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郯城 >> 认识郯城 >> 郯城县志 >> 正文
人物
发布日期:2021-01-05   作者:   来源:郯城县人民政府网站    阅读:

第一章人物传略

后苍

后苍(生卒年月不详),字近君,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西汉宣帝时博士,官至少府。著名经学家。

后苍精通五经,对《齐诗》和《礼》的研究造诣很深。东汉学者应劭称他是《齐诗》的最早传人之一。

《诗经》是春秋时期经孔子删订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初年,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赵人毛亨,均以传授《诗经》显名,于是《诗经》因传人不同,又分为《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前三者系今文经,唯《毛诗》为古文经。后苍师从经学家夏侯始昌,夏侯始昌以辕固生为师,因此,后苍为辕固生的再传弟子。汉宣帝时,后苍被立为博士。他潜心研读《齐诗》,著《齐后氏故》(20卷)和《齐后氏传》(39卷)。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汉代研究《齐诗》的著作计有5种132卷。后苍是当时治《齐诗》的重要人物。

后苍的弟子中,著名者有翼奉、萧望之和匡衡,匡衡以说《诗》名世,官至丞相,并授《齐诗》于师丹、伏理等人。翼奉、萧望之也各授《齐诗》于弟子。因此,《齐诗》又有翼、匡、师、伏之学。

后苍对《礼》的研究和传授也有贡献。西汉初年,鲁人高堂生(名隆,字伯)著《仪礼》17篇,并授之于弟子瑕丘、萧奋。萧奋传授给东海人孟卿。孟卿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孟喜之父,对《礼》和《春秋》很有研究。后苍以孟卿为师,对《礼》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著《后氏曲台记》,说《礼》“数万言”。后苍双将其“礼”传授弟子沛人闻人通汉、庆普,梁人戴德、戴圣。戴德著《大戴礼记》,戴圣著《小戴礼记》,皆传于世。

据记载,后苍对《春秋》和《孝经》也很有研究。

于公

于公(生卒年月不详),西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其名字失传,“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他的事迹,见于《汉书·于定国传》。

于公只做过县狱吏、郡决曹这样的小官。他熟悉刑典,善于断案,以执法公正、“决狱平”称著于世。即便是犯法者,也都对其公正的判决断心悦诚服。于公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却非常有名。人们只要提起于公,就自然会联想到他为孝妇昭冤案之事。

东海郡郯县有一女子,年轻守寡。她为了照顾婆婆,不愿改嫁,被人们称为“孝妇”。婆婆对邻居说:“媳妇孝敬我,非常勤苦,可怜她无子守寡,我老了,但她还这么年轻,今后怎么办呢!”婆婆感到自己妨碍儿媳改嫁,为成全她,自缢身亡。婆婆出嫁的女儿诬告孝妇杀死了她的母亲,于是官府将孝妇捕去,严刑拷打。孝妇受刑不过,含冤屈招。狱案移至府郡,决曹于公认为:孝妇奉养婆婆十余年,是远近闻名的孝妇,她不是杀死婆婆的凶手。太守不听于公之言,判处孝妇死刑。于公抱着案卷大哭,然后辞职而去。太守冤杀了孝妇后,郡中大旱三年。后新任太守上任,于公主动找他为孝妇昭雪。他说:“孝妇不当死,完全是前任太守盲目错断冤狱所致”。新太守杀牛亲自祭奠孝妇冢,为她平反昭雪。此事刘向《说苑·贵德》亦有记载。东晋时,干宝将其收入《搜神记》把孝妇名为周青,说:死时血青黄色,顺旗上流。

于公自己觉得“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后代必出大官,因此泥工为其修建大门时,于公叫他们修建高门,准备以后进出高车驷马。元戏剧家王实甫、梁进之有《于公高门》杂剧问世,讴歌于公及孝妇。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又以东海孝妇为原型,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创作出大气磅礴的著名悲剧《窦娥冤》。从此后于公和东海孝妇的故事,广为流传。

于公在世,人们为其建生祠,号曰“于公祠”。于公死后,人人怀念,在郯城城西约二里处建“于公墓”。

于定国

于定国(前111—前40年),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时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

于定国少时从父学法,接受了于公的思想熏陶。于公死后,他继父任为县狱史、郡决曹。由于他熟悉法律,治狱严谨,声誉渐高,补任廷尉史。因处理案件有才能,受到汉昭帝的器重。被调到京城,提升为侍御史、御史中丞。汉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即位。刘贺是一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的昏君。于定国上书劝谏。刘贺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废掉。汉宣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霍光上奏汉宣帝,凡谏昌邑王的都就提升官职。因此,于定国也就升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受到特别重用。几年后,又升为水衡都尉、廷尉,位列九卿之一。

西汉时,廷尉是掌管刑法的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凡郡国决狱有疑,皆由廷尉审核平决。在决狱断案中,于定国执法公正,量刑得当。他做过县狱吏、郡决曹,对郡县情况十分熟悉,加上他明习文法,见多识广,因而办案明快,对一些疑难案件也是剖决如流。于定国善饮酒,多饮而不乱,堪称海量。寒冬腊月时,他总是先喝酒再审理案件。他喝了酒以后,不仅头脑依然清醒,而且显得精神倍增。在决狱断案中,不管是当朝权贵,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案子有疑问,他都十分审慎的处理。他量刑时主张宽平,人们都感到他为廷尉,没有受冤屈之虑。他为廷尉十八年,朝野称颂,与汉文帝时的著名廷尉张释之齐名。当时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的赞誉。

于定国身居高位,但为人谦虚好学。任廷尉后,坚持拜师学《春秋》,常常手捧经史,“北面备弟子礼”。对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分地位高低,即“徒步往过,”也“皆与钧礼”。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于定国做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次年丞相黄霸死,于定国当了丞相,封西平侯。汉宣帝死后,刘即位,是为元帝,对于定国十分敬重。他和御史大夫陈万年并位八年,“议论无所拂”,因而国家也较为安定。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于定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即以病辞官。汉元帝赐予安车驷马、黄金60斤还乡,72岁病卒,被谥曰“安侯”。

于定国之子于永,以父任为侍中中郎将,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次年,成帝想拜他为丞相,可正巧在这时侯病死。

王朗

王朗(153-228),字景兴。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东海郯人。汉末为会稽太守,经曹操上表征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后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曹丕即王位后,王朗任御史大夫,上书劝育民省刑。曹丕称帝后,王朗任司空,上书谏止游猎。魏明帝时,封兰陵侯,转为司徒,上书谏止营造宫室,反对恢复肉刑。王朗博学多才,对儒家学说有精深研究,著有《易》、《春秋》、《周官》各传。

王肃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郯人,系王朗之子。18岁时从宋忠读《太玄》,精于贾逵、马融之学。曾注《尚书》、《诗经》、《三礼》、《论语》、《左传》、《国语》等,其经学观点被称为“王学”。魏黄初年间,为散骑黄门侍郎,后任散骑常侍,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后任议郎、侍中、太常,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王肃著述甚丰,原有集五卷,已逸,清人辑有散文一卷,相传《孔子家语》系其伪托。

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人,东晋末任浏阳令、宛陵令、钱唐令等职。刘宋王朝建立后,历官尚书祠部郎、南台治书侍御史、尚书殿中郎兼左丞、衡阳内史、著作佐郎、御史中丞等。博通经史,曾受命与傅亮共撰朝仪,参与撰修《宋书》。精与历算,在其舅父徐广观测天象40年之后,又亲自观测40年,对天文历法精心研究,创定了《元嘉历》。《元嘉历》较以前的十一家历法都更为精密,订正了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废除平朔改用定朔,使日月食必在朔望。其所创调日法,为唐宋历数家所沿用。他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8,比三国时其数学家刘徽的研究成果更进一步。何承天多才多艺,好弈棋,善弹筝。他精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津“谬为六十”,发明了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运用自然科学在当时所达到的成果,多次参加当时的反佛教思想斗争,在所撰《报应问》、《达性论》、《答宗居士书》等文中,十分有力地批驳了“因果报应”、“神不灭论”等唯心主义谬说。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南北朝时期梁陈间著名文学家,东海郯县人。生于名门士族之家。其父徐扌离 仕 梁为太学博士、新安太守、太子左卫率,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之一。徐陵幼聪敏,博通经史,兼有口辩,25岁时被选为东宫学士,与庾信共倡宫体诗,成为宫体诗代表作家。在梁朝历任尚书度支郎、上虞县令、通直散骑侍郎。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不辱使命。仕陈历官散骑常侍左丞、五兵尚书领大著作、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为文擅长骈体,与庾信齐名,有“徐庾体”之称。陈朝文檄军书诏策,多出徐陵之手,被推为“一代文宗”,曾编选专收歌咏女性的诗集《玉台新咏》,为继《诗经》、《楚辞》之后的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有《徐孝穆集》行世。

张景华

张景华(1482-1555),字时美,号白溪。郯城县人,明正德五年(1501年)考中举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初任江西吉水县知县,为官清正。历官大理寺右寺丞、通政司月 誊黄右通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曾上疏弹劾宠臣武定侯郭勋,直声震于朝廷。后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乞赈安东等处饥民疏略》中,他直言不讳上报灾情:“安东等州县连岁旱荒,人民饥馁。卖妻鬻子。号声相彻于里闾;扶老携童,菜色并僵于道路”,主张从速放赈。在《议处海赣等州县逋税疏》中,他激烈地反对无休止地加重赋税,逼得农民不堪重负,逃离他乡。指出:“竭泽而渔后必无鱼,燔林而狩后必无兽”。他敢于谏诤,屡次上书批评朝政,权臣严嵩为笼络他,曾派人以双缣为赠,张景华原物送还,终因触犯朝廷权臣而罢职归里。张景华工诗能文,曾写下许多赞美家乡山水的诗歌。所撰《山西奏议》、《樵枚琐谈》、《摄心录》、《双槐解》、《穿杨中的说》等文,短小精悍,论理明快,风格刚健,流传于世。

孙锡辂

孙锡辂(1822.4-1885.1),字德舆。郯城县马头镇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举人。生于书香门第,家世业儒,其兄锡纯、锡光均为贡生。锡辂性爱读书,乐育人才,年及弱冠即设馆于外,授徒多有成就,远近争延为师。课子侄辈 读书,家法素严。其子友莲、友萼皆成进士,侄友闵亦中举人。科名之盛,萃于一门。一时为人称颂。郯城县旧有一贯书院,兵燹后经费荡然无存。孙锡辂禀追典铺存本,又整顿学规,厘定章程,使书院复得开办,地方文教为之振兴。锡辂与其子友莲先后任书院主讲,各县生徒不远数百里负笈前来求学。县内向无考棚,每科岁试时生员需自备桌凳,多有不便。锡辂创议修建,并亲赴各乡集资,劝绅富捐助,不到一年即建成考棚。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水,马头沂河堤被冲刷三十余丈,势将决口,孙锡辂率众抢险,聚集木桩柴料竹缆等物贴堤而下,三昼夜始获安全。水落后又主持集资捐修河堤,并购石为基,以图永久,经数年施工修成一段石护岸,使马头沂河堤岸抗洪能力大为增强。光绪三年(1877年)被选为聊城县教谕,在任七年而卒。

孙友莲

孙友莲(1844.3.28-1900.10.20),字幼青。郯城县马头镇人。孙锡辂之长子。幼时在家从父读书。清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举人,历任泰安、乐安、肥城等县训导。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进士,分户部广西司主事。不久即以母病请假省亲回籍,不肯复出,朝夕侍奉母亲,七年如一日。其母病故后,哀毁成疾,49天后亦卒。

孙友萼

孙友萼(1854-1924),字华楼。郯城县马头镇人。孙锡辂之次子。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援例为内阁中书兼国史馆方略馆职。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历任江苏桃源、邳州、安东、阳湖、元和、金坛、江阴、丹阳、无锡等地地方官,颇有政声。任桃源县知县时,正值荒歉,他筹措赈抚捐资,疏浚程子河、洪泽湖,以工代赈,使该县历年昏垫之区变成膏腴之地,宿迁、泗州等县水灾亦大为减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解职回籍。1914年秋,郯城遇大水灾,沂、沭河决口30处,孙友萼力请义赈,督办先后拨7000元修堵决口,又倡捐平粜,周济饥民,请除附捐,以减轻乡民负担,其为民请命,耿介直言,深得地方人士赞誉。后避居济南,年七十而卒。

方远照

方远照(1882-1914),字曜庭,曾用名方觉,辛亥革命著名烈士。郯城县马头镇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07年于沂州中学堂毕业后,以高材生被选入山东高等学堂。在济南读书期间,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立志于改革政治,救国救民。常议论时弊,激昂慷慨,使闻者咋舌。终因鼓吹革命,被开除学籍。1909年,复肄业于山东优级师范学堂,不久,经丁惟汾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受命担任齐鲁一带革命运动,遂剪发易服,为民众先导。1910年春,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方远照奔走南北,积极进行宣传联络工作,遂辍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被选为山东临时省议会议员,对地方兴利除弊多有建议,其中以提请联合各省议会弹劾黎元洪违法杀害革命党人张振武、方维一案,最为军阀忌恨。时周自齐任山东都督,曾多次派人笼络,许以高官厚禄,但远照始终不为所动,坚决不与军阀同流合污。同年,方远照与陈名豫、曲希文等组织剧团,编演新剧宣传革命,揭露清朝政府专制统治及北洋军阀淫威,观者无不快心折服。

1913年,方远照入山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肄业。当时,袁世凯正加紧恢复封建帝制活动,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在孙中山领导下,“二次革命”爆发。其间,吴大洲奉孙中山之命在大连设立机关,领导山东“倒袁”斗争。吴大洲派庄维道、孙屹等回省联络,并寄信给方远照,约定共举大事。庄维道、孙屹到烟台时,不料活动计划暴露,方远照遂被山东都督靳云鹏逮捕。方远照在狱中被关押数月,受尽毒刑拷打,终未屈服。1914年2月25日,与赵金漳、王鸿策、王致盛等同被杀害于济南东关山水沟,后葬于千佛山下。

1932年,应家人要求,遗骨迁回故土。当地人士组成“临郯各界公葬方烈士委员会”,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省立第五中学及临、郯、费、莒各县乡师学生也从远道赶到马头镇参加悼念活动。

