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 tcxzf-03_A/2017-0908008 | [ 文 号 ] | [ 发布机构 ] | 郯城县政府办公室 | |
---|---|---|---|---|---|
[ 成文日期 ] | 2021-01-18 | [ 公开日期 ] | 2021-01-18 | [ 有 效 性 ] | 有效中 |
郯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妥善应对国际发展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挑战的五年规划,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我县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鲁南经济文化强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郯城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0.39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484元,是“十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63亿元,年均增长12.2%。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85亿元,年均增长1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77亿元,年均增长15.2%。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5.6:52.2:32.2调整为12.2:48.6:39.2,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农业增加值23.19亿元,年均增长6.4%。粮食总产80.82万吨,连续五年实现“双增双超”。培育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25个。有26个农产品通过了农业“三品”认证,自主培育的水稻“阳光200”、小麦“郯麦98”两个新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和省审定。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8万亩,林业产值位列全国超50亿元县(市、区)第16位。规模养殖小区达到225个,肉蛋奶总产量13.86万吨,水产品产量1.5万吨。全县农机化总体水平达到73.5%。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有效推进。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2005年180户发展到现在的332户;工业增加值是“十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1%;利税是“十五”末的4.1倍,年均增长47.1%。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技改投资102亿元,年均增长19%。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到32.82%,比“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累计专利申请821件,授权442件,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23个百分点和205个百分点。园区经济有了新进展,郯城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目前入驻项目86个、总投资92亿元。规划建设了褚墩、黄山、李庄3个各4平方公里的工业项目区。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74.7亿元,年均增长16.4%。郯城商业广场开工建设,朝阳广场、新汽车站、朝阳路农贸市场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推进马陵山及沂河旅游景观带规划开发,建成马头美食一条街、树圣碑林、龙凤滩公园等景点。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5.6亿元,开发面积185.88万平方米,是“十五”末的3.51倍。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大需求快速增长。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6.26亿元,年均增长22.6%。恒昌焦化、大将军建陶、利华纸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恒通化工40万吨离子膜烧碱、仁和制药、中联水泥、山东彬伟装饰材料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有力增强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后劲。中央扩大内需项目进展顺利,全县共实施6批31个中央扩内需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无偿资金0.65亿元。对外出口平稳增长。实现外贸出口总额8296万美元,年均增长12.4%。顺亿高尔夫、新兴纸制品、双源食品等重点企业成为外贸出口的中坚力量。新批外贸经营权企业69家,总数达到155家,其中有出口实绩企业64家。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文化、教育消费上升,住宅、汽车、信息产品等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总量迅速扩张。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9亿元,年均增长17%。
——城乡发展逐步协调。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率达到45%,比“十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20万人。五年来,先后进行了人民路、郯东路、郯西路、郯中路、北外环、工业路等重点路段的改造,新开工建设了北外环西延、昌盛路北段、文化路、文明路、古城路、富民路、白马河堤顶路、白马河大桥、东城新区道路等一批重点城建交通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拆迁城市房屋和危旧房28.56万平方米,拆迁房屋1439户。供热面积由2005年的38万平方米增加到70万平方米,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66亿元,完成东调二期续建、团山小流域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72万人,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3万余个,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12项。全面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和科技信息村村通。大力加强村镇建设,突出抓好绿化、亮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村镇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创新步伐加快。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成立行政审批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被省确定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实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林权改革等有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项目767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2个。累计利用县外资金72.4亿元,年均增长32%。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00万美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万元GDP能耗1.003吨标煤,下降25.9%;万元GDP电耗1013.86千瓦时,下降2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2.39吨标煤,下降40.1%;水耗21.53立方米;下降30.32%。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日处理污水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达到7000吨和2600吨,比“十五”末分别下降46.5%和17.9%。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投入3.36亿元,完成了南涑河综合整治、白马河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恒通化工环境风险防范整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再生水利用、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等28项重点迎淮工程。加强对河流控制断面和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日常监测,清理取缔土小企业100多家,关闭废旧塑料、淀粉加工点100多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主要河流优质水率达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7%。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4.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08元,年均增长12.7%。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再就业培训5836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55元,年均增长15.2%。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居全市第二位。投入资金9280万元,完成62处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0%、95%,新农合参合率99.9%;改造完成县人民医院南院区,开工建设北院区,实施乡镇卫生院改貌工程和村卫生室建设,人民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应对小儿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办理城镇低保 5980人、农村低保24200人;征缴各类社会保险费13亿元,社保扩面 120298人;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及廉租住房6.3万平方米。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6‰。人民防空、双拥共建、优抚安置成效明显,慈善、残疾人、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土地管理、民族宗教、新闻出版、防震减灾、体育、气象、民政、老龄、史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占有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加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工业高新技术项目少,骨干企业少,财政风险大;服务业产业聚集度低,现代及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建的大项目少,利用外资相对较少,经济外向度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较多,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调整步伐,通过发展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机遇挑战并存,既是严峻的竞争期,又是难得的机遇期。
