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tanchenggtj/2023-0000154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
[ 成文日期 ] | [ 公开日期 ] | 2023-06-15 | [ 有 效 性 ] |
近日,根据我县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工作人员调查发现,我县泉源镇、郯城县国有林场总场发生了松针蚧危害。现将松针蚧的发生及危害特点、形态特征、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发生及危害特点
松针蚧主要危害油松、黑松、樟子松及桧柏、云杉、马尾松、罗汉松、雪松等。1年发生2-3代,以雌成虫和固定若虫在针叶上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下旬雌成虫产卵,5月中旬至6月下旬若虫孵化,一天左右就能在叶基部两个针叶间固定刺吸为害。大多在针叶基部束内吸食,被害针叶初出现黄斑,后逐渐变大,针叶枯黄进而脱落,严重被害枝梢萎缩枯死。
二、形态特征
1、成虫:蚧壳牡蛎形,雌蚧壳黄褐色,长1.0-1.5mm,宽0.4-0.5mm,第一蚧壳点前端黄褐色,蚧壳周围有一圈白蜡丝。雄蚧壳白色,壳点前端黄色。雌成虫臀叶两对,中臀叶凹入臀板内,第二臀叶分为2对,内叶大,外叶小而尖。雄成虫橘红色,单眼黑色,前翅透明,后翅为平衡棒。
2、卵:椭圆形,长0.1mm左右,淡黄色。
3、若虫:1龄若虫长0.2-0.4mm,浅黄色,单眼红色,触角5节,末节有螺纹。2龄若虫体长约0.7mm。
三、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及时剪除病虫枝、枯死枝,清除杂草、落叶,以减少越冬基数,降低虫口密度。
2、化学防治:在5、6月中旬若虫刚孵出时喷洒内吸性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控制该虫的数量。一旦介壳形成,化学防治的效果就不理想。可以树冠喷洒10%吡虫啉1500倍液或33%螺虫乙酯噻嗪酮3000倍液,也可选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1000-1500倍。目前我县国有林场总场采用无人机施药进行松针蚧防治,使用药剂为螺虫·噻嗪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