刘之言

刘之言(1906.11-1933.7),原名照巽,又名汾,字之言。鲁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郯城县马头镇和平街人,出生于市民家庭。初小毕业后到商店做学徒,后得本镇开明士绅于霭辰资助,在求是小学读完高级部课程,于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入校后,受到中共党员庄龙甲影响,阅读了马列著作和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革命的思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一师支部委员。他通过成立“读书会”和“书报介绍社”,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并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到工厂帮助创办工人夜校,宣传革命思想,同年5月4日前后,他配合支部书记庄龙甲发动济南各学校开展纪念“五四”运动5周年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又与庄龙甲以“一师”名义联合济南各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1926年,刘之言结识了在济南上学的进步学生、临沂人孙振国,并于同年冬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的警备司令部在济南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刘之言与孙振国一起回乡。

1928年3月,刘之言受于霭辰之聘到马头镇求是小学任教,他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刘之言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文,而且精通音乐、绘画。他创作的《“五卅”惨案纪念歌》感情激越,音调铿锵:“许多无罪的同胞,死的死,伤的伤,租界的大马路上,尸首满地,鲜血汪汪”,“敌人待我,这样凶横,此仇不报,真无心肠!”在师生中教唱后,使大家受到强烈的感染。6月,他以购书为名到上海寻找党组织,未能如愿。回来后,即在学校组织读书会,并在校外发起成立农民协会和有60多人参加的小学教师联合会,宣传革命思想,团结进步力量。1929年秋,求是小学改为县立第三小学,不久,刘之言组织师生进行罢课斗争,到县教育局请愿,要求增加学校经费和教师工资,迫使郯城县当局答应了他们的条件。通过斗争,培养锻炼了一批积极分子,并发展教员刘谐和入党,其后,又通过于霭辰的关系聘请孙振国到“三小”任教。1929年10月,刘之言在“三小”创建了中共支部并任书记,刘谐和为副书记,孙振国为委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临、郯、费、峄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后被称为鲁南第一支部,支部建立后,刘之言便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

1932年5月,刘之言与正在郯城县西南部进行秘密工作的中共徐海蚌特委特派员唐东华接通了关系,并在其帮助下组建了中共郯城县委,刘之言任书记。不久,县委根据特委指示,决定举行以四哨为中心的郯马暴动。在准备过程中因走露消息而中止。6月下旬,国民党警察突然包围“三小”,捕去校长宋幼准等数名共产党员,县委机关遭到破坏。刘之言遂转移到农村继续进行暴动的准备工作。

1932年8月,刘之言在郯西北的西大埠建立了掩护点。他化装成小商贩,白天卖酒,晚上印传单,办夜校。9月,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刘之言主持召开了县委会议,将郯城县委改为临郯县委。到1933年春,临郯县委已辖有4个区委,31个支部,110多个党小组,党员350多人。6月,刘之言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召开了县委会议,会议决定在苍山一带举行武装暴动,具体部署了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1933年7月6日,暴动队伍300多人汇集到苍山附近的大圩子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郭云航为司令,刘之言为政委。接着,暴动队伍陆续占领了苍山附近的几个村庄,镇压了恶霸地主刘三等人,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7月8日,暴动队伍连续击溃了前来攻击的地主武装。9日,被国民党81师唐邦植旅包围。刘之言率部与敌英勇搏斗,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不久,在卞庄英勇就义。

张鲁峰

张鲁峰(1909-1933),字维宇,又名岩。郯城县大埠子村人,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7月,中共涝沟区委成立,任组织委员,1932年春任中共涝沟区委书记。1932年10月,中共徐海蚌特委鲁南特派员唐东华被捕,特委即指派张鲁峰任鲁南特派员。在斗争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张鲁峰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奔波,使马头和房邵庄一带的党组织很快恢复,又通过发展一批党员,开辟了沂、武河两岸党的工作。1933年春,中共临郯县委在尚岩小学召开会议,决定举行苍山暴动,以沂、武河地区为偏师作战区,由张鲁峰负责。会后,张鲁峰根据县委部署,很快组织起四个暴动大队。7月3日,暴动队伍渡沂河西进。张鲁峰率领150多人的队伍,打着“中国工农红军郯城游击队”的大旗,向苍山进发。当行至徐桥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部队和反动民团截击。张鲁峰指挥队伍奋勇抵抗,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因寡不敌众,张鲁峰遂率队向西突围,他一手紧握盒子枪,一手挥舞大刀,高喊“同志们跟我来!”但因敌人火力甚猛,张鲁峰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凌云志

凌云志(1898-1933.7.19)郯城县港上镇前樊埝村人,贫农家庭出身。7岁入私塾,聪敏好学,后因家贫辍学,在本村小学做教师。其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革命思想影响。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33年,在中共临郯县委领导的苍山暴动中,担任第三暴动大队队长。5月下旬,县委在尚岩小学召开扩大会议,决定7月10日举行暴动。会后,县委书记刘之言又到郯二区郭家楼召开鲁南党员骨干会议,凌云志参加会议并接受了具体任务。7月2日,正当暴动筹备的紧张阶段,赵楼村一党员不慎泄密,凌云志当机立断,决定先期举行暴动。当晚,他以联庄会打土匪为名集合后樊埝、芦庄、王庄、滩头等村暴动队伍共30余人、带长枪30余支,到赵楼等村收缴地主枪支,成立了共计150余人的队伍,称“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第三大队”。翌日,凌云志率部渡沂河与徐腾蛟等组织的暴动队伍会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郯城游击大队”,任副大队长。暴动队伍先后攻打徐圈子等村地主炮楼,没收地主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当部队进发到郭楼村时,凌云志忽然想起有重要文件放在家中,遂连夜返回前樊埝。但这一行动被敌人探知,立即派20多人包围了凌家住宅。在危急关头,凌云志迅速将文件焚烧,然后持枪与敌展开拼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7月19日,凌云志在县城西门外英勇就义。

徐腾蛟

徐腾蛟(1898-1933),字孟章。郯城县胜利乡徐圈子(今名南刘宅子)村人。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6岁入村塾读书,聪慧好学。青年时期受爱国民主运动影响,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1932年10月经中央徐海蚌特委特派员张鲁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33年春,中共临郯县委决定在苍山一带举行暴动,沂武河地区为偏师作战区,由徐腾蛟,凌云志负责。徐腾蛟根据县委指示,积极组织发动,建立革命武装,他以“联庄会”打土匪的名义,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枪出枪,集资购买枪支弹药,并组织铁匠打造大刀长矛。他卖掉了母亲的养老地和家中什物,为暴动筹集资金。1933年6月中旬,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之言在郭家楼召集党员骨干会议,徐腾蛟参加会议。7月2日,因赵楼村一党员不慎泄露暴动日期,凌云志遂先期举事。徐腾蛟得知后亦于7月3日在徐圈子集合起暴动队伍200多人,不久,凌云志率领的队伍到达,双方会合,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徐腾蛟为司令,凌云志为副司令。当日傍晚,武河西又有一支暴动队伍计100多人前来会合,总计人数达500多人,在张鲁峰统一领导下,三支队伍合编为一个大队,打起中国工农红军郯城游击大队的大旗,张鲁峰为大队长,徐腾蛟、凌云志为副大队长。暴动队伍收缴了徐圈子村地主的枪支。于7月4日凌晨攻下了殷家场。7月5日,暴动队伍攻打刘宅子受挫,张鲁峰、徐腾蛟率军西进,当行至徐桥村时,又遭到国民党军队李占彪部和反动民团截击,张鲁峰不幸中弹牺牲。徐腾蛟带队冲杀,暴动队伍伤亡很大,至黄昏时,徐腾蛟带领10余人始得突围。不久,苍山暴动即遭失败,徐腾蛟隐蔽在农村,坚持斗争。在白色恐怖下,他托人捎信让家属投奔亲友躲避,并写下誓言:“男儿立志比钢坚,革命不成誓不还。儿女寻生各自去,信仰马列天地宽。公仇不报目不瞑,私怨无偿心自甘。埋骨何须家园地,祖国到处是青山。”表达了他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决心。8月底,他秘密回到马头镇,召开了地下党员会议,计划重建革命武装,开展新的斗争。9月2日,徐腾蛟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当局对他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地下党员名单,徐腾蛟坚贞不屈,始终保守着党的秘密;。9月7日,在郯城西门外英勇就义。

唐东华

唐东华(1905-1933.9.18),名纪虞,字东华,曾用名唐东海、唐棣。中国共产党郯城县地方组织的创建者之一,著名革命烈士。

唐东华是江苏省邳县姚庄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其父靠推面磨、打烧饼、烧窑维持生计,唐东华在亲友资助下得以入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邳县第一高等小学。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宿迁中学,但因家贫未能就读。1927年,唐东华在邳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其后,他受组织派遣打入国民党邳县保安总队任队副,秘密开展兵运工作,因组织武装暴动被当局通缉。1929年党组织派他到中共东海中心县委工作,1930年调任中共沭阳县委军事委员。同年7月,他领导了新淘河暴动。暴动失败后,中共徐海蚌特委调他到郯城、邳县边境地区,以鲁南特派员名义开展地下工作。

1930年10月,唐东华在郯邳边境建立了掩护点,不久即深入郯城县涝沟、大埠子、前高峰头等村秘密工作,发展了一批党员。到1931年6月,在唐东华领导下,郯城县西南部党的组织即发展到20多个村庄,建立了前高峰头、房邵庄、唐桥、赵楼、芦庄子等村支部。同年夏,唐东华领导组建了中共涝沟区委和中共城关区委。1932年3月,又组建了中共马头中心区委,使党的组织在郯城、马头一带得到迅速发展。

1932年5月,唐东华以鲁南特派员名义编印了《告劳动人民群众书》在马头镇集市上广为散发。与此同时,他发现另有一种以“中共郯城县委”名义散发的传单和标语。通过调查,唐东华与郯城县刘之言领导的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接通了组织关系。唐东华向刘之言传达了党的“六大”会议精神,介绍了徐海、鲁南地区党的组织系统,刘之言也向唐东华汇报了中共鲁南第一支部的活动情况,自此,鲁南第一支部即由徐海蚌特委领导。5月25日,经中共徐海蚌特委批准,在唐东华具体指导下,组建了以刘之言为书记的中共郯城县委。唐东华以徐海蚌特委鲁南特派员身份领导县委工作。为了进一步发展党组织,他又以治病为名,转移到重坊一带开展工作。

1932年6月,唐东华接到特委关于近期内举行武装暴动的指示后,即在马头召开了郯城县委会议,决定举行以四哨为中心的郯马暴动。但因准备过程中走露消息而计划中止。月底,唐东华又在邳县孟家楼村召开会议。分析了郯城斗争形势,决定再次组织樊家埝暴动,建立革命武装打游击。其时,郯城县师范讲习所师生正发动学潮,在马头的县立第三小学因派人参加援助而引起国民党县党部注意,马头警察所在县政当局指派下包围了县立三小。捕去校长宋幼准等数名共产党员。唐东华多次冒着危险前往马头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安排其它同志隐蔽或转移外地。不久,县委委员孙振国和中共马头中心区委书记胡维鲁又在郯南同时被捕,樊家埝暴动再度夭折。在斗争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唐东华仍毫不气馁,亲自领导了马头等地党团组织的恢复工作。

1932年10月,因敌特收买的坏人告密,唐东华在重坊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始终保守着党的秘密。1933年9月18日,唐东华与另外8名革命同志在济南洛口英勇就义。在刑场上,他神色自若,视死如归,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唐东华作为洛口9烈士之一已被中央革命烈士传编辑室列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革命烈士英名录。

刘锡康

刘锡康(1911.10.25-1937.8.23),字仲蕃。郯城县十里乡刘港口村人。生于清贫之家,其父刘子塾为乡村私塾先生。锡康幼聪敏,7岁时随父在私塾读书,后到马头镇县立第三小学插班。1929年考入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他积极从事爱国的学生运动,不久即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年二师毕业后回郯城任县立第一小学教师,并以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5年,刘锡康借用同乡刘中武的高中毕业证赴上海考入中国医学院,翌年转至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军民奋起抗战。刘锡康遂毅然参加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救护队,连夜奔赴宝山县罗店镇抗日前线。8月23日,日军对罗店大肆进行空袭,居民房舍转眼成为焦土。红十字会罗店医院和总会第一救护队正准备西撤时,忽传中国空军战斗员苑君在空战中不幸机毁人伤,于近郊降落。该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闻讯后,随即带领刘锡康等三名队员前往救护。他们找到伤员后立刻进行医疗手术。这时忽有一群日本兵走来。他们又迅速将空军伤员藏在附近农户的猪圈内,然后才准备转移。但他们刚走出大门,就被敌人包围。嗜杀成性的日本兵竟肆意践踏国际公法,将苏克己、刘锡康等四名红十字战士杀害。四烈士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用手中药囊和医疗器械同敌搏斗。他们的英雄事迹,宋美龄曾在中央广播电台用英语向世界播放,中国红十字会亦分别报请国史馆和国际红十字会永载史册。1946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于刘锡康等4烈士殉难处(现上海宝山县罗店中学校内)建立了“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1985年宝山县人民政府又予重新修建,该墓碑并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洪仪

张洪仪(1912-1945.5),著名革命烈士,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郯城县马头镇人,回族,其父在镇邮政所当邮差,以其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生活。1920年,其父失业,携全家人逃荒至枣庄。张洪仪幼年时曾入教会小学读书。1935年底考入枣庄中兴公司职业中学,在“一二·九”运动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枣庄中兴公司职业中学的第一名党员。

张洪仪入党后,积极从事党的活动,他在职业中学组织了一个篮球队和一个读书会。篮球队取名“红队”,为隐蔽斗争,对外称“虹队”;读书会取名“兴中读书会”,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发展了革命力量。1937年“七七 ”事变后,张洪仪在中共鲁南中心县委领导下,与梁度世、李作森等创办了《抗敌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枣庄,张洪仪组织了90多名青年学生参加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并先后任中队指导员、三大队副教导员、教导员。1943年7月,中共鲁南二地委成立,张洪仪任二地委宣传部长,同年秋,调任鲁南独立支队政委。他亲自领导反战同盟的同志对日军展开宣传攻势,使瓦解敌军的工作卓有成效。他一方面严厉打击铁杆汉奸,一方面又通过各种途径同伪军上层人员大胆接触,争取他们弃暗投明。1944年底,为了进一步发展敌占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上级决定张洪仪任中共鲁南铁路工委书记兼鲁南铁道大队政委。张洪仪不畏艰险,深入游击区动员广大青年参军,提出了“走一个村,带一个兵”的口号,不到半年,队伍就扩大到300多人。他十分重视抓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经常利用战斗间隙给战士上文化课、政治课。他不断教育干部增强爱兵观念,把好饭让给战士,干部吃糠菜煎饼。他生活俭朴,总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还经常把自己的津贴费拿出来救济家庭困难的战士。有一次,部队在马关庄宿营,一个战士不小心打坏了老乡的瓦盆,他就把自己的一件衣服送给老乡作赔偿。由于他善于做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铁道大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在冯子固战斗、城子庙战斗、茶棚战斗、塘湖战斗、岱王庙战斗等战斗中接连取得胜利。