从国际看,“十二五”时期已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总体上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球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催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物联网等尖端技术攻坚孕育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异常激烈。国际产业调整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贸易投资将再趋活跃。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未来五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导向下,我国将继续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轴,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从体制机制和宏观政策上更加突出改善民生、节能环保、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省内看,“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将进入转型提升期,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我省将继续大力推进鲁南经济带建设,并全面启动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临沂市也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步伐,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区最大最强腹地,创建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临港经济示范区。这些为我县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高起点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优势产业转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从县内看,我县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已接近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5%。“十二五”时期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一批重大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投产发挥效益,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农产品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后发优势明显;城市、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都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总抓手,以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促和谐为主攻方向,坚持工业强县、城镇化主导和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加快膨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努力增加地方财力和居民收入,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全力打造活力、富裕、生态、平安的鲁南经济文化强县。
(二)战略定位。
——现代化的鲁南化工产业园。以建设鲁南苏北最大的煤、盐化工产业基地为目标,以阳煤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继续实施“综合利用、规模效益、产品链与精细化”三大发展战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置,夯实煤化工、盐化工、热电联产综合利用基础,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规模与竞争优势,构建以产品链为支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十二五”末,现代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精细化学品的比重显著增加,精细化率达到50%以上,建成鲁南苏北现代化工产业集聚区。
——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我县是“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银杏、杞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10万亩;粮食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蔬菜面积常年稳定在20万亩,草莓、蓝莓、萝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优势,以优质农产品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升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培植高端农业,开发处于农业价值链顶端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产品,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挥银杏、杞柳种植生产加工优势,力争到“十二五”末,银杏、杞柳产业在全国形成独特优势。
——临沂商城地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李庄镇家电产业园、建陶工业园为依托,按照“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园区统一规划管理、市场主办单位联合投资兴建”的思路,制定方案,精心谋划,积极运作,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的生产加工企业落户。加强与各专业批发市场、品牌经销商的联系沟通,积极与临沂商城各行业协会搞好项目对接,提高临沂商城产品市场占有率。对发展前景好、规模大的生产加工企业,加大扶持培植力度,促其膨胀规模和提升档次。“十二五”末,把我县建设成为临沂商城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
——中国男装加工名城。我县服装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其中以男装为主的制作企业达到230家,服装产业年实现产值38亿元。2010年11月22日,我县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重新确定为“中国男装加工名城”。“十二五”期间,要立足技术和资源优势,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精心打造精品名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加快服装产业化进程。力争到“十二五”末,服装产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临沂副中心城市。努力提高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主体优势,增强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力打造区域性经济强县。按照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膨胀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和完善交通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临沂半小时城市生活圈。到“十二五”末,建成以化工、商贸、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城区人口30万以上的综合型中等城市。
——鲁南苏北生态文化旅游强县。加快推进东城新区建设和开发,进一步拓展新区规模,打造新区发展新优势。加快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面貌,提升老城区城市功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构建以银杏为特色的滨水森林城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兴文化旅游城市。继续加大创建力度,全面建成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不断提升郯城城市形象。“十二五”末,将郯城建成文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三)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城市路网、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90%、80%,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打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创业的生态环境。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万元GDP能耗明显降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四、县域空间发展布局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和对接,按照产业发展特点和地理区位,着力打造“两轴三组团”的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一)两轴,是指沿205国道发展轴和沿沂河发展轴。
沿205国道发展轴。依托国道优势,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李庄、沙墩、庙山、高峰头、红花等沿线乡镇加快发展,着力推进李庄家电工业,沙墩、庙山杞柳,高峰头、红花蔬菜等特色产业实现突破。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扩大交易规模。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建成蔬菜、杞柳、家电等特色物流园区。到“十二五”末,形成以205国道为依托的县域功能增长轴。
沿沂河发展轴。以沂河两岸的新村乡、重坊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银杏种植。改造提升新村银杏电子交易市场,逐步提高规模档次。着力引进银杏深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银杏产业。整合资源优势,加快景点景区的规划建设力度,建成以沂河自然风光旅游区、马头古镇旅游区和银杏之乡旅游区为支撑的沂河旅游观光线。到“十二五”末,形成以沂河为依托的县域生态旅游功能轴。
(二)三组团,是指郯北、郯中、郯南三大组团。
郯北组团。以李庄为中心城镇,积极与临沂市对接,承接临沂经济辐射。利用205国道及省道交通优势,以改善交通条件、扩大贸易流通为主导,大力发展家电、杞柳、建材、五金、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以工贸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城镇组团。
