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郯城 >> 郯城概况 >> 历史名人 >> 正文
何思澄
发布日期:2020-12-30   作者:   来源:    阅读:

何思澄(约481—534年)字元静,东海郯人,南朝齐梁时期的学者,诗人。

何思澄生于南齐下层官员的家庭,父敬叔,齐征东录事参军,曾任余杭令。思澄少勤学,工文辞。起家为南康王侍郎,累迁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学博士,平南安成王行参军,兼记室。随府江州,为《游庐山诗》,当时著名文人沈约见其诗,大相称赞,认为自己的才华不及何思澄。沈约所新建阁寨,命人将何思澄的诗作题于壁,傅昭常请何思澄制《释奠诗》,辞文典丽,为时人所赏,除廷尉正。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7年),敕太子詹事徐勉推荐何思澄等五人撰《遍略》,迁治书侍御史。后迁秣陵令,入兼东宫通事舍人。除安西湘东王录事参军,兼舍人如故。时徐勉、周舍以才干当朝,并爱好何思澄学问修养,常招致之。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梁昭明太子萧统溺水而亡何思澄出为黟县令,后迁除宣惠武陵王中录事参军,卒于官,时年五十四岁,文集十五卷,有诗传于世。

何思澄、何逊、何子郎在齐梁文坛俱擅文名,时人有句谚语说:“东海三何,子郎最多。”何思澄听到后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如其不然,故当归逊。”不少人认为何思澄以为自己在三何中最为优秀,事实上,三何之中何逊成就最大,何思澄才华出众,何子郎最为时人称道,《梁书》有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