1945年夏,鲁南铁道大队奉命进山整顿结束后,张洪仪与大队长刘金山率部出山。在行至北楼、大官庄一带时遭到敌伪军袭击,他率部分队员在后掩护,经激烈战斗,铁道大队大部安全突围,但他右胸中弹负重伤。战士们把他抬进附近一个果园,警卫员摘了一个尚未成熟的梨子送到他嘴边,他喘息着说:“这是群众的财产,我不能吃。”张洪仪被送进鲁南军区医院后,军区司令员张光中闻讯,立即派人从敌占区搞来一些药品,并指示医生尽力抢救。但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张洪仪不幸于1945年5月逝世。张洪仪逝世后,鲁南军区召开了二千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遗体安葬在费县城郊烈士陵园。

任兆铎

任兆铎(1913-1945),郯城县马头镇桑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做过雇工。1938年初,临郯地区抗日群众团体相继成立,任兆铎率先加入临郯青年救国团,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选派到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同年5月,他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在本村发展党员,建立了党支部,并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团体,任青年救国团22分团队长。

1939年底,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挺进郯马地区,在解放马头的战斗中,任兆铎担任向导,并勇敢地投入战斗,缴获敌军迫击炮一门。马头解放后,他担任青抗大队长,领导群众发展抗日武装。1940年3月任中共郯三区分区委书记,同年秋,日寇占领郯马,他在马头一带坚持游击斗争数月,后转移到郯东北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2年4月任中共马陵分区委书记,1943年4月任中共徐桃区分区委书记。在对敌斗争中,他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吃苦耐劳,深受群众爱戴。1944年秋,为扩大抗日根据地,中共郯城县委调他到离敌人统治中心最近的郯三区开辟工作,任郯三区分区委书记兼区长。他紧紧依靠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抗粮抗捐斗争,很快就在三区打开了局面。他经常带领区中队、武工队出没于敌占区,摧毁伪政权,镇压汉奸和恶霸地主,使郯三区地盘不断扩大,抗日力量不断得到发展。

1945年5月2日中午,日寇自郯城、马头据点出动500多人外出扫荡,在途径徐圩子村时受到当地抗日军民阻击。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对著名的抗日村徐圩子实行四面包围,并用钢炮、迫击炮猛烈轰击,抗日军民伤亡严重。傍晚时,任兆铎率队赶来救援,他手持匣枪。带队冲杀,为掩护群众撤退,丝毫不顾个人安危,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中弹牺牲。中共郯城县委、县政府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遗体安葬在桑庄革命公墓。

李玉芬

李玉芬(1918-1947.8),曾用名李炬。郯城县沙墩镇大塘村人。出身于中农家庭。1936年在临沂省立第三乡村师范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辍学回乡,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翌年,参加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并任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连长,1938年11月临郯独立团成立后,在该团政治处工作。1940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组织上安排他回家养伤。不久,部队编入八路军东进支队,他得知后,不顾家人劝阻,伤未痊愈即扶杖归队。1942年12月,参加甲子山反顽战斗,1943年受组织派遣打入土匪陈士昌部做瓦解敌军工作,后调任滨海军区二分区独立二团政委。1947年8月在山东胶县韩村战斗中英勇牺牲。

管振明

管振明(1921-1947.2),原名管建。郯城县褚墩镇孙庄人。中农出身。1938年在老屯参加农民抗日自卫团。后编入沂河支队,任指导员。1942年后任沂河支队后勤处三厂(被服厂、鞋厂、兵工厂)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400多名干部、工人,在抱犊崮山区坚持斗争4年之久,克服了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困难,保证了军需生产任务的完成。他组织干部、工人轮流进行军事训练,做到既是生产队,又是运输队和战斗队,适应了战时要求。1946年,他被调到部队前线。1947年10月在岔河战斗中被敌人炮弹炸伤,因失血过多,转院时于苍山县后杨官寺牺牲。

栗洪印

栗洪印(1908-1948.1),郯城县重坊镇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全家逃荒到重坊落户。因家贫父亲被活活饿死。母亲只得把他送给一个也很贫穷的本家。1944年重坊解放后,栗洪印积极参加反霸斗争,被选为村长。他带领群众斗争恶霸地主,开展减租减息。使本村很快地树立了贫农的革命优势。1945年3月,栗洪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区财粮助理。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解放区,他积极配合武工队开展游击斗争,经常奔走各村为部队办给养。1948年1月,他受命带队到曹庄护送军粮,因叛徒告密,在行至倪村时遭敌人还乡团伏击被俘。敌人用铁条穿着他的手腕,押送到埝圈敌乡公所,对他严刑拷打,妄图逼他供出党组织和部队活动情况。栗洪印咬紧牙关,半字未吐。后被转押到县城国民党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施毒刑摧残,终一无所获,便不给他饭吃。他忍受着饥饿焦渴。吃光了一个破棉袄,坚持了18天,仍毫不屈服。敌人见无计可施,最后把他绑在一头毛驴上,由一个小队押解到重坊沂河沙滩上,用12把刺刀对着他,逼问“共产党在哪里?”栗洪印大义凛然,昂首挺胸,视死如归。迎着初升的太阳,高呼“共产党万岁!”12把刺刀一齐向他刺去,栗洪印壮烈牺牲。

陈德标

陈德标(1921-1948.5.25),原名陈新友,战斗英雄。郯城县胜利乡胡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8岁起给地主放牛。15岁时逃荒要饭到海陵县(今江苏东海县)谋生,给地主扛活。1941年5月参加八路军,始为57军独立团(1941年4月由原国民党东北军第57军112师起义部队编成,起义后仍保持57军番号)战士。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底升任排长,1945年10月随部队挺进东北。1946年春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师6团。4月,在攻打长春的战斗中,他率部猛烈攻击,在全排仅剩14人的情况下,指挥战士冒着弹雨对敌喊话,瓦解敌人军心,使守敌一个营全部缴械投降。同年10月,2师向西满出击,陈德标率部在刘家屯担任阻击。以一个排兵力击溃了国民党“王牌”新一军一个营的进攻,守住了阵地。1947年初,陈德标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2师6团5连连长。1948年3月,参加四平战斗。战斗中,他的5连始为团的机动部队,在新立屯隐蔽待命。14日晚总攻开始,主攻部队突破敌前沿阵地,占领部分街市,守敌3万4千余人拼死顽抗,战斗十分激烈。18日傍晚,陈德标奉命率5连投入战斗,攻击敌保安第17团团部驻地大红楼。大红楼是敌人控制的制高点,外围有三道铁丝网,一道木栅和数百个明碉暗堡,防守十严密。5连进入指定位置后,陈德标冒着冷枪冷炮亲自到前沿观察地形,两次负伤,先被炮弹片击中左腮,后被枪弹洞穿右膀。通讯员要背他下去,他坚决不肯,并严嘱:“要保密,不准外传。”20日凌晨,陈德标率全连发起攻击。他手持冲锋枪,身背800发子弹,率先冲过铁丝网,接近大红楼。此时,一颗子弹又击中其腰部。他忍着剧痛,率部跃入红楼院内,以爆破筒、手榴弹炸毁敌人暗堡和火力点,随即闪电般冲入大红楼内。楼内敌人拼命顽抗。陈德标左膀又被炸伤,血流不止。但他全然不顾,第一个冲上楼梯,击毙了敌机枪射手。战士们迅速跟进,仅15分钟时间即结束战斗。5连共毙、俘敌130余名,控制了制高点,为后续部队扩大战果创造了条件。战后,纵队授予陈德标“英雄连长”光荣称号,“战斗英雄奖章”一枚。

1948年5月24日,5连奉命奔袭国民党军驻守长春外围乔家窝棚据点。翌日凌晨,陈德标率领1排向敌发起攻击。战斗中,颈部、肩部、右腿三处负伤,仍跪在地上坚持指挥战斗。10时40分将敌据点全部攻克,全连共毙、伤敌170余名,缴获名种武装一大批。在向敌盘踞的最后一个大院攻击时,陈德标不幸牺牲。战后,1纵2师追授陈德标为战斗英雄,并追赠“战斗英雄奖章”一枚。

宋传宝

宋传宝(1914-1950.4.30),郯城县清泉乡后城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32年在王村小学读书,1934年考入临沂县高级小学。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被推荐到鲁南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回郯城挂剑区任职工会长。1945年9月任中共挂剑分区委副书记。1946年1月至1949年4月,先后任中共挂剑分区委书记、泉源分区委书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中,宋传宝革命意志坚定,对敌斗争坚决,他带领武工队长期坚守山区,依靠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他卖掉家中仅有的两头猪,帮助解放区军政机关解决经费困难,在群众中传为佳话。同年秋,他得知国民党军队和地主还乡团妄图到解放区村庄残害革命群众,便带领武工队员在敌人必经之地巧布地雷,一次伏击战就消灭了16名敌人。1949年3月,宋传宝奉上级命令随军南下,后任中共云南省新平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1950年4月30日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

魏瑗

魏瑗(1921-1950.5),郯城县庙山镇薛庄村人。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魏瑗正在临沂省立第五中学读书。他关心国家命运,未及毕业即辍学回乡,参加了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41年春任岌山区长。1943年10月任郯二区区长。1944年春至1947年夏先后任中共郯二区分区委书记、沭河区分区委书记。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魏瑗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他依靠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沭河区是紧傍马陵山的狭长地带,“南北一条线,东西一弹穿”,南北都有敌人据点,西面临近县城,斗争环境十分艰苦。魏瑗在沭河区建立和发展了一千多人的基干民兵队伍,开展游击战争,大搞地道战、地雷战,使县城日、伪军轻易不敢涉足沭河区。魏瑗作战勇敢,很有谋略,曾被谷牧称为“郯城的一员战将”。1947年夏,他化装为国民党军官深入敌区,国民党反动区长设酒席招待,十分殷勤,临别时又送到村外。这时魏瑗猛地一转身,只一枪就结果了反动区长的性命。1948年,魏瑗任郯城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年底,郯城解放,魏瑗被任命为郯城县长。不久,即主动要求随军南下。1949年6月任浙江省临海县县长。10月底在与该县公安局长等在田间试枪时,不慎误伤当地农民。他主动要求处分。不久即改任黄岩县金清区委书记。1950年5月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

陈士华

陈士华(1925—1950),郯城县马头镇南园村人。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月入伍,曾任中共马头镇委宣传委员等职。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6月到达浙东省临海县涌泉区,任区民运委员、农民协会主任。1950年4月任中共涌泉区委副书记。时浙东一带解放不久,土匪武装依仗山区地形险要,负隅顽抗,经常到农村烧杀掠抢,残害百姓。陈士华深入群众,访贫问苦,调查匪情,组织召开诉苦大会,控诉土匪罪行,发动群众展开剿匪斗争。1950年2月,一股土匪窜到溪路乡村庄放火抢劫。陈士华闻讯后,立即率武工队员和民兵前往追剿。他英勇无畏,带队冲杀,击毙了数名土匪,救回了被土匪绑架的两名青年。同年3月的一天黄昏,陈士华因胃病发作卧床休息,忽有民兵来报告:一股土匪在炕头村抢劫,他立即下床带领武工队员出发。经过一小时激战,全歼股匪20余人,并将匪首活捉。5月5日,他根据调查掌握到土匪行踪,周密部署,出奇制胜,抓住匪哨,端了一股土匪的老窝,将匪首擒获。6月间,400余海匪携轻重机枪窜入溪路乡,同当地土匪勾结,妄图逐村打垮民兵武装,占领溪路乡。陈士华组织武工队及民兵200多人,多次击败土匪的猖狂进攻,掩护群众撤退到溪北山上。6月22日,陈士华与两 名同志乘船去海门军分区汇报匪情,请求增援。在行至马头山江面时,遇到80余匪徒袭击。激战中,两名同志牺牲,陈士华不幸被捕。穷凶极恶的匪徒对他软硬兼施,诱逼他叫民兵缴枪,遭到陈士华愤怒痛斥。匪徒们对他施尽毒刑,最后用刺刀挑断脚筋,浇油烧掉头发,他始终威武不屈。6月23日,陈士华英勇牺牲。

于霭辰

于霭辰(1875-1954.4.4),原名化春,后改为华春,字霭辰,晚年号莲湖老人。著名民主人士。郯城县马头镇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17岁辍学做店员。早年受民主思想影响,忧国忧民,认为要唤起民众,“非教育不为功”。1907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在家中创办“图始女学”,后即致力于教育事业。1909年创办私立求是小学,20多年间,培养了大批人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他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1928年,他对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声明退出国民党。1933年,他的学生、中共临郯县委书记刘之言发动“苍山暴动”,他拿出1000块银元资助。抗日战争中,他辗转各地,虽生活穷困仍淡泊自守。1947年,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为拉拢他参政,给他安排了一个“郯城县参议会参议长”的职务,他严词拒绝,并斥责说:“我是孙总理的同盟会员,不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员!”1950年3月,于霭辰携眷回到马头,1954年病逝。

田冠武

田冠武(1906-1958.12.5)原名秉纶,郯城县十里乡前小埠村人。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济宁市建设科长,1953年10月任济宁市人民委员会主任秘书,1956年4月任济宁市副市长。田冠武正直无私,工作勤勤恳恳,为政清廉,在城市建设中,他亲自参与规划,经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在施工现场。1957年济宁市遭受水灾,他赤脚光背战斗在第一线,半个多月昼夜工作在外,带领群众抗灾抢险。因积劳成疾,于1958年12月5日去世。1965年经山东省民政厅批准,田冠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茂伦

李茂伦(1915-1961)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郯城县重坊镇倪村人,贫农出身。一九四九年前以做小生意为生。1950年,他带领18户农民开办油坊,为发展合作经济打下了基础。1953年冬成立了重北乡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李茂伦任社长。他组织群众发展畜牧业生产,使全社大牲畜存养量达80多头,建养猪场1处,养猪300多头,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积极推广先进技术,试种“金皇后”玉米,单产达400多公斤;试种水稻30亩,单产400公斤。1954年,他带领群众大办工副业,办起了水泥厂、砖厂、造纸厂,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1957年11月,他出席了山东省第三届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1958年任重坊镇席业社社长,他工作勤勤恳恳,日夜操劳,终因积劳成疾,于1961年3月11日病故。