郯中组团。以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和马头镇为中心,形成高度聚集的城市化区域。以205国道、城市外环、京沪高速公路为依托,形成以城区为中心,郯中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全县综合发展区。中心城区的部分工业、商贸、旅游职能可以向外围城镇扩散,外围城镇的空间、人力及资源可以为中心城区增强服务实力,外围城镇可以共享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
郯南组团。以杨集镇、红花镇为中心城镇,以205国道、310国道、京沪高速公路为依托,立足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传统工艺品制作等优势,依托姜湖贡米、东隆服装、江镇丝绸、诺天生物科技、绿源银杏、荣盛工艺品、博林工艺品等规模企业,大力发展优质稻米、银杏苗木、优质草莓、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发展中国结、木镟玩具、琅琊草编织等传统工艺品生产,促其提升规模和档次。
五、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发展基础,把发展新型工业和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任务,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第一产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集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落实支农政策,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推进装备机械化、组织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和生产标准化,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
1、合理调整农业布局,突出发展特色高效产业。按照“南蔬菜、北杞柳、东林果、西银杏”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粮油、蔬菜、林果、银杏、杞柳、畜牧、渔业、食用菌八大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粮油。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产田改造,抓好小麦、玉米、水稻等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25万亩,总产65万吨左右。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2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60万亩,玉米40万亩,全县年订单粮食生产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2%以上。粮食作物种植全部实现区域化生产。依托蒙山油脂食品公司加工项目的带动,重点在沿山沿河发展1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基地,推广优质新品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技术,实现单产400公斤,总产4万吨。
蔬菜。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名特优蔬菜、加工出口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稳步扩大红花、高峰头等重点乡镇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县有机或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总产突破50万吨。畅通销售渠道,主攻长三角地区市场营销,兼顾300公里为半径的中等城市市场需要,重点发展市场短缺品种、断档品种和优质品种的生产。努力提高“三品”认证率,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县有10个以上蔬菜品种通过“三品”认证。
林果。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林业生态大县建设步伐, “十二五”期间,沂沭河两侧以发展防护林、丰产用材林为主;公路、铁路两侧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及高效经济林;马陵山沿线以发展枣、金银花为主的经济林及以侧柏、黑松为主的防护林。到“十二五”末,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65万亩。新发展片林10.5万亩,其中银杏2万亩,板栗1万亩,杞柳2万亩,杨树2万亩,松柏类3万亩,其他0.5万亩;补植绿色通道105公里;更新、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75万亩;村镇植树1000万株,育苗1万亩;城区驻地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乡镇驻地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120万立方米。
银杏。改造提升新村银杏电子交易市场,以绿源银杏、安泰生物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引进和兴建银杏深加工企业。整合银杏产业加工、营销资源,实现银杏种植基地化、规范化,加工、营销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大力发掘银杏文化内涵,加快西线沿沂河两岸银杏旅游资源开发,构筑以高效银杏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县银杏绿化覆盖面积达35万亩,定植银杏总株数2000万株,具有一定规模的银杏加工企业发展到60户,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5亿元。
杞柳。到“十二五”末,全县杞柳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与示范生产基地达到5万亩;加工户发展到3万户,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争取郯城杞柳和柳制品进入国家级绿色品牌或知名产品,列入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或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基地;年产优质杞柳30万吨以上,柳制品3亿套(件)以上;综合效益达到15亿元以上,形成国内最大的集种植、加工、经营为一体的杞柳产业。
畜牧。以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畜禽良种、科技兴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工程为重点,走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以郯城街道和归昌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肉猪生态环保养殖基地,以李庄等乡镇为主的良种蛋鸡和优质肉鸡养殖基地,以泉源、高峰头等沿马陵山乡镇为主的优质肉牛、肉羊、肉兔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5.2万头,生猪存栏54万头,羊存栏14.5万只,家禽存栏630万只,兔存栏98万只。出栏大牲畜2.3万头,生猪90万头,羊15万只,家禽1100万只,兔32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1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畜禽实现优质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饲养比重达70%。
渔业。到“十二五”末,全县养殖水面达到3万亩,新增8400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6万吨,其中养殖产量3万吨,捕捞量0.6万吨。投资5000万元,完成3000亩鱼种培育池塘标准化整理改造。建立良种培育推广体系,在郯城街道和红花镇各建成300亩白斑狗鱼养殖基地1个,在郯城街道建成200亩河鲈繁育基地1个,在李庄镇、庙山镇、归昌乡、杨集镇和郯城街道各建设1处不低于200亩的健康养殖示范区。
食用菌。以新优品种引进、栽培技术推广、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扩大栽培面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加快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沿山沿河沿路的林下食用菌生产。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食用菌栽培面积33.3万平方米,创建食用菌品牌2个。
2、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引导机械技术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促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快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联合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到“十二五”末,农机总动力达到8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5万台,联合收割机2500台,水稻机械插秧机800台,机引田间作业机械5.8万台,机具配套比达到1:2.2,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0%,农机总值4.5亿元,农机从业人员5万人,农机专业大户350户,农机经营总收入1.6亿元。
3、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加大对德兴、恒联食品和姜湖贡米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发展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有3—4家企业入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其中新发展粮食深加工企业3—5家。全县60%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6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科学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经济合作组织,指导帮助经济合作组织完善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发展。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全县各乡镇围绕区域优势产品开发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个优势主导产业都建立起行业协会,全县70%的农户加入经济合作组织、80%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经济合作组织销售、提供,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家。加大对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三品”认证、品牌宣传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奖励。“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创建有较强市场影响力优质农产品品牌8个,“三品”认证18个,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个和旅游观光农业园区4个。
