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0110-08-2014-000003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政府办公室 | |
---|---|---|---|---|---|
[ 成文日期 ] | 2011-03-07 | [ 公开日期 ] | 2011-03-07 | [ 有 效 性 ] |
关于郯城县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2月28日在郯城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马学准
各位代表: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郯城县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提请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一系列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圆满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任务。
一般预算完成情况: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6301万元,增长16.1%,完成预算的100.9%。其中,国税部门完成7551万元,增长7.0%;地税部门完成29596万元,增长29.5%;财政部门完成19154万元,增长3.0%。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及补助96121万元、地方债券转贷收入4540万元、上年结转765万元,收入共计157727万元。全县财政支出154712万元,增长28.9%。当年财政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83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85万元,支出共计157727万元。全县财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30191万元,下降1.8%。当年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和补助75882万元,乡镇上解收入6400万元和上年结转收入765万元,收入共计113238万元。县本级财政支出110223万元,增长28.4%。当年县本级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830万元及结转下年支出185万元 ,支出共计113238万元。县本级财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管理使用情况:2010年,省财政厅转借我县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总额为4540万元,债券年利率1.8%,期限5年。县财政将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全部用于民生项目支出。其中,农村公路改造、实验中学搬迁和文体中心建设三个项目分别安排1000万元;其余1540万元用于省级以上项目配套资金。县财政局按照预算安排和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上述资金,并按规定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基金预算完成情况:全县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完成收入56259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55058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306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收入355万元,残疾人保障金收入89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451万元。当年基金收入,加上上级基金补助4802万元,基金总收入61061万元。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6098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金支出55058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支出306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支出284万元,残保金支出79万元,彩票公益金支出451万元,上级专款支出4802万元。当年基金支出,加上上解支出81万元,基金总支出61061万元,与当年基金总收入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过去的一年,财税部门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十分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积极作为,各项财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抢抓改革机遇,向上争取实现新突破。抓住中央财政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的机遇,全县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切实算好改革账、体制账、政策账,加大争取力度,全年向上争取各类资金突破10亿元,达到100923万元,有效缓解了我县财政收支矛盾,提高了财政保障能力。特别是财政部门,继续派专人专职加强与省财政厅的沟通衔接,同时不放松与市财政局的工作联系,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全年争取上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补助资金11267万元,比上年增加5539万元。县财政将新增资金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部用于配套民生支出。其中,增加财政供养在职人员津贴补贴760万元,增加财政供养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个人取暖费2400万元,增加新农合、农村低保等配套资金1779万元,弥补乡镇财政财力缺口600万元。
—加大征管力度,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加大对预算执行、乡镇收支和重点税源企业缴税等情况的调度分析,把握组织收入工作主动权。完善税收收入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健全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充分调动部门协税护税积极性,增强税收征管合力。全年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41694万元,增长18.2%。工商税收完成36054万元,增长24.2%;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3.7%,收入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双提高,集中反映了全县保增长、调结构的成果,反映了各级强化征管、努力增收的成效。
—落实激励政策,财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全力支持企业发展。认真研究省市出台的培植壮大财源政策,积极建立项目库和省市对接,指导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全年累计上报扶持项目17个,争取资金3200万元,支持全县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转化升级。充分用好县中小企业过桥资金,发放过桥资金3412万元,帮助9家企业及时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积极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融资平台,为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到位贷款3840万元。二是加大乡镇财源建设督导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了郯城街道、李庄镇和高峰头镇加强财源建设的典型经验,引导和鼓励乡镇因地制宜抓好财源建设。全县乡镇财政收入实现26117万元,增长47.1%;17个乡镇全部完成年初预算任务。其中,郯城街道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3860万元;过1千万元乡镇6个,过500万元乡镇4个;高峰头镇、郯城街道和花园乡收入增幅50%以上。三是扶持激励政策及时跟进。进一步完善财政帮扶政策,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财源增长“隆起带”。积极用好上级激励政策。按照“转方式、调结构、增财源”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二三”产业分离工作,7家企业成功剥离了非核心业务,年新增地方税收400万元。
—坚持理财为民,财政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强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领域倾斜。2010年,全县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06589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68.9%。全县教育支出39911元,增长25.5%。主要是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600元、400元分别提高到700元、500元;全面实施校舍、校园安全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提高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解决了125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医疗卫生支出17387元,增长17.7%。主要是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惠及农民366万人次、城镇居民6.3万人次;落实补助资金243万元,帮助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296元,增长19.1%。主要是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年1000元提高到1200元,城市低保标准每月180元提高到200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再提高180元,企业退休人员取暖费补贴由24元提高到1100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支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援企稳岗等政策,促进了困难群体再就业;支持“三支一扶”,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154元,增长95.5%。重点支持文体中心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农村五大文化惠民工程。计划生育事业支出3296万元,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科技三项费用1250万元,增长12.3%,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筹集资金824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31384平方米。投入资金750万元,新建拆迁安置房30000平方米。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筹集资金2.9亿元,保证东城新区开发、拉动内需项目和武河湿地建设资金需求,并保证迎淮检查资金投入,迎淮检查获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平安郯城”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抗旱救灾等支出也都得到较好保障,进一步树立了“民生财政”的良好形象。