臧新民

臧新民(1943-1964.4)郯城县李庄一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祖父和父亲曾以在沂河渡口撑船为生。9岁进入小学,学习刻苦,上进心强,上初中时就加入了共青团。他课余时间常阅读《红岩》、《王若飞在狱中》等书,对革命志士的英雄行为十分仰慕。1961年初中毕业后,他立志当一名有文化的新式农民。回村第一天就向生产队长表示:“我要在农村干一辈子,以后有什么脏活、重活尽管派我干。”他当上了基干民兵,看场护坡、站岗放哨,不辞劳苦,执行任务坚决。他经常带领团员青年开展学雷锋活动,长年坚持给五保户挑水扫院子。1963年夏发大水,他半夜跑到五保户周大娘家,及时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又往返多次为她抢救粮食、衣物。周大娘感动地说:“要不是新民他们,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冲到河里去了。”

1964年4月4日,李庄逢大集,下午一时许,沂河水暴涨,当地群众李学德、朱永平二人走到李庄沂河桥中间时,大水漫过桥面,李、朱均被冲入桥下激流中。正在撑船的臧新民见状即准备跳水救人,被岸上人喊住,叫他用长篙搭救。但二人被卷在漩涡中翻上翻下,抓不到竹篙。在这危急关头,臧新民不顾一切,纵身跳入激流,冒死救人。因水流湍急,被冲入水底,李学德、朱永平最后被另一只船救起,21岁的臧新民却光荣牺牲。

臧新民牺牲后,山东省军区、临沂军分区、共青团临沂地委在李庄中学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临沂军分区为他追记了一等功,授予他模范民兵称号,共青团郯城县委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山东省民政厅追认他为革命烈士。1964年4月23日,中共郯城县委发出通知,号召全县人民学习臧新民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当地群众为他建立了烈士墓碑,碑文是“舍己救人,流芳千古”。

刘子繁

刘子繁(1897-1966),著名中医。郯城县新村乡丁沟村人。幼年时勤奋好学,后以教书为生,兼习医术。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任郯城县参议会参议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区卫生所、县人民医院当医生,精于伤寒及内科、妇科病诊治。1959年调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任山东省政协委员,著有《伤寒论注释》等。

王云芝

王云芝(1893-1966),郯城县港上镇王桥村人,女,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饱受苦难,磨炼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长大后嫁到本乡黄村,婆家姓黄,仅有几亩薄地,生活亦十分贫困。王桥村、黄村一带,是中共临郯县委领导的农民革命暴动的发源地。王云芝的弟弟王作敏是地下党员,因参加苍山暴动被国民党反动派惨杀,这使王云芝较早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临郯地区各地抗日群众团体纷纷建立,黄村是最早建立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的村庄之一。黄村青年救国团村团部刚成立,王云芝就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她经常深入各家各户,用通俗的语言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宣传抗日的道理,发动妇女支援抗战。翌年冬,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挺进郯马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王云芝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由于她的带动,黄村的妇女很快就发动起来了,建立了妇女救国联合会。这是郯马地区最早的村妇救会之一,王云芝被选为会长。1940年春,中共鲁南四地委妇委会的干部经常来黄村指导工作,王云芝在她们的教育下,政治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她抛开繁重的家务,一心扑在抗日工作上。在她的动员下,黄村一个村有6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她是一个小脚妇女,为了发动附近村中的妇女参加抗日工作,整天奔波不停,却从不叫苦叫累。不久,附近各村都建立了妇救会组织,她被选为孙埝乡妇救会长。1940年3月8日,中共鲁南三地委妇委会在重坊召开了临郯邳地区妇女代表大会,王云芝当选为代表并参加大会。大会总结中表彰了王云芝的先进事迹。“黄大娘”成为当时临郯地区人们广为赞誉的妇女干部榜样。

1940年春,王云芝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送到中共鲁南三地委在新村举办的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郯二区妇救会工作。1940年秋,日寇对郯马地区进行“扫荡”,王云芝随鲁南三地委转移到沂河以西,并参加了地委组织的沂武工作团。在斗争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她毫不悲观动摇,仍然经常带小女儿到各村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1941年秋,党组织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护送两名妇女干部转移到地委驻地。她带着女儿和两名女干部装扮成娘儿四个走亲戚的样子,路经几十里路的敌占区,机智勇敢地应付了伪军汉奸的多次盘查,安全到达目的地。1942年春,党组织派王云芝回家乡隐蔽,相机开展工作。当时,县委驻在离黄村七八十里的马陵山区。为了取得上级指示,她不顾个人安危。天不明就挎上篮子,装做走亲戚的,穿过几十里敌占区,终于在黄昏时进山找到了县委机关。县委同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此后,王云芝隔一、两个月就上县委一趟,回报工作,带回文件和县委对敌占区地下党员的口头指示。1943年夏,王云芝通过内线关系掌握了王桥村伪乡公所的情况,配合八路军武工队一举摧毁了王桥村伪乡公所和伪军据点,击毙了伪军团长陈建文,使郯城三区的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1944年秋,王云芝任郯三区妇救会长。在1945年6月讨伐反共顽固派梁钟亭和同年8月解放马头的战斗中,王云芝带领妇救会员为八路军送给养、抬担架、救护伤员,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部队首长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1945年10月,她担任郯城县各救会委员、郯城县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占领郯城,王云芝随同中共郯城县委机关北撤,她带领机关家属队开展生产自救。1948年郯城解放后,王云芝被聘为特邀代表,参加了郯城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秋至1951年冬,任黄村党支部书记,1966年病逝。

邓月楼

邓月楼(1881-1966.6.22),又名剑秋。著名民主人士。郯城县马头镇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幼年时,家庭成员中有多人经商,家资颇丰。其父邓裕昆。清末秀才,做过塾师。月楼9岁入私塾,后因其三祖父经商亏本,家道中落,遂辍学。18岁时,离家到桃林、庄坞等地学生意,做过店员。月楼聪颖多智,有胆识,爱交游,经十多年商界生活磨炼,社会阅历渐深,熟谙生意经。辛亥革命时期,受民主思想影响参加了同盟会,并在同盟会组织中做过会计、书记员等工作。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因未办登记而脱离组织关系。

1911年,邓月楼在马头自营商业,开设广聚享商号,并发行门头票,大量收购花生、栗子等当地土特产品运销外地,获利颇丰。继而增置田产,遂成为本镇有名的绅董,被推举为郯城县烟酒公卖栈经理,自此即常与官府及地方豪绅交接。1916年受县公署委任承办全县花生税收。1925年任郯城县财政管理处处长,1928年任县财政局长,1930年至1933年任郯城县第二区区长。1933年辞退区长在家赋闲。1935年,因代表工商户抵制“民主银行”货币被国民党县长梁钟亭拘捕、敲诈,其广聚享商号亦随之倒闭。

抗日战争开始后,邓月楼在马头镇组织了抗敌自卫股,自任股长。1939年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攻克马头,邓月楼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加了115师罗荣桓政委在马头召开的士绅名流座谈会。1940年1月,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邓月楼出任县政府秘书,他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经常骑着毛驴四处奔波,为八路军筹集粮饷。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的岁月中,邓月楼始终跟随共产党一道工作,历任郯城县参议员、临郯邳行署秘书、滨海专区及山东军区参议等职。1946年底,受陈毅派遣到徐州做敌军的策反工作,他不顾环境险恶,想方设法开展工作,直至徐州解放。

1949年3月,邓月楼任山东省纪念革命烈士建筑委员会临沂分会副主任。1950年3月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并被选为省协商委员会委员。1951年被政务院任命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1953年受聘担任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54年8月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山东省政协委员。邓月楼晚年,革命精神不衰,不顾年老体弱,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多项社会工作。1966年6月22日病逝于临沂,终年85岁。

赵如彬

赵如彬(19547-1969),郯城县高册乡前赵村人。贫农出身。1968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某部13连战士。入伍后,他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时刻以张思德、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自觉地磨炼自己的革命意志。在艰苦的施工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专拣重活干。连里安排他当马车驭手,他高兴地说:“革命战士任凭党挑选,党叫干啥就干啥。”在一次施工中他手部受伤,手指断了一节,肿得很粗,伤口已化脓。卫生员给他做手术时,他坚决不让用麻药,并说:“麦贤得头部受了重伤还坚持战斗,我这点伤算什么,别浪费麻药了。”手术时他额上流下豆大的汗珠,他咬紧牙关,一声没吭。手术后第三天他就主动返回连队。1969年1月3日,赵如彬赶着马车去拉水,不料军马受惊,拉着车飞奔。当惊马狂奔到村里大街的拐弯处时,恰巧女社员郭兰英从对面走来,一时间惊慌失措,不知如何躲避。在危急关头,赵如彬一面大喊:“快躲开!”一面用全身力气勒住马缰绳,贴紧马身狠命将车往右扛。女社员终于脱了险,但赵如彬却被惊马撞倒在地,马车从他身上压了过去。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赵如彬英勇牺牲。部队党委作出决定并报请上级批准,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追记一等功。《内蒙古日报》等报刊报道了赵如彬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烈士生前部队驻地固阳县召开了有内蒙古军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三级政府领导参加的庆功大会,并决定在军内外广泛开展向赵如彬烈士学习的活动。当地群众在烈士牺牲地建立了烈士纪念碑。为缅怀烈士,被救女社员郭兰英改名为郭学英,并为自己刚满四个月孩子取名“爱民”。

高赞非

高赞非(1906-1969),原名佩纶,郯城县马头镇人,山东教育界知名人士。

赞非生于小康家庭。祖父经商并熟谙医道,常给人看病,在镇上颇有声望。父高毓嶂,号石间庄,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本镇竞进小学教师,对经史子集涉猎甚广,早年接触西方进化论思想,并曾一度崇拜康有为、梁启超的学说。他在思想上不断追求新思潮,热衷于研究学问,对高赞非影响很深。高赞非12岁于竞进小学毕业后,其父即辞教职,在家设“双榴书屋”,课子读书。1922年,赞非考入济宁中西中学,半年后辍学到商店做学徒,不久又到马头承志小学做教员。当时,高毓嶂在济南做家庭教师,接触到梁漱溟的思想及著作,常来信盛赞梁氏《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学术高深,要求赞非认真学习研讨。赞非仰承父训,对梁氏著作悉心研读,并立志当一名学者。

1924年夏,赞非经父亲的友人引荐前往曹州省立中学拜见梁漱溟。时熊十力正在梁主办的重华书院任主讲,赞非以所撰《论语研究》自荐,深得熊氏赞赏。熊十力对佛学、儒学及西方柏格森唯心主义哲学均有较深研究,试图创立“新唯识论”学派,因年高欲得其传人,遂寄希望于赞非。赞非师事熊氏十分勤勉,曾将熊氏谈话记录整理为《尊闻录》出版。其后,又随熊氏辗转武昌、北京、上海、南京各地,在其指导下学习心理学、哲学、伦理学。1927年秋,高赞非经熊十力介绍到南京中央大学哲学院任助理,同时自修政治经济学。

1929年,高赞非应梁漱溟之邀到广东省第一中学任教,时梁漱溟正积极推行其“乡村建设”理论,赞非在其思想影响下,遂以“乡村建设”道路为改造社会和进行民族自救的济世良方。1930年初,梁漱溟在河南辉县创办村治学院,高赞非前往任教,此后数年即随梁氏致力于乡建运动。先后担任邹平山东乡建研究院班主任、山东乡建研究院菏泽实验县巡回导师、山东乡建研究院第一分院教育长、菏泽乡建师范教育长;曾撰写刊印《地方自治与民众组织》一书,从地方自治合作组织、乡农学校等方面对乡建理论进行发挥。

抗日战争开始后,韩复榘奉行不抵抗政策,下令将乡农学校枪支及壮丁整批拉走。乡村建设运动遂宣告破产。高赞非见乡建道路走不通,只有武装民众开展抗日斗争才是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即公开宣布坚决不流亡,并于1937年冬组织了百余人的队伍在菏泽、郓城一带开展抗日斗争,还创办了油印刊物《鲁西吼声》宣传抗日,不久,他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取得联系,亲赴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参观,并经范筑先介绍会见了徐向前、宋任穷等,从而对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有了深入了解。1938年夏,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马头镇,高赞非的父母及胞弟佩经宁死不受辱,均投入家中水缸自尽。赞非奔丧至家,目睹惨状,悲愤万分。时临郯抗日团体纷纷成立,高赞非出任郯二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主办《动员报》宣传团结抗战。1939年10月,八路军115师一部攻克马头,不久即成立了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高赞非被推选为郯城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及鲁南抗日动员委员会四分会主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和组织民众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主任及省会部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文协研究部长及滨海区文协主任、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团结了各阶层人士,积极投入动员参军、支前工作和大生产运动。他亲自把高家子弟多人送到八路军部队参军。在滨海区,他倡导成立了青年劳动学校,为发展滨海区教育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高赞非自参加革命后积极学习马列和毛泽东著作,勇于改造世界观,对曾经影响自己很深的“乡村建设”理论等旧的思想体系进行了认真的清理。1943年2月,经谷牧、刘导生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2月,高赞非被选派到华东建大学习,济南解放后,被组织分配做教育工作。先后担任济南市文教局视导室主任、中教科长、副局长、局长。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经常挤时间给教师讲教育学,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机关学校讲课。1950年,他被评为济南市文教局模范党员。1955年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创建时,他被任命为校长。1956年山东师专改为曲阜师范学院,他任院长并兼党委书记,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高师教育必须面向中学实际、明确培养目标等重要的办学思想。他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组织观摩教学,有时还亲自授课,讲授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深受师生欢迎。

高赞非一生勤奋好学,早年即对中国古籍广泛涉猎,在他晚年,还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认真攻读《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著作。他治学严谨,重视学术研究,曾有《大学生的学习方法》、《论孔子的心理》、《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等论著面世。

高赞非为人忠诚正直,胸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958年整风补课,他受到错误批判和处理后,他对个人名利地位毫不介意,仍然忠心耿耿地为党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身处逆境,仍坚持学习《毛泽东选集》,并坚持写日记。他生活态度严谨,处事从不苟且,“文化革命”中,有人逼迫他写假证明,他严词拒绝。他为人宽厚,和蔼,从不疾言厉色,在师生中留下深刻印象。

1969年3月,高赞非在参加劳动时摔倒,引起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63岁。

1980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对高赞非1958年受到的错误处理重新作出结论,为他平反,并对他一生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高仲书

