文化路,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叫卖声、还价声、欢笑声、寒暄声,不绝于耳;散发着浓郁香味的葡萄,红彤彤的苹果,鲜嫩水灵的芹菜、红灯笼似的火龙果等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带着农家才有的爽朗和热情,在各个摊位前尽情舒展身姿,充满温馨与热闹的人间烟火味道。
情感邂逅,邻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有人说,听到集市上满是土味的叫卖声,就像闻到了小时候父亲身上的旱烟味儿,表面装作满脸的“嫌弃”,身体却又很诚实的去接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妥妥的“爷青回”。 或许,这就是乡愁的味道,一种根植于心的乡土情结,已刻入基因,融于血脉,年愈近,情愈浓。
在素有商贸物流大镇之称的郯城县杨集镇,大集不仅仅是一个集聚卖和买的市场,也是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乡亲们的社会交流需求,也是点亮寻常日子的一份温度。有了大集,生活就有了生机与活力,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年年岁岁集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乡村,年集不仅仅是一个集聚卖和买的市场,也是乡亲们的社会交流需求,是日子的句点,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在老年人当中尤甚。
创新表达,市场文化的脉动与升华
大集是有灵性的,有了大集,生活就有了生机与活力,群众也有了奔头。最浓厚的乡土味道既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心灵归处”,更是城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黄河大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有机统一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上了“时代新装”,赢得了“火出圈”的流量密码。通过“线下大集+线上带货+宣传推介”的方式,筹备举办“好客山东贺年会”云端购物节、“黄河大集”老字号网上年货节、“黄河大集—年货节”等特色活动,让黄河大集通过网络走向大众,增加黄河大集知名度的同时,也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能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不一样的“年滋味”。
今年以来,杨集镇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以逛“黄河大集”寻“家乡好品”为主题,充分发挥“集市搭台、文旅融合、经济唱戏”的积极作用,黄河大集上设置了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非遗手造展览、惠民演出、乡村流水席等带有满满“村味”的活动,不仅给观众带来“移步换景”的沉浸体验,也真正让村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传统文化氛围。
下一步,杨集镇将继续依托当地特色,持续开展别具特色的黄河大集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讲好“杨集故事”,赶好“黄河大集”,聚力打造“黄河大集”文化品牌,让群众感受厚重历史文化、提振消费信心,让传统大集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