4、强化各项支农政策,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加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建设基地、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积极性。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技术推广、优质农产品基地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加大对优质农产品商标注册、“三品”认定认证、品牌宣传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县财政每年将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不少于100万元用于扶持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贷款贴息;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100万元对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成绩突出的乡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予以奖励。二是完善土地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以明晰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为目标,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三是健全农业投入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四是强化科技兴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重点推广10项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科技普及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第二产业。
坚持工业强县、质量兴县和名牌战略,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工业新突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利税年均增长18%,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突出发展支柱产业。
化工产业。依托阳煤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实现化工产业规模扩张。恒通化工要按照“一延二引三转型”的发展模式:延伸产品链,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装置工艺技术、产品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转型发展。以公司自成园区的氨醇、氯碱、PVC、热电装置为依托,充分利用阳煤资源和临近港口优势,重点发展氯碱及精细化工产品、甲醇制烯烃及下游产品、2×30万KW供热机组、硝基复合肥四大板块。 “十二五”末,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过10亿元。
造纸产业。以鲁南纸业、利华纸业等纸制品企业为依托,实施技术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鲁南纸业以生产高档特种纸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十二五”期间,投资5亿元,力争实现年产高档耐磨纸、裱层纸1.5万吨,成为世界最大耐磨纸生产企业,市场占有量70%;实现年产高档生活用纸5万吨、高档牛皮纸2万吨、铸涂原纸2万吨、口杯纸和接缝纸1万吨,在世界同行业位居前列。利华纸业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力争“十二五”期间投资5亿元,建成年产15万吨高档瓦楞纸及5万吨生活用纸项目。
建材产业。大将军建陶、中联水泥、宏都建陶等新上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形成效益;已淘汰落后产能的恒润等水泥生产企业要采用先进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十二五”末,全县建材生产达到优质化、清洁化,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过5亿元。
纺织服装业。走品牌发展、龙头带动之路,不断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鼓励东隆服饰、江镇丝绸、鲁蒙莎制衣、金芮服饰、泓昇服饰、臻丽服饰等服装加工企业提高对外加工知名度,发展自己的市场品牌,向染、洗、整及面辅料生产方向延伸。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建立一处纺织服装工业园,一处创新服务平台,一处运营服务中心,一处研发基地,培育一批国家、省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筹办一届服装文化节,降低企业创新、运营成本,全力提升服装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到2015年全县纺织服装企业发展到800家,年生产服装2000万件(套),实现产值100亿元。
机械制造业。利用国际加工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以胜亚机械、博士乐液压机械、郯工液压机械等企业为依托,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改造现有装备,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利用郯工、沂蒙等五金工具厂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力量,积极引进应用机电一体化和现代控制技术,提升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开拓中东、东非、欧美、台湾等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全县机械工业产值实现50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以培植和强化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利用生物工程,积极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安全、保健食品。重点围绕银杏、杞柳、玉米、稻米、花生等农产品进行产品开发和深加工。以安泰生物科技、绿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开发和加工银杏叶果、发展生物制药业,建成新型药品生产基地,带动我县银杏产业发展;以德兴食品、双泰食品等企业为龙头,拉长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链;以马头镇糖果城和正德食品的淀粉糖项目为主体,以玉米、大米为原料,进一步开发淀粉糖系列产品;以中信、万全、新艺等公司为载体,扩大杞柳制品出口规模。全县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过10亿元。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机械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潜力巨大的新能源产业,着力推进国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新能源调整我县能源结构。依托安泰生物科技、仁和制药等骨干企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在银杏类等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尽快实现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加大科研投入,夯实产业基础,与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等产业配套衔接,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纤维新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
3、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膨胀,重点发展壮大现有的6大产业集群,目前已有服装、杞柳两大产业集群被列入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行列,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个,市级重点产业集群4个。要大力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在产业链内部形成龙头带动、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新培植税收过亿元骨干企业5个,税收过千万元骨干企业6个。继续培植新的产业集群。以红花镇为中心,培植壮大中国结产业集群;以李庄镇为中心,培植壮大钢木家具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链-制造基地-产业群”的发展思路,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尽快形成规模。到2015年,全县产业集群累计实现综合销售收入1400亿元,利税150亿元,年均增长20%。
4、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技术人才合作,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共建研发机构,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加快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力争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积极争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银杏)等一批产业对口科研机构来我县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确保技改投入资金年增长不低于22%,五年投入160亿元,使新产品率达到65%,科技贡献率达到70%。
5、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创造一流的配套服务,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继续推进经济开发区路网、供水、供气、供热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源头创新、行业和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与中介服务三类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新型自主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孵化器建设,增强园区创新能力。健全项目用地约束机制,提高开发区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突出集中发展和产业特色,进一步调整修编园区总体规划,优化园区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内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入园建设。李庄镇要充分利用紧靠临沂经济开发区和罗庄区的优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经济开发区、李庄工业区分别实现产值200亿元、100亿元。