高仲书(1906-1970),山东省著名中医。郯城县马头镇人,自幼随父学医,得其家传。后在上海名医陆渊雷开办的中医函授学校学习二年,对张仲景《伤寒论》有精深研究,善用经方,长于内科。高仲书思想进步,1941年任郯城县医药救国会会长,在马头镇组织8名中、西医医生成立地方医院,并通过社会募捐筹集资金置办药品,为抗日军民治病。1946年任郯城县医药联合会会长。1956年在郯城县人民医院当医生。1957年入山东省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留山东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曾任山东医学院讲师、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部副主任。1964年被山东省卫生厅定为名老中医。著有《伤寒论讲义》、《伤寒类方述意》、《伤寒新解》等。曾任郯城县第一、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济南市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0年在济南病逝。

孙忠亮

孙忠亮(1881-1970.8.1),字似楼,号潜佛。郯城县马头镇人,孙友萼之子。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读私塾。1909年考取清宣统已酉科拔贡,任度支部主事。中华民国成立后,到济南入法政学堂学习。1914年至1927年间,先后任东昌道尹公署科员、济南道署秘书、济南市政所科长等职。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到青岛教书。1929年至北平,曾在放赈委员会、印花税务局担任文牍及 科员。1933年到赈济团体开办的博爱小学任教,1937年并任校长,1938年至1939年,先后在天津社会局任科员、代理科长,1940年至1948年在北京河渠建设委员会、水利局、公路局任科员。1949年仍回博爱小学任校长。1953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直至1970年病故。

孙忠亮对地方志乘十分看重,对《郯城县志》自清嘉庆十五年以来“书阙有间”,“致百余年来之掌故终不得蒐罗裒辑、著录成编”引为深憾,曾多次计划组合邑人采访纂修,但终因战乱不止未能实现。1928年,他征得郯城县知事熊绍龙支持,以捐修孔庙余资将清乾隆、嘉庆年间编修的两部《郯城县志》予以重印,分赠各处,以广其流传。他一生热心于救济事业,一九四九年前曾在天津经办水灾赈务,昼夜奔波,不以为劳。其在北平创办博爱小学,是当时北平唯一的一家免费收教贫苦儿童的小学校,开办20年之久,在社会上颇受赞誉。一九四九年后,受聘入中央文史馆任馆员,于新旧史料多所贡献,晚年爱读陶渊明诗,以诗词自娱,其子女均从事教育工作。女翼琳,曾任天津女一中高级教师、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委员;女贻莹,天津11中高级教师,198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教师,是天津市原政协委员;子翼平,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

田耀三

田耀三(1901-1976),曾用名荣光,郯城县港上镇珩头村人,家庭出身贫农。8岁时入塾读书,15岁随其祖父学医。1925年,其祖父去世,田耀三即自己开业,为四乡群众看病。1953年,郯城县港上区联合诊所成立,田耀三任该所医生。1955年10月被选送到临沂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1956年2月分配到郯城县中医门诊部工作,1957年中医门诊部合并到郯城县人民医院,田耀三任医生。1962年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田耀三从医数十年,对中国传统医学钻研颇深,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均有精深研究。他用人参败毒散治疗破伤风,用熊胆散治疗小儿白喉,用一捻金治疗小儿感冒后痰喘,均有显著闻疗效,治愈率很高,在临郯地区负有盛名,其治疗破伤风的经验,曾在山东省中草药展览会上介绍推广。

田耀三热爱祖国传统医学,他常说:“不要认为有病就得吃好药,吃药一定要对症,对症下药,草方可以治大病。”他经常向其它医生介绍自己的一些成方验方,毫不保守。他医德高尚,一生清贫,惟以救死扶伤,解除群众疾病痛苦为己任。直到老年,他每月在县医院门诊还接诊1千多人次。他晚年患有关节炎、气管炎和腹股沟斜疝,仍坚持看病。有一次,他正卧病在床,茅茨村一位姓孙的病人来找他看病,他毫不推辞,便坐在病床上问诊开方。姓孙的病人患的是伤寒,在别处吃药打针花了五百多元仍未治好,而吃了他开的几付中药就痊愈了。

田耀三在群众中深受爱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是郯城县第四、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侯洪康

侯洪康(1906.2-1976),郯城县高峰头镇爱国村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盲人家庭。自幼患先天性眼疾,因无钱医治,双目失明。幼年时随父学习曲艺,16岁时拜流浪艺人为师,学习坠琴、三弦和大鼓书,出师后以说书卖艺为生。

1939年,侯洪康在家乡参加了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他以说书、算命为掩护,跑交通,搞情报,经常活动在游击区和敌占区。1943年夏,他奉命到敌占区搞侦察,曾两次打入敌第13“剿共”便衣队驻地和陇海铁路线上的新安镇,用说书赚的钱和敌人“交朋友”,借机了解敌人内部情况。1943年底,侯洪康带着上级交给的侦察任务到谢圩子村说唱书,他故意把说书场安在敌人炮楼附近,专说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来吸引敌人士兵,一连说了几个晚上,许多伪军都听入了迷。伪军小队长还把他带到炮楼上说唱。侯洪康上楼时暗暗记下了楼梯的级数,在炮楼上,他把事先准备的弦线拴上一块小石头从窗口扔下去,做好记号再往上缠,量准了炮楼的同度,他故意找话题同伪军攀谈,使敌人无意中说出了据点内的许多情况。由于他及时提供了准确情报,谢圩子敌据点很快被八路军拔掉。他经常深入敌区搞情报,曾有几次引起敌人怀疑,敌人抓住他吊起来毒打,灌辣椒水,日本兵还放出狼狗,把他咬得血肉模糊,但他都咬紧牙关,顽强地挺住,始终没有暴露身份。

1947年,侯洪康参加了滨海区战士文工队,转战于莒南、五莲等地,每到一处,他总是一落脚就拉场说唱。他自编了许多新书段子,如《冯福吉翻身》、《列车南下》等,唱遍了滨海各地,深受军民欢迎,被誉为“文工队的半台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洪康被分配到临沂文化馆工作,1951年,他代表临沂地区出席山东省第一次文代会。在会上,他把领导讲话的内容编成段子说唱,受到代表们高度赞扬,记者采访报道了他的事迹,他被曲艺界称为“山东的韩起祥”。

1953年临沂文化馆举办了200人的盲艺人训练班,侯洪康现身说法,提倡说新书,反对搞迷信职业活动。他还传授了《晴天传》、《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一些新书段子,对建立一支新型的民间艺人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还认真向临沂三弦评调艺人王省三学习技艺,并于1957年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使三弦平调这一起源于临沂、郯城的稀有曲种扩大了影响,受到了曲艺界的重视。在这次大会上,他演唱的《古城会》获纪念奖,他被誉为爱国盲艺人,获老艺人荣誉奖状,被吸收为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记者写了《学习他的精神》的专文,报道了他的事迹。

侯洪康艺术功底深厚,除擅长三弦平调,还擅长于山东琴书、渔鼓、郯城大鼓等多种曲艺形式。他的演唱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拖腔优美,韵味无穷。他不仅能说唱许多传统书目,而且善于自编新书段,他长期在沂蒙山区巡回演出,每到一处,只要当地干部介绍一下有什么新人新事,他当晚就能指明道姓、合辙押韵地唱出来,令人拍掌叫绝。

1976年,侯洪康因病去世,终年71岁。

宋幼准

宋幼准(1898-1977),名从则,郯城县港上镇港上村人,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1922年考入郯城县立高等小学,1924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济南读书期间,他目睹外敌入侵和军阀统治给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开始关心政治,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1927年在郯城县马头镇参加国民党,次年被派往泰安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党务训练所受训。先后任郯城、临沂两县党部干事。1930年任郯城县立第三小学校长,时中共党员刘之言已在“三小”建立支部。宋幼准在刘之言的影响下,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并以国民党员身份掩护刘之言开展工作。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18”事变后,宋幼准组织师生进行抗日宣传,举行游行示威,又通过办画展、搞募捐,为抗日筹集资金。为唤起民众,他开办了夜校,亲自授课。1932年中共郯城县委在“三小”建立后,宋幼准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郯马暴动的准备工作。1932年6月被敌逮捕解送济南,审讯中,他顶住敌人严刑逼供,始终严守党的秘密。敌人抓不到任何证据,将他长期关押,直到1937年9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才获释。

宋幼准出狱后即根据组织安排回家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临郯地区各地纷纷成立抗日群众团体,宋幼准在港上组织了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25分团,并积极筹建抗日武装。不久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成立,1938年10月编入八路军苏鲁支队,宋幼准参加部队,先后任供给员、特务营副营长、鲁南军区事务股长等职,1941年转到地方做政权工作,先后任鲁南专署粮食科副科长、鲁南专署第一行署粮食科长、临沂县财粮科长、鲁南第三专署财粮科长、滋阳县长、滕县专署粮食局长、副专员等职。他工作勤恳,善于理财,在抗日战争的最艰苦阶段,曾用木版印制粮票,在党政机关建立节约粮食制度,保证了机关、部队的后勤供应。

解放战争中,宋幼准的家乡曾被敌军占领,家属受敌迫害。二儿子被还乡团杀害,妻子和女儿被抓走,三儿子在淮海战争中牺牲,但他以革命利益为重,毫不顾及个人得失,一人在滕县坚持工作,直到解放战争胜利。

1951年,宋幼准调任山东省财政厅监察处长,1953年调 中央财政部监察司工作。1977年9月9日病逝。

王严

王严(1905.9.8-1977.9.17),原名礼贤,字力行。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郯城县马头镇民主街人,回族。少年时在马头镇求是小学读书,当时家中拥有土地70余亩,1920随家迁居南京,在南京中学读书。

1924年6月毕业后,入上海法政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接受军事教育。1926年1月毕业后留校任第四期政治科区队长,同年8月任第21师监护队中尉队副,11月任该师62团2连上尉连长,1927年6月任该师司令部上尉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10月任第52师3团3营少校营长,翌年9月升任中校团副。1932年10月任第11师61团上校团长。1935年10月任第98师292旅少将旅长。1937年9月在上海罗店抗日战役中负伤。1938年8月任第118师师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南昌对日会战,11月参加桂南对日会战,1943年11月参加常德对日会战。1944年10月任第32军副军长,1946年3月任第18军副军长,5月改任整编第11师副师长。1947年3月升任整编51师师长,1948年2月晋升为中将衔,10月任第51军军长,12月任第12兵团副司令官。一九四九年后去台湾,1950年任金门防卫部中将副司令官。1977年因病于台北市去世。

侯大乾

侯大乾(1921-1979.10.27),郯城县高峰头镇高峰头村人。自幼上学,曾在山东临沂、湖北郧阳、四川绵阳六中读书。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参加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1940年至1941年在绵阳中学读书时,他积极组织读书会,出版壁报,领导学生罢课,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政策。1943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期间,曾主编《大路》周报和《人民大路》等刊物,刊登闻一多、吴晗等著名教授的文章,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投降罪行,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46年经楚图南、夏康农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从事民主运动。1948年随同楚图南进入解放区,任华北大学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一九四九年后,侯大乾到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培养经济建设干部和理论干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担任民盟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民盟人民大学支部副主委、人民大学工会副主席等职。1952年,他当选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7年,侯大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人民大学图书馆做资料工作。他认真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同时系统地研究了清代诗文,编制了《清代文集目录索引》。

1973年,人民大学因遭受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破坏而被解散,侯大乾在北京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系工作,主编了《马恩列斯论农业》一书。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后,他回校从事研究工作,受命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他立志在晚年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四处奔波,查阅资料,并亲自撰写了提纲和7万多字的书稿。终因劳累过度而病发去世,终年58岁。

程庆兰

程庆兰(1915.8.15-1979),山东省劳动模范。郯城县新村乡西鲍村人,贫农家庭出身,初小文化程度。1947年7月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12月任县邮局白河支局长。他分管郯南32个村庄投递任务,每天步行40多公里,不论天气好坏,都能把邮件投递到户,10多年间从未出过差错,被群众称为“不知道累的老黄牛”,1956的被省政府命名为劳动模范。

李春生

李春生(1926-1979),原名李怀亮,郯城县花园乡张哨村人。幼年家贫。14岁时,经一位卖酒师傅引荐,拜柳琴戏艺人李忠智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李春生。李忠智是著名拉魂腔艺人梁学惠的弟子,他吸收京剧锣鼓经和南、北两路柳琴戏的武打技巧,对中路柳琴戏影响很大。李春生在严师指导下,苦练基本功,三年后出师,能演20多出戏,并能扮演文、武小生及武丑多种角色。

1944年,李春生在新安镇参加季良奎戏班,并与著名艺人尹作春之女尹桂霞结婚。尹桂霞出身于祖传艺人之家,擅长青衣花旦。李春生尹桂霞夫妇经常同台演出,活跃在苏北鲁南各地,名噪一时。1945年,李春生参加了八路军抗敌宣传队,他经常随军到火线演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演出的剧目有《血海深仇》、《倒租》等现代戏和一些临时编排的节目。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北、鲁南,李春生所在的宣传队被冲散,负责人被捕,他回乡后又受到敌人的审讯和拷打,无法安身,只好逃到南京谋生。在南京,他与王玉凤等人在水西门剧院搭班演戏,在国民党统治下,受尽凌辱,生活极为贫困。一九四九年后回乡。1949年参加了新沂柳琴剧团,1952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积极参加爱国宣传,主演了《王宝山参军》、《好军属》、《李二牛归队》等现代戏,影响很大。1953年,李春生夫妇应邀到临沂柳琴剧队工作。他把自己的行头献给了剧队,在团结和改造旧艺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刻苦钻研柳琴戏表演艺术,博采众家之长,努力改革创新。1954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戏剧会演中,李春生主演《打干棒》并获演员奖。1956年,他参加了全国戏剧讲习班,回来后,决心改革柳琴戏。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他注意吸收其它剧种的长处,演老生时努力学习京剧麒派表演艺术。他特别注意以刻划人物为中心,根据剧情变化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设计唱腔,大胆地把评剧、京剧、淮海戏、豫剧、茂腔等剧种的一些唱腔特点吸收和融和到柳琴戏唱腔之中,使柳琴戏艺术焕发了新的光彩。他在表演艺术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他基本功扎实,武功好,戏路宽,能演多种行当。他的表演动作潇洒,做功洗练,唱腔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观众们说:“看柳琴戏,不看李春生,几毛钱白扔”。

