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tanchengtjj/2022-0000136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统计局 | |
---|---|---|---|---|---|
[ 成文日期 ] | 2022-07-06 | [ 公开日期 ] | 2022-07-06 | [ 有 效 性 ] |
今年以来,郯城县紧盯年初制定目标,精准落实政策措施,全力稳住市场主体,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1-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8%、居全市第5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4亿元,同口径增长16.5%,居全市第2位。
一、当前经济运行特点
(一)工业增长幅度收窄。1-5月份,全县154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0.09亿元,同比增长10.1%。环比4月份下降了4.5个百分点。154家规上工业当月实现产值17.6亿元,同比下降6.7%。化工行业对全县产值提升起到支撑作用。因产品价格上涨,23家化工企业实现产值34.32亿元,同期产值26.96亿元,增幅27.30%。工业用电量增长6.2%,居全市第3位。
(二)投资项目稳步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127个,房地产开发项目35个,固定资产总量为82亿(包括项目投资69.3亿、房地产12.7亿),增速13.2%。
63个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8.3亿,增长93.3%。5个工业技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3.3亿,增速56.1%。34个制造业技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0.8亿,增速119.2%。
(三)市场贸易恢复较快。1-5月份,全县限额以上零售额3.5亿元,增长18.1%,居全县第1位。批发行业销售额5.35亿元,同比增长81%;全县零售业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18.1%。远通、勤华、大华三家汽车行业零售额5月当月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113%。新力大药房5月当月零售额同比增长183%,1-5月同比增长187%。
全县住宿业营业额460万元,同比下降17%,当月下降53%。餐饮业(含1家限额以上企业、8家大个体)营业额1446万元,同比增长2%。
(四)财政金融健康发展。1-5月份,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4亿元,增长9%,同口径增长16.5%,其中税收收入5.77亿,同口径增长15.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8亿元,增长0.7%。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74.3亿元,较年初增加53.92亿元,5月份当月增加3.53亿元;其住户存款余额为390.43亿元,较年初增加35.78亿元。贷款余额为330.93亿元,较年初增加24.32亿元;新增住户贷款余额218.25亿元,较年初增加9.7亿元。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业增长压力加大。5月份恒通化工开始为期约2个月的烯烃和树脂两套装置停车检修,5月当月产值下降1.72亿,1-5月份恒通累计产值20.12亿,较同期增长1.85亿,增长10.1%,累计增幅环比4月份下降了15个百分点。骨干企业受疫情影响,物流与原材料成本均上涨。郯润生态食品,产品价格同比下降20%,产值较同期减少3.92亿,累计下降33.45%;旺侬禽业当月产值0.34亿元,同比下降47.8%;沂河饲料当月产值同比下降37.1%;中汇管业当月产值同比下降67.1%
二是商品房销售依然下降。1-5月份,房地产投资13.6亿元,增长14.3%。但从当前销售情况来看,商品房销售市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市场调控未完全触底,居民持币观望情绪较高,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明显,目前各地出台的降息、降低首付比例、调整公积金等刺激政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
三、下步工作建议
短期看,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经营、居民生活消费确实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发展潜能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一是提振市场信心。5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出了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等六个方面下33个措施。一揽子措施是对政治局会议各项政策的推进和深化,意味着政府工作重心将从4月以来的疫情防控切换至保市场主体、稳经济运行,这在国家层面上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市场信心得到提升。县域通过开办文化、休闲、旅游、商品等消费活动,聚集人流量,营造安然舒适的生活氛围,稳定居民生存生产的信心。
二是助力企业发展。落实省服务业纾困61条,在房租、水电方面对直接损失予以一定程度的补贴支持;对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及监测企业给予奖励性支持;在企业申领保险和稳岗补贴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在企业融资、信贷、延期还款等方面配合金融部门给予相应支持。围绕住宿餐饮、零售通用、家电家居、网上通用、文旅、汽车等领域投放消费券,加快居民消费。
三是释放房地产压力。商品房销售下降幅度大,房企拿地热情减退。依据国家调控政策,降低贷款利率;利用新一轮开学季,促出销售小高潮;降低首付,让利刚需;进行购房补贴和放宽公积金等政策,释放居民购房需求;改变首套房认证方式,降低购房首付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