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公报 >> 2017年 >> 第1期 >> 正文
郯城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草案)
[ 索  引  号 ] tcxzf-30/2017-0119003 [ 文       号 ] [ 发布机构 ] 郯城县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17-01-06 [ 公开日期 ] 2017-01-06 [ 有  效  性 ]

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实施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依据临沂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发挥体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锻炼人数大幅增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健身需求,全民健身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团结凝聚人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

1、经常锻炼健身人群大幅增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0%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60%以上。

2、全民健身设施跨越式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场地,配有体育健身设施。行政村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部形成。

3、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基本覆盖。完善县体育总会,达到“五有”(有牌子、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社区普遍建有健身站(点);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中心),国民体质监测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00名(超过2.3‰)。

4、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继续完善“各类体育赛事,形成品牌化、特色化”,同时鼓励“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格局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健身走(跑)、骑行、徒步、球类、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球类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三、工作任务

(一)重视体育文化传播,大力弘扬体育文化

打造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做好体育历史资料的保护和发掘工作,郯城博物馆有体育文化内容,搭建体育文化展示、交流平台。提炼运动项目文化精神,传承和推广武术、健身气功、秧歌、太极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叫响“中国武术特色县”荣誉称号。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作用,开辟健身指导、知识普及、项目推广等专题专栏,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

(二)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打造更多精品赛事

1、组织好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围绕元旦、端午、5月全民健身月、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的主题健身活动;举办好全省“百千万三大赛”(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万人象棋)、 着力推动足球、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开展,大力推广普及广场舞、健身跑(走)、骑行、越野、登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马术、冰雪、极限运动等时尚体育运动项目,扶持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秧歌、龙舟等民族民俗传统项目。

2、打造更多精品赛事。积极承接省、市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继续办好“中华民族大赛马”、“滨河迷你马拉松”“陈氏太极马虹拳法展演”等精品赛事。承办山东省武术锦标赛和山东省足球锦标赛,继续承办临沂市中小学生足球联赛。

3、推动赛事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建立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突出全民健身组织、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作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主体的作用。完善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制定赛事承办标准、奖励办法和评估办法,改革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办赛模式,利用筹备和承办省市重大赛事,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三)积极推进社团改革,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

1、推动体育社团改革。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抓好县乡两级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组织改革,建立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推动其向社会化、法治化和高效化发展,提高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2、健全健身组织体系。到2020年,全县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建立健全体育总会。县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0个以上,全县全民健身站点达到800个以上。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队和健身站点等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全民健身指导,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试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与星级制并行做法,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落实在岗实名制。要将全民健身指导员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保持与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和行业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局面。到2020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超过人均2.3‰。实施以“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推广科学健身理念和方法。

(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步伐

1、科学编制规划,落实建设任务。编制县乡两级《“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有计划地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县体育中心“一场两馆”(一个大型体育场、一个综合性体育馆、一个游泳馆)全面建成;乡镇(街道)普遍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社区、行政村建成一个多功能的文体广场,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主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重点推进足球场建设,大力兴建笼式足球场,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5块以上,城区要达到0.7块以上。

2、统筹兼顾、严格标准。利用彩票公益金支持有条件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地,统筹推进多功能公共运动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市空间的二次利用,增加群众健身的设施。重点扶持建设公共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室外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已建或在建社区、商业住宅区等没有规划或已规划而没有落实建设的,要因地制宜地重新规划或落实规划建设。到2020年,我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0平方米以上。

3、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创造条件盘活存量资源,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健全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新建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体育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推进企事业单位、公园等符合全民健身需求的公共场所对全社会开放;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公共室外健身设施产权单位的管理维护责任。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公共室外健身器材进行定期巡检维修,确保群众健身安全。

(五)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消费水平

加快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场馆运营、体育中介等核心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顺亿高尔夫球制品等名优产品展厅窗口作用,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身俱乐部,开展第三方健身俱乐部星级评定工作,促进俱乐部规范发展。申请承办“临超联赛”等系列赛事,设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项目联赛,鼓励社会力量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建设一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与养老服务、运动康复、旅游休闲、教育培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物业、体育文学创作等新型业态发展,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体育服务。围绕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丰富体育旅游线路和休闲健身产品。

(六)兼顾重点人群,推动各类群众体育协调均衡发展

1、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重视发展农民体育。合理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全县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为重点,扎实推进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体育广场建设,继续加大对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帮扶村、搬迁安置村等特殊村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到2020年,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体活动服务中心,实现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全覆盖。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体育总会按照“有牌子、有专(兼)职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四有标准进行建立,乡镇(街道)体育总会可采取“1+4”发展模式,“1”即1个体育总会、“4”即1个老年体育协会、1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2个其他单项协会。各行政村(社区)成立1-2个健身团队,每年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5次。

2、重点发展青少年体育。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加强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或参考;组织举办好全县中小学生联赛,推动所有学校每年自行举办校运动会;倡导“一校一品”体育项目格局优势,推进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艺术体操等全面走进校园。重点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建成一批覆盖中小学的足球特色学校及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大力加强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3、重视老年群体身心健康。让体育成为老年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平台载体。将全民健身设施与养老机构建设相结合,为老年人群提供便利和优惠,发挥好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健身活动站点的作用,引导老年人科学健身,研究探索健身、医疗、养老相互关联的养老保障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老年人体育协会,支持成立行业老年人体育协会。加强老年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建有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提升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站、点)的体育服务功能,实现老年体育工作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关注残疾人群的健身需要。新建的各类全民健身场所及公共体育设施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规范标准,整体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加大残疾人专用健身器材设施投入,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开放,并设置明显标示;加快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咨询人员,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与康复项目,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发展。

5、重视职工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公司人员的体育工作。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率先恢复相应工间操的制度和要求,每天不少于1次;其他公司、企业,要发挥工会在保障职工权益的应有作用。要积极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经常开展符合职业特点、便于组织实施的体育健身和赛事活动,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体质测试,逐步改变中青年职工人群体质“亚健康”的状态。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发展群众体育的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机制。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机构,做好宏观管理、政策制度设定、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调动工作。要制订好本地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做好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要切实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重点工作纳入政府考核范围,把政府支持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放手发展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完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实施全民健身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和综合评估工作,并依据《山东省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三条)参与居民住宅小区全民健身设施的竣工验收。发改、住建、国土部门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养老、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三)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全民健身综合性保障。加大全民健身财政经费的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资助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按政策规定的比例税前扣除;强化全民健身的政策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学习、宣传、贯彻体育法律、法规的力度,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确保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的安全。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各类媒体要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传播体育文化。

五、组织实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全民健身科学评价体系。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健康郯城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中,将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全县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保障内容加以落实。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为衡量我县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全民健身评估制度。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评估。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专项评估。定期反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工程职责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保障情况、基本公共服务达标水平等情况。到2020年,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本级人民政府。

(二)制定《实施计划》评估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政府每两年对《实施计划》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各项指标;在2020年对《实施计划》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对全民健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适时进行表彰,对未落实到位的对照政府责任清单进行问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