1957年,李春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60年,他担任了临沂柳琴剧团的业务团长,仍不脱离演出,积极移植和演出现代戏,并在《小二黑结婚》、《魏隆民》、《沂河两岸》等剧中担任主角。他的唱腔唱段曾被灌制成唱片,如《打干棒》、《丝鸾记》等。他一生演出中的主要代表剧目有《秦香莲》、《王华买爹》、《瓦岗寨》、《孙安动本》、《十五贯》等,包公、孙安、况钟是他最喜欢的角色。在塑造这些人物的艺术形象方面,他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和心血,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危益民

危益民(1899-1983),曾用名危相谦,人民公安的优秀干部。郯城县褚墩镇褚墩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任中共四哨区委委员兼褚桥乡党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陇海南进支队三大队独立六营营长兼政委、中共鲁南三地委社会科长、鲁南三行署公安局长兼临沂县公安局、邳县公安局长、马陵办事处公安局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邳县、苍山县公安局长、鲁中南行署公安刑讯科长。1950年5月任徐州市法院副院长,1951年春任徐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危益民长期从事公安工作,无私无畏,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1941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鲁南“扫荡”,危益民的妻子和女儿被敌机炸死,未满周岁的儿子下落不明,但他以革命利益为重,日夜奔波,多次深入敌后,锄奸反特。他智勇双全,1942年端午节曾智擒国民党临郯情报站总站长刘月亭,同年6月,又率领公安人员化装成农民埋伏在庄稼地里,一举消灭临沂、郯城、邳县三县的日伪宪兵等十几名汉奸,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

张云非

张云非(1902-1984),原名张栋,字耘斐。郯城县马头镇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6岁入私塾,后在本镇竞进小学读书。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0余年,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郯城县动员委员会、鲁南动员委员会四分会、山东抗敌协会四分会宣传部长,山东省文化协会编辑部、山东省教育厅编审科编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曾主办抗日《动员报》并亲自撰写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该报在临郯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8年至1952年,张云非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编辑及学校教育处科员。1954年至1960年任《历史研究》编辑部主任,1960年至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资料室主任,1978年7月任图书资料室顾问,1982年离休。

张云非参加革命后,长期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贯坚定不移地跟中国共产党走,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1960年,他于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焕发了革命的青春。他认真贯彻执行“双百”方针。为办好《历史研究》,殚精竭虑。他长期患有头晕和胃病,上班时几次晕倒在办公桌旁,仍顽强地坚持工作。张云非只上过私塾和旧式小学,由于他长期坚持自修,博览群书,因而学问功底很深,曾被聘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授课。他擅长书法篆刻,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在山东故乡的一些纪念碑都留下他的笔迹。1940年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他曾亲自为新生的民主政权治印。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书法展览,倍受称誉。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为人热情、朴实,作风平易近人,对慕名求索其字者,常不辞辛苦,挥毫书赠。张云非禀性刚直,不畏权势,“文化大革命”中,有人胁迫他写假证明材料,他不仅断然拒绝而且严厉斥责,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

1984年9月12日,张云非因病逝世,终年82岁。

王玉文

王玉文(1907-1984.4),山东省劳动模范。郯城县杨集镇房下村人,中农家庭出身,初小文化程度。1951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杨集供销社采购员、经理。他工作不辞辛苦,长年坚持推车送货下乡。1956年春小麦发生虫害,他三天送农药1100公斤,被群众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他注重勤俭节约,仅1956年一年就节约运费300多元。195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劳动模范。

张明

张明(1924.11-1985),原名张兆远。郯城县马头镇人。贫农出身。幼年时先后在本县民众教育馆、县立第一小学、县立第三小学读书。1940年1月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张明参加革命工作,任区公所勤务员、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动员剧社工作队员,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往苏鲁边军政干校学习。1941年起,先后任中共邳县委组织部统计干事。中共郯城县委组织干事、中共滨南二地委组织部干事,1946年6月至1950年3月先后任中共郯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1950年3月至1951年10月先后任中共莒南县委副书记、书记,1953年8月任中共临沂地委委员兼莒南县委书记。1955年1月调任中建部洛阳工程局102工区主任,同年4月任中共党委书记。1956年底至1958年6月任中共洛阳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长。1958年6月至1964年2月,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建筑企业委员会宣传部长、副书记,河南省建筑工程厅副厅长。1964年2月到1967年底任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工交政治部主任。1968年1月起先后任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常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洛阳市委常委、副书记、洛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徐德敏

徐德敏(1919.5-1985),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郯城县马头镇南园村人,贫农出身。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本村民兵队长。1948年10月任村长。1952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办起互助组,使粮食亩产比单干户高出70多公斤,充分显示出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同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2月,徐德敏在县委工作组的帮助下,以他的互助组为基础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任社长。办社第一年,粮食产量即比单干户增加30%。1954年,他的农业合作社扩大到130户,500多人,共有土地1000多亩。徐德敏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生产,依靠集体力量打井修渠,改革耕作制度,实现了小麦亩产250公斤、玉米亩产350公斤的一年两作的增产计划。他多次出席省、县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195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85的病故。

刘汝浩

刘汝浩(1894-1985.11.20),字霜桥,原名兆进,国民党“行宪国大”代表。郯城县马头镇和平街人,出身于市民家庭,曾入上海浦东中学读书,毕业后在马头镇求是小学任教员。1926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任国民党郯城县党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30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整理委员会训练部总务科干事,1933年改任该会民众运动指导科民训股干事,1936年后任临沂县法院承审、河南洛阳及四川合川等地方法院检察官。1945年后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员、山东省第四办事处主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总务处长、《大华日报》社社长。194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执行委员。1948年任国民党“行宪国大”代表。济南解放后去台湾。

孔筱松

孔筱松(1901-1986),原名繁蔚,郯城县高峰头镇高峰头村人。幼年时家贫,曾给人放牧猪羊,备受苦难凌辱,兄弟七人,排行最后,众兄长同心协力供其上学。筱松聪敏好学,高小毕业后即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宣传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想,并担任该校学生组织“救国十人团”小队长。在胶济铁路工人驱阚运动中被推举为学生代表,与亲日派阚铎展开面对面斗争,临危不惧。后回家乡,以教书为职业。

1930年10月,中共徐海蚌特委鲁南特派员唐东华来郯南开辟工作,发展了前高峰头侯乾猷入党。1931年1月,也筱松经侯乾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在唐东华帮助下,前高峰头党支部成立,侯乾猷为支部书记,孔筱松为组织委员。支部成立后,孔筱松积极开展党的组织工作,使党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他深入贫苦农民群众,灵活而巧妙地开展宣传工作。他编了许多童谣教给儿童唱,如“小红孩,骑红马,戴红帽,持红枪,谁敢来,我不怕”,“下雨天,是阴天,太阳一出是晴天,照亮地,照亮天,暖暖和和人人都喜欢。”这些歌谣在群众中迅速传开,启发了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精神。他组织党员联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秘密成立短工会,在麦收季节贴出布告,规定工资增加一倍,否则谁也不当短工,短工会受到了贫雇农的热烈拥护,很快就发展到60多人,同年夏,孔筱松任前高峰头支部书记,他带领党员积极开展地下斗争,建立了秘密交通网,经常传送党的文件,张贴标语传单,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1933年夏,在中共临郯县委领导的苍山暴动中,孔筱松出任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中队长,与敌激战于芦柞、卞庄一带。暴动失败后,变卖家产作路费,根据组织安排转到察省多伦等地工作,任吉鸿昌部宣传上士、谍报参谋等职。是年秋在北京西北汤山战斗中负伤,不久即回徐州,以卖香烟、写石印为职业掩护,兼任《徐州民报晚刊》总编辑,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在抗日战争中,孔筱松曾担任中共萧铜联防办事处书记处书记、萧铜县委组织干事、徐州办事处城市工作部部长等职务。在苏北反扫荡中再次负伤,在艰苦斗争环境中他带伤坚持工作,以致伤重难愈,带病终生,为此,中共萧铜县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48年2月,党组织调他到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同年秋,任郯城县文教科科长、党总支书记,为发展教育工作呕心沥血,四处奔波,不辞劳苦。次年底,即在全县恢复小学10多处,新建小学百余处。1951年7月领导筹建了山东省立郯城中学,带头捐资献物,使学校比原计划提前五年开课。

1956年,改任县文化科长,为繁荣本县文化事业,发展电影、戏剧、图博做了大量工作。后受“左”的路线迫害,于1965年离职休养,1986年因病去世,终年85岁。

刘奉三

刘奉三(1905-1988.10),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郯城县大尚庄乡大尚庄村人,贫农出身。一九四九年前当过长工。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农救会长。一九四九年后历任乡长、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1956年起,他带领群众治理马陵山,经过了冬春艰苦奋战,植树2500亩,建成果园400亩,使荒山秃岭改变了面貌。1959年,他联合相邻的马圩子大队组织了500人的专业队,建成了可蓄水800万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不仅减轻了山洪冲刷,而且使2000多亩土地实现了自流灌溉。他还带领群众深翻土地,到5里外的沭河运沙土,掺沙改良土壤,并通过推广良种,扩种粮油作物以及大力发展养猪养牛多积肥料等项措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到1962年,他所领导的只有1300多人的生产大队,粮食总产达76万公斤,比1957年增长93%。他教育群众爱国家,讲贡献,1962年,他一个大队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52万公斤,花生20万公斤。

刘奉三坚持原则,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伙人策划搞他的“批斗会”,质问他“为什么把好粮食都卖给了国家”,他坚决回答说:“好粮食就应当卖给国家,你要把粮食卖给国家,不是坑国害民吗?不是黑了心吗?”有人要动手打他,这时群众一齐提抗议,“批斗会”一哄而散。刘奉三在“大跃进”中坚决反对虚报浮夸,有人以撤职来压他,他硬是顶住,结果他的大队的实际产量还是最高的。刘奉三生活俭朴,不贪不占,直到去世,他家的住房也不比其它群众好,他多次参加省、地、县召开的农村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3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他曾当选为省第四、第五届人大代表和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刘善祥

刘善祥(1913-1989.11),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郯城县庙山镇立朝村人。贫农出身。1942年在本村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运用集体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革耕作制度,推广农业新技术,改变了本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到1962年,全村2500亩粮田均达到旱能浇涝能排,平均亩产340公斤,比1957年增产95%,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多万公斤。1962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

侯洪胜

侯洪胜(1923-1990.7),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郯城县大尚庄乡马圩子村人。贫农出身,一九四九年前曾当雇工。1946年参加土地改革斗争,任村民兵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54年任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8年任马圩子生产大队总支部书记。1959年他带领群众学习石门宋养猪经验,上山打石头建猪圈,大力发展集体养猪。到1962年,全大队集体和个人养猪2800头,平均每户4头,每年可向国家交售商品猪1000头,可为农业提供优质有机肥1.2万大车,成为全县养猪积肥典型。省内外许多县、社多次派人来马圩子村参观学习,省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纪录片。1959年在国家扶持及大尚庄大队配合下,他带领群众奋战一冬天,建成了可蓄水800万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又在沭河上建成电灌站一处,使本大队2000多亩农田得到灌溉。通过养猪积肥、治山改土、兴修水利和推广良种等项措施,使马圩子村由一个低产贫困的落后村变成了猪多肥多粮多的先进单位。1962年粮食总产138万公斤,比1957年增加1.3倍。马圩子大队自1959年以后,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商品粮55万公斤,到1981年调整体制时,大队和生产队集体积累达24万元。

1957年,侯洪胜被选为山东省第二届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代表,1963年曾出席山东省及华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是山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

赵宝钦

赵宝钦(1932.9.15-1990),山东省劳动模范。郯城县重坊镇王场村人。贫农出身。1955年始,历任生产队长、大队民兵连长、治安主任。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生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7年,学习外地经验,带领群众营造25亩速生丰产林,获得成功。1980年,在县林业部门帮助下,制订出发展林业生产的规划,对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经3年,全村整地造林500亩,占粮田总面积1/3。到1983年,累计生产木材6000立方米,价值108万元,人均占有800元。他带领群众通过推广良种,合理增施肥料,使全村在粮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1980年的69万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86万公斤。1984年,他荣获国家林业部林业科技成果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6年10月,赵宝钦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劳动模范。他先后当选为山东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共郯城县第三届、第四届县委委员。在建设平原速生丰产林过程中,他几十次到省和行署请示工作和外出学习经验,从不要集体补助出差费。他患有高血压病,但始终不脱离劳动,总是脏活重活抢着干,群众称他是“能吃苦、会带趟的铁队长”。1990年因病去世。

焦兴厚

焦兴厚(1928.1-1990.7),郯城县马头镇人,回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幼年时在本镇小学读书,他聪慧好学,性情活泼,酷爱文艺,接受了进步文化的熏陶。1939年,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解放了马头镇,年仅11岁的焦兴厚即踊跃报名参军,加入了115师战士剧社,先后任宣传员、青年干事。1940年,他响应毛主席“精兵简政”的号召,从剧社调到作战部队,经受了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194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技师、参谋、通信科长、海洋守备区副参谋长、大连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英勇战斗,出生入死,屡建战功。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根据地参加了反扫荡斗争。在解放战争中,他从山东转战到东北,又三下江南,先后参加了秀水河子、大洼、新站、拉法等战斗,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以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西战役、滇南战役等各大战役,1947年6月和1949年5月分别荣立大功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一、二、三、四次战役和著名的三八线防御战。1950年3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独立自由奖章,1952年10月荣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10月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解放奖章。

在社会主义时期,焦兴厚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1964年,他参加沈阳军区组织的辽东半岛军事演习,担任海洋守备区指挥,他精心组织,指挥得当,受到总参谋长叶剑英等高级将领的好评。在他负责民兵工作期间,大连民兵高炮一直是全国民兵高炮的先进典型。1988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0年7月19日因病去世,终年62岁。

徐祗琦

徐祗琦(1944.7-1991.12),郯城县大尚庄乡曹庄村人,贫农出身。1952年入本乡小学读书,1960年回村务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1970年4月退伍回乡,任曹庄村党支部副书记。1972年12月任高峰头管理区党总支书记。1975年8月任高峰头公社党委常委。1977年1月任中共郯城县委副书记,1981年6月任郯城县长。任职期间,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多次把自己家属的“农转非”指标让给基层干部。1986年8月,徐祗琦任苍山县水泥厂厂长,后又兼任苍山县建材工业公司经理、党委书记。他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使该厂扭亏为盈,跨入全省建材系统先进行列。1989年,他被评为苍山县劳动模范,并获临沂地区“振兴沂蒙劳动奖章”。