(三)第三产业。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努力提高服务业占生产总值和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以上,年均递增17%。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7%。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交通运输业。积极进行公路运输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郯城道路运输管理信息指挥中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继续完善多层次运输服务网络,实现村村通客车,客运网络覆盖面达到100%,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大力发展旅游运输,改善运力结构,提高运力档次。发展特种车、专用车等多种车辆,与物流业相结合,逐步调整车型结构,鼓励发展跨地域、跨区域的零担快运;发展重型车、小型车及集装箱车,使货车缺重少轻的状况得到改善。到2015年客运量达到300万人,客运周转量达到13125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130万吨,货运周转量达到20085万吨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100%,公路硬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里程率100%。
金融保险业。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银行、保险、典当、担保等服务融资保障功能。全方位推进金融业组织、市场、监管、信用四大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和信用环境。“十二五”期间,实现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加快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组建1-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1-2家村镇银行,形成类型多样、优势互补、资金调度能力强、结算功能完备、中间业务较为发达的银行业服务体系。推动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建设,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规范竞争秩序、优化险种结构,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积极发展保险代理、担保、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增强中介服务水平。
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加快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围绕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搞好科技服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工作,提升科技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强化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加快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开展业务。搞好家庭上网工程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广泛运用互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发布、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税费征收等政务活动,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能。“十二五”末,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0%左右。继续发挥电信、联通、移通各自优势,加快发展,到2015年,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0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3万户。
商务服务业。坚持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原则,加强诚信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商务服务企业按照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服务、沟通、自律的作用,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引导一般性商务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扩大商务服务业的对外交流,努力提高执业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会展业,高水平举办中国银杏节、柳编艺术节等区域性展会活动。
2、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加快商贸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新的经营业务和经营手段。立足县城,扩大家和、福隆购物广场等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改进购物环境,提升服务手段。建设完成郯城商业广场、郯子湖酒店和金郯大酒店,规范建设城南建材、钢材市场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开工建设鲁南汽车贸易城。积极推进运输公司和京沪高速马头、红花出口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阳煤恒通铁路货运站场,着手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以交通、信息和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发展新格局。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改造银杏、杞柳、蔬菜等特色农贸批发市场,以化肥、农药、石油、医药、种子、油品等重要商品的购销为主,建立城乡一体化配送分销经营,扩大农村流通服务网络覆盖率。落实日用消费品、家电、汽车、农资、农机下乡补贴政策,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2015年,连锁经营企业达到15家,物流配送中心35家,各类连锁便利店160余处,销售收入70亿元。
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掘、整合“孔子师郯、银杏家园、军事文化、地质奇观”等旅游文化资源,形成“一心两线”旅游发展格局。“一心”是以县城为中心围绕郯国故城、郯子公园、神舟古栗园、郯子庙、于公墓、孝妇冢、徐氏始祖陵等景区,以郯文化为主题建设郯文化旅游区。“两线”包括以沂河自然风光旅游区、马头古镇旅游区和银杏之乡旅游区为支撑的沂河旅游观光线以及依托马陵山森林公园、马陵山古战场遗址公园、清泉寺、九道湾景区、地质公园、望海楼旧石器遗址等景区建设的马陵古道观光线,建成“沂蒙好风光”旅游线的亮点,加快融入“好客山东”旅游圈。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业管理与服务队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未来的支柱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活力,提高文化竞争力,形成结构合理、技术领先、品牌名优,具有郯城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成立县柳琴戏协会,力争推出一部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代表性作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培植木镟玩具、木版年画、挂门笺、草柳编、民族乐器、布艺、纸艺、根雕、石刻等各类专业村、专业户。加强研制开发和包装力度,精心打造龙头产品,重点在形成产业链上作文章,着力引导工艺美术产业向特色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组建龙头产业集团,打造5—10个知名文化品牌。
房地产业。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把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加快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普通商品住宅,提升商务楼宇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标准工作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把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相结合,引导人流、物流向新区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积极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坚持政府总揽、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落实经济适用住房各项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建设成本,使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与中低偏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相适应。到2015年,新增房地产开发企业20家,实现房地产开发总量250—300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5—2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2.5万平方米。
社区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构建社区服务网络平台,形成社区办公系统、实体服务系统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便民利民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并纳入政府城市规划。重点发展家庭护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美容美发、保洁保安、保养维护等社区服务,满足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需求。支持有规模有品牌的各类服务企业进入社区,从事零售、餐饮、陪护、配送、喜庆等社区服务业,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形成品牌化社区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到2015年,县城和乡镇都要建成多功能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全县社区服务覆盖面达到居住人口的50%以上。