—合理运筹资金,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85274万元,增长25.9%。其中,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和成品油补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补贴等资金12672万元,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20万元,在省直管县中补贴数额最高。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819万元,治理土地面积19000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0亩;落实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试点补助资金50万元,新增试点村5个;落实农业政策保险专项补助资金315万元,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争取“一事一议”奖补资金500万元,为破解全县发展村级公益事业难题提供了资金保障;落实资金546万元,高标准完成2010年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落实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2160万元,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635万元,新增受益人口28000人;落实沼气建设资金300万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户。
—深化创新增效,科学理财水平稳步提高。不断完善预算单位基础资料数据库和项目库,部门预算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严格预算调整和追加程序,预算执行更加规范。坚持“不唯减、不唯增、只唯实”的财政投资评审理念,创新评审方法,将评审工作贯穿于政府性投资全过程,全年评审政府性投资项目157项,累计核减5062万元,审减率11.3%。着力拓宽工程类采购项目,将政府采购工作延伸到乡镇。全年共参与监督货物类、工程类、服务类招标项目122 次,政府采购预算金额39712万元,实际支出采购金额33403 万元,节约资金6309 万元。同时,建立了《郯城县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及计划管理系统》,完成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库集中支付流程进一步规范,支出项目不断细化,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的比例达63.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乡镇财政全面实施“乡财乡用县管”改革,建立了以编制部门预算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支付为支撑的管理机制;乡镇财政所还通过专网办理家电下乡、惠农补贴网上支付业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财政资金分配更加规范、透明。在全市县区中率先建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了资产配置、使用监管、资产处置等管理机制。认真做好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工作,分两批将36个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划转到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运营公司资产总量超过了10亿元。通过整合盘活全县国有资产,有效地提高了我县国有资产使用和运营效益。全年清收财政借款1834万元;偿还银行贷款8200万元,偿还基金会、城信社等政策性借款1300万元,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1760万元,兑付第二期龙信通融资款本息2081万元,清偿以往年度重点项目工程款6000万元,政府性债务管理明显加强。深入开展财政专项资金、扩大内需项目资金、“小金库”专项治理、强农惠农资金清理等一系列专项检查活动,规范了财政管理,严肃了财经纪律。
各位代表,随着2010年预算任务的完成,“十一五”时期财政发展目标也胜利实现。一是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壮大。“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83.7%,年均增长12.0%。地方税收累计完成15.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86.1%。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十五”末的66.1%提高到“十一五”末的73.7%,提高了7.6个百分点。二是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五年全县财政累计支出53.2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71.2%,年均增长22.4%。随着支出规模的扩大,县乡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项民生支出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在拉平县乡干部职工津贴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先后5次提高干部职工工资性收入,县直干部职工人均月增资879元,乡镇人均月增资1316元,并在全市各县中率先兑现了1100元取暖补贴;全县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事业支出成倍增加,财政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向上争取扶持取得重大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县相继被省政府列为“五奖一补”试点县、首批财政省直管试点县,并连续获得了省级财政困难县扶持,共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和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38.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9.3亿元。四是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基本建立。2006年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到2010年,全县有142个单位纳入集中支付系统。2007年开始实施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管理日臻完善,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预算的意识明显增强。“乡财县管”、政府采购、投资评审、收支两条线等改革全面铺开,资产管理、会计管理、财政监督、干部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也有新的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全县财政收支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由城市快速向农村延伸的五年,是民生政策出台最多、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的五年。回顾过去的五年,成绩令人振奋,经历让人难忘,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县政协关心支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广大财税干部职工艰苦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省、市两级战略部署的关键之年。受经济回暖仍不稳固和部分重点税源企业财政贡献率下降影响,制约财政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全县财政收入总量不大的状况仍然存在;新的民生政策密集出台,原有的民生政策扩面提标,预算执行中可能还将出台新的增支政策,支出需求远远超出当年预计新增财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财源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和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1年各项经济发展预期指标,充分考虑褚墩镇、黄山镇区划调整及其他各种增支减收因素,今年财政预算具体安排如下:
一般预算安排意见: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安排60000万元,同口径增长18.1%。分部门情况为:国税部门7380万元,同口径增长25%;地税部门37590万元(含耕地占用税、契税),同口径增长20%;财政部门15030万元,同口径增长8.9%。当年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及补助9587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85万元,收入共计156055万元。全县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53837万元。当年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218万元,支出共计156055万元。全县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县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33290万元。当年收入,加上乡镇上解收入6000万元、上级转移支付及补助72208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85万元,收入共计111683万元。县本级安排支出109465万元。当年支出,加上上解支出2218万元,支出共计111683万元。县本级收支相抵,预算是平衡的。
基金预算安排意见:
2011年全县基金预算收入安排4489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总价款42000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收入8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20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370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000万元。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安排4489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支出42000万元,具体支出项目有:土地出让成本支出17426万元,农业开发支出374万元,廉租房保障金支出2100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2100万元,政府纯收益支出20000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支出800万元;残疾人保障金支出120万元;彩票公益金支出370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支出6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项目有:环卫等临时人员工资及保险417万元,垃圾箱维护113万元,路灯维护195万元,绿地养护261万元,护栏更换14万元。基金预算收支相抵,预算平衡。
各位代表,2011年县级预算安排,按照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的原则,突出了“四个更加注重”。
—更加注重支持转方式调结构。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1600万元。其中,产业集群发展基金500万元、向上争取项目奖补资金300万元、财政贡献奖500万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100万元、新能源专项资金100万元、旅游事业专项补助资金50万元、质量品牌兴县专项资金50万元。
—更加注重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44740万元。其中:
教育方面安排11150万元。其中,6300万元用于推进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提高生均公用经费,350万元用于职业和特殊教育,1700万元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800万元用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20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设备购置。
医疗卫生方面安排19927万元。其中,新农合补助支出15600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支出138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支出1027万元,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补助支出240万元,优抚医疗补助支出240万元,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支出1440万元。
社会保障方面安排5063万元。其中,1627万元用于优抚对象抚恤,2574万元用于城市及农村低保,57万元用于老党员生活补助,50万元用于困难企业离休干部两费,331万元用于困难职工救助,154万元用于城乡医疗救助,200万元用于退役军人安置,70万元用于孤儿救助。
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和科技方面安排8600万元。其中,2200万元用于文化体育事业发展,4650万元用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1750万元用于科学技术推广。
—更加注重支持“三农”发展。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8010万元。其中,3000万元用于实施小农水工程,3010万元用于兑现各项惠农补贴,1000万元用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150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工程建设,160万元用于能繁母猪补贴、农业保险补助,100万元用于百村帮扶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150万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补助,440万元用于上级支农资金配套等。
—更加注重支持保运转、保重点支出需要。主要支出项目有:安排29463万元用于保证工资按时足额发放,300万元用于兑现财政供养人员正常增资,3750万元用于保障党政机关正常运转,1215万元用于政法经费分类保障机制改革,政法公用经费标准人均再增1000元。
安排预备费500万元,与上年持平。主要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台的政策性增支、自然灾害救助及其他不可预见的特殊支出。
三、创新理财,提升水平,确保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
按照《郯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和县委工作部署,各级财税部门将按照“五个提升”的思路,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一)全面落实激励扶持政策,不断提升财源建设水平。一是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切实加大对财源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财政银行协调配合,建立县级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考核机制,强化金融对财源建设的支撑作用。三是创新财政体制机制,通过建立政府增收激励机制和建立培植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大力调动县乡增强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二)构建稳定可持续增长的收入机制,不断提升财政实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发挥社会综合治税平台的作用,完善税源控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监控力度,强化税收征管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偷税骗税行为;严格税政管理,积极挖掘政策性增收潜力,认真清理到期优惠政策,确保应收尽收;高度重视收入质量,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所有非税收入(教育、医疗收费除外)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要依法强化土地、矿产、水资源等重点资源性收入以及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重点环境性收入征管;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改革,将财政票据全部纳入系统监管,发挥“以票控费”、“以票促收”的源头控管作用,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解缴入库。继续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利用我县作为财政省直管试点县的优势,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契机,积极组织有关部门深入研究上级扶持政策,加强协调沟通,搞好项目筛选、论证、申报,更多更好地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继续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能力。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建立民生长效保障机制作为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大就业财政扶持力度,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转移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积极推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创新保障性住房资金统筹运行机制,重点支持城市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努力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牢固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创新理财方式,不断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开展“财政改革管理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扎实推进预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采购人、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的监管制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健全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机制,促进投资评审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继续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特别是民生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健全政府融资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政府融资行为,防范财政风险。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财税干部的综合素质。健全学习制度,鼓励和支持干部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和干部作风建设,强化廉政监督,确保干部职工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为全县财政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心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本次大会决议,以崭新的风貌、十足的干劲、百倍的努力,争取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建设鲁南经济文化强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会秘书处 2011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