1989年12月,徐祗琦被调到临沂地区水泥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时该厂三年累计亏损375万元,连同欠账共达1000万元,正处于困难境地。徐祗琦进厂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使两条旧的生产线迅速恢复了生机,半年后即生产水泥6.3万吨,比1989年同期增长47%,实现利税102万元,一举扭亏为盈,创建厂30年来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和职工收入四个历史最好水平。他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他在工厂的住房又矮又旧,仅有6.2平方米,却时刻想着住房有困难的职工。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全厂职工的信任和拥戴。他与全厂一千多名职工风雨同舟,艰苦奋斗,使企业迅速发展。短短两年时间,临沂地区水泥厂就跻身于山东省13家出口达标企业行列。仅1991年度就获得了5项成果:425号水泥通过省优复查,525号水泥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可证,一级化验室升级,525号水泥填补了临沂地区空白,全年出口水泥为国家创汇300万美元。

1991年12月19日,临沂地区水泥厂新建第3条水泥生产线点火试车,徐祗琦亲临现场指挥。因突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0多名工人遇险。在自己已经中毒的情况下,徐祗琦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坚持在现场指挥抢险。16名遇险财民全部被救脱险,而徐祗琦却因吸入一氧化碳过多,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1991年12月23日举行徐祗琦悼念活动时,1000多名干部职工自发前来参加,成为临沂市殡仪馆建馆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次悼念活动。1992年4月23日,《中国建材报》以《沂蒙忠魂》为题,报道了徐祗琦的事迹,同时发表了《路上行人口似碑》的评论员文章。1992年9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徐祗琦为革命烈士。徐祗琦烈士骨灰安葬在故乡老归昌,迟浩田总参谋长题写了碑文“徐祗琦烈士之墓”。

高盘九

高盘九(1911.10—1991.12),郯城县马头镇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军需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财政股会计、股长。1943年4月任北海银行北海支行行长,1945年9月任北海银行烟台支行行长,1948年4月任北海银行潍坊支行副行长,1949年2月任北海银行济南分行银行。他善于理财,为解放区的金融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行长,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省财粮贸办公室主任、省财贸部部长等职。1956年任福建省副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8年任省财贸办顾问,恢复副省级待遇。1983年离休,1991年病逝于福州。

黄文熙

黄文熙(1920.12—1992.2),郯城县新村乡黄村人。毕业于济南私立建国中学。1937年在涌泉参加临郯青年抗日救国团,不久即回村组建了临郯青年救国团第24分团,并任分团常务主任。1938年春,他发动民众,组建了拥有40余人、30支枪的抗日武装。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奉临郯青年救国团总部指示,将其组织的抗日队伍带到沙埠整编为一个连,并任政治指导员。1938年11月23日,临郯地区各抗日武装在兰山会师,正式组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临郯独立团,黄文熙率队入伍,任独立团一营副营长兼一连政治指导员。1939年夏,奉调入苏鲁边干校学习,结业后任一营教导员。1940年夏,部队编入一一五师教导五旅十三团,黄文熙先后任直属队组织干事、党总支书记。

1943年夏,黄文熙调任滨海军区敌后武工队第三队队长,奉命率20名武工队员插入临郯敌占区开辟工作。他率领武工队活跃在沂、武河两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使郯二区、郯三区以及重坊、长城一带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4年1月任中共郯城县委敌工部长,1945年8月任滨海二分区郯城独立营副政委。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文熙始终战斗在对敌斗争第一线,不畏艰险,勇挑重担,为民族解放斗争作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黄文熙历任郯城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山东野战军政治部民运科长、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一师三团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特别纵队高炮十三团副政委等职,参加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他作战英勇顽强,指挥灵活果断,在部队干部战士中享有很高威信。

一九四九年后,黄文熙历任南京第三炮校三大队政委、福州军区高炮处处长、炮兵六十四师司令部参谋长、江西省吉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江西上饶军分区副政委等职,为部队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81年4月离休后,他仍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和支持干休所的各项工作。他积极参与集邮和钱币研究活动,担任江西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上饶地区集邮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钱币学会顾问、上饶地区钱币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在1985年举办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展”中,他荣获银奖和全军最高奖,受到总政治部领导表扬。

黄文熙戎马一生,功绩卓著。1941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五旅曾授予他“模范干部”称号,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中校军衔,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

傅伯达

傅伯达(1905—1993),苍山县庄坞乡涌泉村人。

18岁时考入临沂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在涌泉、临沂、层山、沙埠等地教书10余年,其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联络当地进步青年,商讨抗日救国方略。1937年,傅伯达参加了抗日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宣传和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庄坞区委宣传委员、临郯中心县委交通科长、临郯青年救国团十二分团大队长。1939年1月,傅伯达接受县委交给的任务,到泉源区开展工作。他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很快打开了局面。泉源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他担任区长兼区中队长。其间,他率领区中队消灭了投靠日伪军的土匪滕之三部。1941年10月,日军万余人对临郯地区进行大“扫荡”,把中共鲁南三地委、临沂县委机关包围在庄坞、涌泉、层山、沙埠一带的狭小区域内,斗争十分残酷。傅伯达率地方武装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掩护机关人员突围,安全转移到滨海地区。1942年4月任马陵办事处主任兼武装大队长,他不畏艰险,多次带队深入敌占区拔掉日伪据点多处,打得敌人胆战心寒。1943年1月,任郯城县长兼县大队长。1944年8月,兼任郯城独立团团长。在解放马头、郯城等战斗中,他率领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英勇奋战,给日伪军以致命打击,在郯城人民的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动员郯城人民参军支前,园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1949年5月随军南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嘉兴地区副专员、浙江省林业厅厅长、中共丽水地委副书记兼丽水地区专员。1993年病逝于浙江省。

第二章革命烈士英名录

郯城镇

城里一街:王恩庆杜茂生

徐勤业王善举孙邵楼

李文合周景生

城里二街:王圣荣张明山

徐勤功王玉祥

城里三街:屈恒喜王迎秋

张田喜

英庄:孙玉喜

北关四街:焦保顺

西关三街:张秀堂徐贞祥

胡玉和张同林

西关一街:宋荣亮

许庄:田学勤

东圈子:徐敏礼

东马庄:马恩喜

王卸:王金聚

前八庙:王步芳王丕喜

王开金

北关六街:马桂田

薛城后:庄永桂薛修俭

叶城后:王逸安赵连章

王城后:王廷训庞善教

北关一村:田玉深

南关二街:郑洪顾周思江

刘振华王德胜

南关一街:甄玉胜

黄楼:于作甲杜丕谦

杜玉怀

前龙门:赵永年李怀印

后龙门:刘元文刘凤乐

徐亮敏

葛庄:徐现付孙志栋

葛兴业

汪卸:杜玉坤

北关三街:李玉明杨远

刘成法

北关四街:刘学福

北关五街:吴兴才

坡里:曹景芳顾宗堂

张福喜

梅岭齐:高相坤张学诗

刘喜增

沙窝崖:文德永刘夫芹

后八庙:王秀龙问学兰

王开俊王玉德王善付

后东庄:杜成思刘振生

王传文孙秀章

北关二街:刘照吉

物资局:鹿建华

马头镇

和平街:刘之言卢振福

孔令同朱成东王民生

张庆田

东盛街:刘金生马彦领

苏荣昌王小冻马夫铎

夏夫盈冯永德马还

民主街:蓝殿英丁孝仁

黄炎石刘洪先文东

肖树春刘庆生

胜利街:刘全义李桂芬(女)