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确保人民生存生活安全健康。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托经济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合理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按照产业链的关联度,整合上下游产业和企业,形成循环经济新的链条,打造3—5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先进模式。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加快建筑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建筑节能、节材、节地,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建立水资源总量控制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城市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旱作农业。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减少结构性耗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步伐,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建立中水回用新机制,在宾馆、机关等公共单位和用水大户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加快再生水利用。到2015 年,万元GDP水耗89立方米,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水耗16.15立方米,下降2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城市回用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供应向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倾斜,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用地。通过调整、置换,盘活存量土地,合理安排生产和建设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废弃工矿用地、低效用地和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努力节约能源。建立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的新机制,重点引导和支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等资源型行业,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加快普及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积极利用低碳能源,加大新能源产业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风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地热等再生能源、洁净能源项目建设,实施能源的阶梯型开发。继续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
(二)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以库区、湿地、重要水源地、山区丘陵、滩涂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500万元,实施团山、司家、李圩子三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修水平梯田1100公顷,栽植水保林580公顷,栽植经济林350公顷,种草200公顷,新建蓄水池50座。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搞好县城、村镇出入口、交通干线两侧、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打造提升一批广场游园、环卫设施、广告文化设施的精品和亮点。突出抓好村庄整治建设,实现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加强沂河、沭河、白马河等流域综合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深入开展园林小城镇、小康示范村、文明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等创建活动。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一是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对造纸、化工、医药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体污染,确保群众饮水安全。2015 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在电力和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广脱硫除尘技术,重点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逐步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机动车检测制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力争到2015 年,全县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是加强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管理网络,建设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努力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零排放。四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大力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大幅度降低土壤污染。
七、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薄弱环节,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主干线公路网,抓好现有公路升级改造。加大乡村道路建设规模,着力改善旅游区交通环境。到2015年公路主干线网基本形成,县乡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乡村公路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全县路网畅通。运输结构趋于合理,运输网络、运输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国道、省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完成郯薛线东延工程建设。县乡路建设。重点抓好红花埠—涝沟、红花—孙塘、固疃—红花、阳煤恒通—鲍村、石门—南泉、庙山—泉源—司家、南刘宅子—管集、刘楼—瓦窑、港南—重坊东延、沭郯线(归义—泉源—临沭)升级为省道改造十条道路和沭河连心桥、红花埠沭河桥建设,规划总投资4.2亿元。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地方道路技术等级、抗灾能力和通达程度。健全乡村道路养护管理体制,制定养护管理办法,加大乡村路养护管理投资,强化乡村路养护管理。旅游公路建设。根据旅游景区的发展前景,合理确定旅游公路技术等级,将旅游公路作为旅游开发的要素之一,力争实现谁开发、谁受益和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十二五”期间实施马陵山旅游线路道路硬化工程,总长52.8公里,规划投资2.6亿元。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水资源支持保障能力。水源建筑物工程。新建沂河洪福寺拦河闸和老沭河重兴拦河闸,改建完成土山拦河闸、白马河十里堡拦河闸、白马河赵庄闸、三捷庄拦河闸和埝里拦河闸,实施安子桥闸、马头拦河闸和清泉寺拦河闸的除险加固及维修工程。在郯城街道和泉源、红花、高峰头三个乡镇新建塘坝36座,维修郯城街道和泉源、高峰头、红花、胜利、杨集五个乡镇塘坝36座。在郯城街道和泉源、高峰头、红花三个乡镇新建小型水库11座。治涝工程。投资2.26亿元,实施白马河和新白马河综合治理工程;投资5亿元,实施郯城县重点平原洼地二期治理工程。灌区及节水灌溉工程。新建沂河刘家道口南灌区和西灌区工程,改造完成马头、李庄、清泉寺三处中型灌区。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全县解决饮水不安全村庄102个,人口9.4万人;国营农场5个,人口1190人;国营林场2个,人口351人。供水水源安全保证率不低于95%。
(三)提高能源支撑能力。
进一步提高郯城电网的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实现电网与电源、输电网与配电网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新建110kV变电站3座,对4座110kV变电站的4台主变进行增容改造,改造110kV线路76.01km。新增、改造配变301台,新增配变容量31500kVA。对20万户电力用户进行一户一表改造。对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进行改造,变电站安装环境监控装置。在所有台区安装GPRS远程抄表和负荷控制装置,安装农村配电GSM故障报警系统。完成信息资源整合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卫星通信系统。
(四)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继续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城市供水、节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城市功能,把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一是东城新区建设。完成铁东路、王卸路、张卸路、九州路等新建道路工程。道路总长2.27万米,道路面积42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标线、路灯亮化、排水设施、给水管网、污水处理管网、消防设施、弱电管沟、供热及供气等附属设施工程建设。继续抓好沭河滨河景观工程等重点市政工程和公建项目,完成妇幼保健院、供电公司、农业银行等搬迁工程,建设完成县实验中学新校区和滨河花苑社区,分步开展张卸、王卸、汪卸等村街搬迁工作。支持城乡建设服务中心、防汛抗旱指挥中心、电力调度中心等在新区建设。二是旧城区改造工程。实施皇亭路东、西段和博雅路建设工程,改造完成建设路中段、南外环西段及西外环南段等城区道路,进一步完善主城区路网。建设古城墙遗址公园、皇亭遗址公园和郯子公园建设工程。完成古城路东段排水工程、李墨干渠改造、皇亭路排水改造、南外环干渠改造、建设路西段排水改造等排水设施建设,逐步改造合流制,完善分流制。三是供热供气工程。实现天然气配套用户超过3万户,通气用户量达到2.5万户,年供气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城镇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5%以上;实现工业用户3个、公福用户10个,年用气需求量不低于1500万立方米。新建汽车加气站一座,投资1200万元,供气能力2万立方米/日;液化石油气用户达到10.5万户,年供气总量1.5万立方米。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供热保有量达到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65%以上。四是环境卫生工程。全面落实“责任全覆盖、保洁全天候、检查全方位”的道路清扫保洁制度,道路清扫保洁率达到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果皮箱、垃圾中转站分布合理,主次干道垃圾容器配备率达到80%以上,新建中高档公厕39座,改建公厕5座,新建垃圾转运站18座。新增道路清扫车、维护车、摆臂式垃圾车、装载机等环卫作业车辆35台。探索环卫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运作方式。五是园林绿化工程。“十二五”末,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城市道路绿地率、达标率分别在20%和80%以上,县城干道绿化覆盖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40%。六是亮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亮化工程建设,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98%以上,主次干道亮灯率98%以上。逐步推行太阳能节能照明系统,搞好城市标志性建筑以及广场、城市出入口等重点地段建筑物、构筑物的灯饰安装,建成亮化美化景观走廊,丰富城市夜景。严格依照户外广告总规和详规对市区户外广告设置进行审批和监管,重点向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打造出精品亮点。到2015年,主次干道户外广告和门店牌匾规范设置达到统一规划、设置规范、整齐美观的效果。
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强化中心城区、调整空间结构,着重发展重点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一般镇,加大集聚规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完善统筹城乡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5%。
(一)优先发展中心城区。
以城市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获批为契机,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即以老城区为主体,东部新城区、西部开发区为两翼。东部新城区:以行政中心的东移为契机,打造一个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和绿化景观于一体的新的城市中心。中部老城区:依托老城区改造,规划建成商业金融区、汽车建材贸易区、科教文卫综合服务区,打造一个以文化、居住、商贸、教育等功能为主题的中心城区。西部开发区:强化开发区服务核心的带动作用,通过与南部专业化市场的互动发展,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开发区。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
以打造区域居住中心、产业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为目标,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促进人口集中居住、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完善承载服务功能,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依托产业加工区、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化小城镇。重点扶持主要交通干线上的重坊镇、马头镇、李庄镇、高峰头镇和红花镇等乡镇的联动发展。在这个空间结构中郯城城区为综合性主中心,李庄镇、郯城街道—马头镇、杨集镇—红花镇分别形成县域北部、中部和南部的次中心。
(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明显改善农村面貌,是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按照城镇建设的理念,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信息、能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2015 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体娱乐场所,学校无危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二是推进农民居住生活社区化。全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确保每年新建农村住房12000户,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突出抓好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中心村、沂河沿线村庄、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村庄和经济强村的整体改造。全面建设85个中心村,因地制宜,宜楼则楼、宜房则房,分期实施住房建设项目,同步实施村镇道路、供排水、照明、供气、供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利用“一户一宅”及鼓励让出宅基等有关政策,严格控制宅基地使用和分散建设,鼓励分散建设与危房改造农户到中心村、镇驻地、县城居住,逐步实现迁村并点。三是推进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为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村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力争到2015 年,全县80%的乡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的标准。
九、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一)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努力提高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到2015年,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0%以上,城区入园率达到99%,70%以上乡镇中心幼儿园达标并通过省级认定,2所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完善学生救助体系,优化学科教师配置,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认真解决普通高中规模、速度与管理效益问题,按照职普比例相当,调整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推进普通高中内涵式优质化发展、特色式精品化发展。完成实验中学、实验二小、机关幼儿园搬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使6个以上专业成为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到2015年聋哑儿童和智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全面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施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喝热水、吃热饭、冬季取暖以及厕所改造)”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信息化工程。
(二)文化体育事业。
深入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强化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全省一流的县级文化体育中心,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 %以上,新建农家书屋200个。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活力,努力打造银杏节、柳琴戏、县乡村三级文艺汇演、民俗灯展、民间秧歌会等文化品牌。到“十二五”末,建成1-2处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文艺专业人才。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民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参与率,国民体质的主要指标达到体育先进县市的水平,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系,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等专项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强基工程”。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卫生人才政策向基层倾斜,优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搞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卫生监督和食品监管。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落实奖励扶助政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计生干部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四)社会保障。
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扩大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参保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认真解决农村五保户供养问题。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规划建设社会养老公寓。“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7万人、3.5万人、6.3万人、3.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万人。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继续开展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为内容的“双拥”活动,落实优抚政策,解决部队和优抚对象实际困难。
(五)劳动就业。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基本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十二五”期间实现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5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初步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推动技能人才制度创新和改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十二五”期间新建培训学校1处,培训各类人员10万人,其中创业培训1000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数3万人。
(六)收入分配。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监管和指导,加快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强化对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扩大工资保证金制度实施范围,加强对工资支付情况的动态监控和欠薪事件的应急处置。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继续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继续实施农村扶贫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七)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和儿童优先的原则,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残疾人生存、发展、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受教育的质量和程度。积极为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宣传教育和提供法律服务等方式,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将符合条件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积极倡导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对困境中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给予帮助。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精神文明。