孟庆昌

建设街:姜学全刘金栋

繁荣街:林振洪徐庆才

西园:徐福元

南园:马学会

桑庄:朱连叶朱学相杨景元

任文化朱自尚任肇铎任建德

任守恒

林子:王一送张忠学田德美

施守才

高大寺:绳文焕张如标

梁村:梁克军

韩楼:王积爱

高楼:孙保善

刘楼:张圣德张成德周凤真

周凤春徐庆年

姬庄:赵夫德

徐顶子:徐敏义

高圩子:高广兴

吴家楼:孟宪彩

崔庄:徐明堂崔宝山

栗圩子:秦其忠

大圩沟:李维忠秦景德

刘花园:刘其忠刘景祥

杨庄:宋聚忠杨会

南新庄:陈士华杨继胜

王友荣史文起王立通

陈世明陈开美

黄金殿:徐世良杜文平

爱国:王永圣孟昭龙

东村:徐秉法

北墠:王宪忠

胜利乡

前房庄:宋夫德杜希春

王芳王若仁胡佃忠王树礼

吕文秀王钦洗朱广山田永成

王彦王培梗王凯朱士德

后房庄:杜焕芝杜启圣刘金造

胜利:刘景明刘景先

杜启伍刘景禹

渡村:刘从斌

胡村:胡志忠赵宝华陈德标

田窑:田玉章田永兴曹洪亮

田玉芝柳有才

果园:阚学志徐月胜陈洪亮

颜景焕

高大:颜士林颜士发颜景义

颜士英

沈村:沈玉刚

沙窝:初纪恒

南刘宅子:杜佃杰吕兴怀

高学平李广忠徐秀经

陈盈春李九亭徐腾蛟

刘国印

徐蒲坦:徐启山杨加立

吴绍烈

贾湾:贾维德

三合庄:高怀庆

大池头:石国兴胡锡芝

杨士奇焦士忠密朝义

张塘:陈信义张敬远李奎明

姜守义杨保顶李守谦

老南庄:杨夫山傅洪启

徐慎选卞德义杨成叶

杨照臣

核桃园:杨树民

北刘宅子:王夫田

南新汪:王占英杜凡杜召点

杜夫臣张德胜孙汉忠杜怀庆

杜贞伦杜玉帮柴杰杜丕功

杜聚昌李文秀杜思传钟士俊

北新汪:张学彬郑志修郑汉彬

许友春门兆怀郑学志

贸易庄:于学祥姜自成

于增亮潘永志郑志仁

刘洪恩

高台子:刘永乐

港上镇

王桥村:王恒康王作汉

王绍兰王恒生

樊埝前:凌云志凌效德

樊银远樊昌远

樊埝后:樊生远樊自平

樊继舟

傅桥村:傅振汪傅振远

李树林

颜湖:颜景月

停庙:李开林杨继胜王顺善

蔡官庄:张乐富

珩头:王居顺刘作怀曹广亮

殷际山杨庆法刘学先刘方彩

王彭得王彭志巩子成王成叶

于廷捷王绍栋王文栋王文进

王成祥王慎谦王翠忠

姜庄:姜兆坤姜化瑞姜继文

朗里:李开林

港上:王志堂高勇士郭允明

高水然滕保仁刘本强黄庆光

刘汉昌高永然宋善美宋善富

宋开举宋开法宋善滋宋善迪

丁连喜宋保新葛兴启杨秀荣

邵庄:李钦举

新村乡

丁沟:刘苍山吕永田

滩头:胡秀文王印南郑廷选

芦上:郑开勤郑木萼葛兴畔

郑元顺

赵林:吴绍昌巩开伦张学连

吴学牛赵夫行张义之

埝东:田克武田丙松

郝庄:于新满田金玉

黄村:叶玉启黄思连李连家

巩万祥黄思忠黄森年黄增祥

李连章李连生黄彦卿黄敬标

黄兴开苏丙权黄从仁王奎

黄文烈

鲍村:丁凤康赵从新

孙埠村:孙早逊孙嗣珠

新村:禚成修禚洪俊周建基

倪绍友马士哲禚振海禚培元

于村:樊加胜

花园乡

大拐:高泽生吴怀荣

展德增

捷庄:张学忠朱福元

南涝沟:窦方俭窦广连

孙希武

宋窑:董洪坡

张哨:张则怀孟献刚周建生

张则允孟昭珠周玉明

冷村:徐士才

于庄:李中贤石锡恩

徐庄前:徐敏聪

花园:张学礼

北涝沟:高士祥胡坤岭

王宗仁李宗山张仲元

何庄:何兴玉陈怀堂

狼湖:刘学义

大埠子:张洪祥张鲁峰

南官庄:石元贞郑昌俊

冷庙:宋善亮

新马庄:张新发

临河:宋宝兴

高册乡

小马头:倪福训宋宝玉

陈庆礼侯成法张秀娥

马德芹张志启洪福学

张则启

房后:李桂臣胡沛早李贵连

梁楼:郑谨章

王店子:梁秀华

张林:马圣标吴兴连

北赵庄:匡自民赵如法

孙宪德匡德永

南赵庄:赵如彬

凌高册:凌士斗

二郎庙:黄文江

大坊:朱贞元朱贞兰朱贞才

刘宪思

小埝:卢可义

陈高册:赵元喜张义山

张高册:张学新

主高册:田永明周保山

周焕五张殿法

新河:陈德厚

归昌乡

郯庙:孙昌友

河北村:孙思芳

小官庄:王明芹范建喜

马现文

芦汪崖:王成刚王凤山

贾友夫王凤明

陈店:孙茂青

袁林:吴兴太

朱圩子:朱思法

焦庄:焦金科

刘塘:徐勤如

老归昌:李太祥陈树权

归昌:刘小挨徐敏贤卞玉良

陈学先骆家保陈玉圣王布荣

金里圣汤方贤刘文举朱茂彩

陈庄:范于芝

南王圩子:王金道

中于庄:于德海张福才

张学义陈学兰

杨圩子:杨如山

玉皇庙:郭成银潘祥富

南刘庄:刘玉圣

高塘:卞首兴王凡奇

东樊村:庄干文高从云

周树华樊士华

关庙:孙广其

夏庄:夏宗金

归义乡

大旺庄:尹保坤尹宗喜

尹明浩赵兴三

二旺庄:赵加俊刘玉堂

南泉:黄广信刘学会黄广荣

陈恩法刘荣振李桂芳

三井:徐启印徐会良

朱桂友徐启升张佃文

穆振东张佃甲刘宗旺

前屯:宋纪田

茅茨:孙保存李庆龙杨二子

孙思余孙德年宋敏旺

孙怀其

东赵庄:厉振玉厉守福

大高庄:宫茂升姜义子

归义:万同清信思贤李维守

坝子:姜立坤

窑上:王冠平

榆林:戚志明戚志宏戚志友潘学祥姚学礼

埝里:李明吉

鲁庄:鲁景雪鲁文广鲁景彩

陵坡:李桂新

杨集镇

张墩:张演化

吴巷:张则凤

官集东:田继富

官集北:梁绍文

沟北:乔如芳

泥湖:郭洪法梁绍远梁祥昌

高瓦房:彭胜利

刘湾:赵信员

高庙:高从章

尹庄:张伟庆周秀陵

大滩:刘增福

北湖头:荆庆善王步堂

饮马庄:朱法祥

范桥:谢印渠于冠春

小滩:刘希昭

北张庄:孙宝树

宋庄:宋保元

杨集南:吕兴五于志安

杨集北:骆成芝

丁庄:丁传芝

北张:张德闵张庆珍

塘崖:吴元才

红花乡

大朱庄:朱凤恺

西岳庄:韩洪飞

大院子:王学山孔祥林徐贞成

前苍:徐勤坤

杜海子:谭秀云杜玉亮

袁堂:徐勤俭

小房庄:房绍德

朱沟崖:赵东举朱思广袁清江

小朱庄:王加习

前三堂:范士富刘增才

刘敏荣刘增岭

重兴:徐清连

南郑:李树英

前壮口:汪成举

后壮口:刘振早刘振领

韩庄:韩召扬

红花埠:张福立姚俊清

胡中道韩见胜韩洪仪

大尚庄乡

大尚庄:侯洪亮于在法

高佃法蒋玉升

老庄子:杜连增谢春廊

问庄:高俊臣

房溜:李德胜

山外岩:颜士亮

徐海子:谢瑞臣

小李庄:马恒见

孙塘:耿振喜谢春胜

前李:李德奎

陈刘庄:李长智

十里乡

刘港口:刘从亮徐敏行郁甚斗刘西耐刘景权于西斗刘庆彬刘堂徐堂朱兰玉李景章牛景美秦振廷刘中武

吕港口:吕兴中陈景连吕西仁

东秦港口:秦保华夏西尧秦保俊

东杜港口:杜作乾

郭庄:戚存良

楼后:刘景传黄克思朱兰存张保平

周港口:夏树琪周廷芳康慎友

陈秀何

洪福寺:孙成周

孙港口:孙慎传孙成涛

前小埠:周贺廷田运全

张志堂田士生田付崇田冠武

陈西:包贵增

官路东:任正奎

鸭汪:徐祗明

西杜港口:杜福和杜丙然

新庄:杜孝良李争月

唐桥:陆振山杜二娥杜茂刚杜茂师杜可宗

南埝:李墨廷李振华谢从宪

李良廷李维振李振更

马港口:马圣武马为孝马敬武

黄山镇

木柞:郭启友诸葛从则

李久学李洪芬

安头:郭振京张佃秀乔廷章

乔廷卓

凤凰庄:李景华

峰山大圩子:孙保珍徐洪祯

蒋史汪:宋洪锡

丁屯东:张庆云刘广才

丁屯南:丁德祥

丁屯西:王景聚王格勋

鞠兴茂

柳行:许士国许士荣许士谦

李官庄:李方元舒永贤

李春法郭应彩杜善玉

李学思李王先

中蔡村:席自由王喜王自义

山崖:王锡范王保善刘继瑞

中蔡村:王帮信

东蔡村:周兰田王继敏

山前:王绪昌

麻湖:姜保玉刘占彪刘广玉

刘金国

栗林:孙庆田

武村:武可勋

老屯:陈德怀王秀连陈保德

黄山:杜会卿

谢官庄:杨军公德友杨顺

柴口:杜士信杜继全杜继广

峰山后圩子:房二成

峰山上圩子:王立志

褚墩镇

锦程:解建民徐孝廷

廖屯:廖广举廖俊东韩文俊

桥头:杜四杜兆德王经传

张爱俊李成彬尹洪田徐高训

张乃久王春光亓永于

褚墩:舒廷玉舒自新韩友成

薛宝林李振德张宝德姜守华

赵家信舒能高路

郑石头张守信王维俊

危茂堂舒廷彩周茂忠

危相义周茂胜吴丕杰

刘秀峰韩永茂张敬法

邵泽起邵泽勇杨信士

赵宗常孙廷义徐怀明

邵士则邵堂瑞

东永安:田秀美田秀伦

西永安:刘善训刘景荣

伍绍堂刘景平张自兴张公成张公远陈丙文

张自训刘善志

梁庄:朱景亮梁家合刘善志

孙秀田高增武

小山子:傅学友

黄店:刘鸣君

东卜庄:孙庆仁唐振太

李德性张奉凯徐贞明

韦汝连刘邦玉周兰田

刘启瑞韦汝义周德光

耿德胜

青石塘:孙怀俊姜保坤

刘春和李奎元李奎圣李四

兰山:傅高廷郁自谦彭洪恩

杨进山刘纪选化玉廷彭利华

彭安礼张文法张含吉张作启

李全更郑克光刘俊昌

兰山后屯:胡元福胡维生

张京叶郝进德刘锋胡友进

兰山中屯:方隆昌廖君昌

兰山前屯:赵保真

北王庄:王喜伦王夫秀

孙盛庄:许桂江管振明

杜守坤杜成芳王文生

虎山岭东:傅生义傅怀礼

傅庆志郝玉文王玉绪

邬朝江张学进

虎山岭西:曹德兴杨献功

虎山后屯:桑建义

北官庄:徐德发杨伯传

杨丛吉胡佩祥

碑住:张万金张桂爱

邵金桂杨新平傅永岭

张继峰蒋洪俭梁加伦

陶景玉施保玉蒋怀超

梁本勤颜廷奎李贞亮

李桂自梁本桂梁本双

陈友梅王春喜孙龙胜

杨立荣梁传肆刘喜问

朱庄:王玉林范希志

泉源乡

前鲍庄:陆常奎刘凤明

樊家友陈义任景亮

李五湖:李玉宝李景贤

李玉香李玉树

后寺:杨金全

前寺:孙茂芹孙茂振

孙庄:孙建洪

泉源头:李学秀崔思元

朱贞峰

姜桥:吴步胜陈庆坤

纪庄:丁庆堂毛圣林

纪景华纪景翠

东王庄:张建文郑学广

杨建富王清福王继尧

翁屯:翁桂金

东邵湖:张立成张步堂

中邵湖:彭庆然张金富

曹寨:曹洪生

东长埠:张怀径

北毛:毛圣扑

大马庄:马方真

东房庄:杨立亭孙继亮

西柳沟:杨君才杨君仓杨德胜

石碑:陆现章

后段宅:郑宗科郑宗镇

郑宗友郑宗义

西长埠:彭庆喜

清泉乡

后城:宋传宝

黄圈:黄西安黄西林

山里赵:赵成亮赵成增

卸甲营:宋存宝宋继选

集子:邹训亮

裂庄:密加贵

司家:王秀廷

庙山镇

薛庄:魏启太魏学进

魏秀田魏瑗王克宽

王玉田王忠路王克凯

王钦昌魏士勇

王效功项志远魏俊昌

魏凤贺李学贞(女)

立朝:徐景德徐振林

王佃武杨光用

山南头:杨清林刘纪昌

刘纪明孙中原郝永茂

朱振田高洪廷马维桂

杨广俊李扫高春起

刘玉祥孙绍训孙天运

孙天路孙扇王夫芝

王夫金李廷云孙玉旋

康永和

山北头:高文祥崇芝

崇连举杨运朝孙永江

杨涛解永胜

新城:张宝林周趁趁

王孝敬杜宝山张学义

黄滩:黄兴夫黄兴何黄夫绍

刘埠村:陈为效陈连生

新庄:高云山张自立

大埠:张志忠

岭北头:陈德胜

马站:于夫忠

吕村:吕兆茂

后海沿:刘玉和王天永

陈桥:陈田坤

莎草汪:王奎龙

高峰头镇

马场:侯象龙

麦坡:侯大义刘文法孙志前

周庄:周广成

李圩子:李新圣侯尚大王思聪

前茅茨:谢兆中徐敏现

陵江:杜奉伦徐节敏

前高峰头:侯大锋史成银

房绍钦侯尤乐于宝甲侯子敬

后高峰头:朱德胜徐广武

徐广明李潭林

南蔺:蔺绍典蔺德俭

蔺于德蔺奉先

庙后:徐贞标潘学样

南张庄:徐敏秋张则高

王昌盛

北张庄:黄振伦

蔡圩里:张西圣

蔡圩后:张学告

于圩子:于兴甲于奉甲

张维德

周岗:严成胜周新玉周振吉

东曹村:马庆永马庆亮

黄亭芳

西曹村:张学胜

解庄:解玉和解守本李荣华

阴村:李振坤李振东于夫志

蒲汪:李荣忠李树杰李树生

新庄:马友三

爱国:侯洪伦王小林马文敏

胡井:鲍茂友鲍茂志

李庄镇

岭红埠:王佃祥王树桑

王树荣王为明

于泉:宋德丙

杨屯:赵柱杨思芹

青山:胡守则胡丙军高树朋

司宪武赵宝昌施大林

沂东:马守信陈德华卫天泽

白场:李泽卓李长德

孟昭林李长亮

张村:张其会李之浪

张士锦吴兴如张东祥

张秀荣李善东李召勋

西连埠:刘金荣钟占奎

王运林徐保昌王士昌

蔡村:陈久贞蔡福荣吴玉成

蔡国景

八里屯:李福范学连刘洪彬

王士续王焕卿

小哨:朱际虫杨兆勋

陈广生王景明王明三

许之秀何跃迎何春玉

刘道口:刘士选吴登启

刘玉德

凌庄:肖庆常尚敬月

颜口:颜士厚刘玉申

界牌:肖友成

北朱庄:曲桂端李玉顺

北宋庄:朱利文

诸葛店:潘成皆王文杰

小唐庄:王立英

大唐庄:王作平

李庄:王振荣李士俊郭俊生

王允壁张士林徐树策

李建广孙保起杨茂胜

王士杰骆子才臧新民

徐自成王玉昌吕凤俊

赵玉可庄顺行颜景廷

赵金芝

路庄:朱沾华

后莫疃:王清芝

重坊镇

杨庄寺:孟昭栋孟昭胜

孟昭远孟宪学马登吉

管前:王廷贵管仪波管信如

王加荣王加滨管銮坡

管后:管桂义顾加才王利太

铺里:颜士俊颜景昌倪保扬

颜景奎颜景东

吴道口:吴绍金

东高庄:张则俭张庆民

李良廷李俊杰

西高庄:徐允潮徐允喜

张在忠张学明张怀思

后高庄:刘荣先刘荣桂

前高庄:张玉忠

重坊:崔玉春徐廷义

马文岭徐会友王加友

苏士俊曹焕富葛圣会

李富伦李生才李庆才

孔宪贵栗洪印田仕才

凌泽民郭庆银刘维俭

宋园:高凤鸣杨庆伍

杨庆堂徐祗同

倪楼:许士选

倪村:倪绍敬

吴村:贾兴法龚方成李自真

孙出口:孙庆富孙庆知

李西堂孙继元

徐出口:徐敏州徐敏荣

刘西霞(女)徐敏观

东庄:宋同美

刘马村:刘作文刘锦銮

朱出口:朱玉康

大刘庄:刘友法樊彦生

刘维岭倪训昌刘友思张开举

王场:朱月贞朱广喜

林孟场:杨贵启

沙沟崖:许贵山张怀启刘恩典

太平庄:徐敏廷徐贞俊

坊上:王洪胜

沙墩镇

沙墩:王学武李加模

赵兴法王成仁阚保胜

王得新张俊杰李学让

李其李美李伦

株柏:张让美王金光

尚庄:周加如赵景奎高德顺

子房:赵金亮

华埠:张凤信景有水滕金耐

张子良王志德李乐尧

朱宗亮李法南葛宝生

李春堂李卷斗王宗绪

前陈埠:孙其华马景堂

马景明

张场:王绪昌

后宅:刘建清

后陈埠:王怀德

大官庄:陈春堂朱帮良

刑凤堂韩士起

大塘:李玉芬张天增陈志强

蒋庄:杨守征杨方乾杨方胜

前流:张文生王际明

小塘:魏国斌

前墩:王守明孙连如孙连珠

马陈埠:马德仁

花马屯:李万德刘广恒

刘场:王开明

第三章英模人物名录

第四章郯城明清举人、进士名录

李骥明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

张衡明永乐三年乙酉科

栾粢明永乐三年乙酉科

刘口旱明永乐六年戊子科

王远明永乐六年戊子科

孙继本明永乐六年戊子科

艾实明永乐六年戊子科

刘晟明永乐九年辛卯科

刘翀明永乐九年辛卯科

李茂明永乐十二年甲午科

钟镛明永乐十二年甲午科

陈常明永乐十五年丁酉科

李益明永乐十五年丁酉科

张智明永乐十五年丁酉科

李邻明永乐十五年丁酉科

田瑄明永乐十八年庚子科

朱钦明永乐二十年癸卯科

英俊明宣德四年已酉科

李泰明正统三年万戊午科

李撝谦明天顺六年壬午科

任文献明弘治五年壬子科

周举明弘治五年壬子科

徐恭明弘治五年壬子科

张景华明正德五年庚午科

刘应兆明嘉靖二十八年已酉科

徐嗣爱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科

魏之宾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科

杜之栋明天启四年甲子科

马惊飙清顺治三年丙戌科

庄缙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

李文可清雍正七年已酉科

王恒清乾隆十二年丁卯科

仇兆行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

宋源洁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恩科

吴源浙清乾隆四十四年已亥恩科

张同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

徐鸣岗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

刘汝婴清乾隆五十四年已酉科

徐临渊清嘉庆三年戊午科

徐清新清嘉庆六年辛酉科

高淑赓清嘉庆十二年丁卯科

王祁明清嘉庆十三年戊辰恩科

谢体仁清嘉庆廿四年已卯恩科

谢维岭清道光十一年辛卯科(解元)

宋淑暄清道光十一年辛卯科

谢友仁清道光十四年甲午科

高文清道光廿年庚子恩科

于腾清咸丰二年壬子科

孙锡辂清同治元年壬戌科

王宗旦清同治元年壬戌科

谢培元清同治元年壬戌科

武复泰清同治元年壬戌科

孙友莲清同治九年庚午科

孙友萼清同治十二年癸酉科

孙友闵清光绪元年乙亥恩科

颜振棨清光绪十四年戊子科

陈敬修清光绪十四年戊子科

孔昭郯清光绪十七年辛卯科

周祜清光绪廿年甲午科

张含章清光绪十七年辛卯科

庞维刚清光绪廿八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是科改试策论经义停废八股试帖。

任文献明弘治六年癸丑科3榜173名

周举明弘治十五年壬戌科2榜73名

张景华明正德九年甲午科3榜155名

王恒清乾隆十三年戊辰科3榜110名

王椽清嘉庆十年乙丑科3榜61名

谢体仁清道光二年壬午恩科3榜43名

吴步韩清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2榜45名

于腾清同治元年壬戌恩科2榜53名

陈敬修清光绪十六年庚恩科3榜36名

孙友萼清光绪十八年壬辰科3榜9名

孙友莲清光绪廿年甲午恩科3榜10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