不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郯城”建设。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推动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加大反腐力度,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以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基层基础工作“四大建设”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打防管控工作措施。加强公安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健全完善矛盾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加快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格局,全面建设“平安郯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全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体制改革。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探索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权和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依法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收支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政府重大决策民主程序。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配合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政体制,推进“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围绕增值税扩围改革,引导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新型投融资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广电网络整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加强政府、企业等科技创新机构建设,高效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对外开放。
加快形成内外联动、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培育出口品牌为重点,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一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集中力量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占出口比重;提升农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二是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加工贸易,积极承接国外制造业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中高端制造环节的转移,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逐步实现由代加工到代设计再到自创品牌的转变。抓住服务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三是大力实施出口品牌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的扶持政策,加快形成自主出口品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继续巩固和扩大传统主销市场,积极开拓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密切关注国际市场走势,高度重视解决贸易争端和摩擦,健全出口预警、进口监测、反倾销应诉、产业损害调查体系,提高反倾销应对能力。四是积极发展进口贸易。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加大国内短缺资源、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力度,提升工业装备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结合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综合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出口型加工农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信息咨询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领域的利用外资规模。重点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通过实施产业招商、以企招商、点对点招商、驻点招商、亲情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力争引进一批外资大项目、好项目。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县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积极推进境外经济技术合作。坚持务实、安全、高效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全力推进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一是进一步扩大境外投资。以郯城友爱医院在加纳投资建设的新东方中医院为重点,积极推动中医走进非洲,努力打造新东方医疗集团。以胜亚机械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的新建公司为重点,力争机械制造业企业新建境外投资项目5家以上。同时依托胜亚机械境外营销网络和研发基地,鼓励、促进企业在中亚、非洲等地建设研发中心。二是稳步健康发展外派劳务。加强指导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外派劳务人员语言、技能等方面培训,在巩固日本、新加坡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加大高端劳务外派力度,提升外派劳务层次。三是积极探索境外工程承包。充分发挥我县建筑行业的传统人才优势,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境外工程承包资格,加强与先进地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联系,争取早日实现境外工程承包业务新突破。
十一、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制订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导向、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及各项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适时向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产业倾斜,增加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对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给予重点支持。
(二)加强重大规划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切实保障重大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坚持“政府统筹、规划指导、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借助外力、突出重点、协商推进”的原则,做好项目规划,筛选和储备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的选择、滚动、责任和激励机制,形成“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整合财政、土地、企业、信用和公共资源,健全政府、银行和企业协调沟通制度,健全完善投融资体系,拓宽信贷支持领域。发展壮大政府性投融资主体,构筑投融资平台。加强投融资软硬环境建设,把企业培育成为投融资活动的主体,实现投融资活动市场化。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四)突出人才保障。
依据我县发展规划,调研重点项目、重大规划确立急需人才专业,制定鼓励高层次急需人才到我县工作的优惠政策,走招聘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路子。重视做好引进、培养、使用各个环节工作,发挥好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为规划实施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五)强化规划地位。
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使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成为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重大项目安排进行分解,落实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中,促进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建立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互动实施机制,促进全县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六)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评估修改机制。
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落实,对规划的延伸和细化目标,相关责任部门要强化措施,坚决予以实施完成。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由县委、人大、政府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规范化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根据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及时适度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大会秘书处 2011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