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郯城 >> 郯城概况 >> 历史名人 >> 正文
张景华
发布日期:2020-12-30   作者:   来源:    阅读:

张景华(公元1482—1555年)字时美,小字广昌,号白溪,明代山东郯城东关人。幼年随父迁居花园北涝沟村。张景华做官后,其父张辅被朝廷“赠河南监察御史继赠大理寺右寺丞”的虚职。

张景华幼年家贫,七八岁时拾柴路过塾馆,常“听读忘樵”。家中先靠父以佃佣为生,后已做豆腐维持生活,景华则挖野菜、砍柴、替“大户”放羊贴补家用。因听读忘樵而手中的活废受到责罚。其母吉氏虽未农家妇女,但颇有见地,认为景华是可造之才,同其父商议说:“就是再苦,也得让孩子读书”。他亲自带儿子到塾馆恳求先生收徒。由于先生平时已注意到张景华常“听读忘樵”知他求知若渴,感其母虽贫而不失其志,望子成龙,一片真情。于是欣然同意收徒,并免了学费,张景华深感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加倍努力、昼夜苦读,加之聪明过人,学业大进,常到附近的“大户”人家求借藏书阅读,使所学知识相互印证贯通。每当放学回家则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或帮父、兄下田劳作。上学不久就被乡邻誉为“神童”。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张景华考中庚午科举人,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考中甲戌科进士(乡榜55名)授江西吉水县知县。

他在吉水县任知县时,破案率非常高。“断案决狱有神鬼破胆之誉”。他平反前任冤狱惩恶扬善,净化民风,维护社会治安。遇到疑难案件,总是亲自到现场勘察,常常微服私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认真分析,找出扣节点,顺藤摸瓜,解开难题。在办案中张景华从不摛刑讯逼供,他认为刑讯逼供是无能之举,且室出错案冤案。在审理案情时,他注意破案方法,他知识渊博,寻理思维敏捷,寻找规律,解破难题,同时他注重选人用人重才更重德。平时十分关心体贴下属,所以下属愿为张景华出力赴难。

张景华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关心民众疾苦,因而深受同僚合民众的敬重。贼人去闻风丧胆。

张景华历官大理寺右寺丞,通政司誉黄右通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

张景华正处明中期,朝廷政治腐败,奸臣弄权结党营私,祸国殃民正盛的时候。张景华秉性无私,刚正不阿。他与奸臣水火不相容。武定侯郭勋恃宠娇姿,众莫敢言,景华抗疏论列弹劾郭勋,直震朝廷。并敢当面怼严嵩。严嵩父子为首的权奸们对其恨之入骨,造谣中伤张景华先被赶出京师,谪迁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地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职期间开发水利建设边防救济灾民成绩斐然,民不直呼其名而称“都堂”。张景华关心民众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乞赈安东等处饥民疏略》中,他直言不讳上报灾情:“安东等州县连岁旱荒,人民饥馁,卖妻鬻子,号声相彻于里闾;扶考携童,蔡色并僵于道路。”主张从速放赈。在《议处海赣等州县补税疏》中,他强烈反对无休止地加重税赋,逼得农民不堪重负,逃离他乡。指出:“竭泽而渔后必无鱼,燔林而狩后必无兽。”他敢于谏诤,触犯严嵩等权臣,而被罢官,回归故里。

居乡后不以失官为憾,常以能弹劾严嵩父子而自慰。回乡后他修桥补路,兴修水利。回乡十余年没给地方政府添任何麻烦。严嵩怕嘉靖皇帝再启用张景华,派亲信罗织罪名,说张景华欺君谋反,证据是私扒白马河贪污巨款;家养飞贼三千横行千里;房舍连同鸡窝一片琉璃瓦;方砖铺地,连阴沟都一片奢华。皇帝信以为真,下令斩首示众。事后张景华儿孙上告皇帝陈述冤情,钦差来郯查实:私扒白马河是兴修地方水利,根治郯南涝灾之壮举,分文不贪;飞贼三千是屋上的鹁鸽;一片琉璃瓦是家中所有房屋均土墙灰瓦,仅鸡窝上放了片琉璃瓦;方砖铺地,连阴沟也一片奢华,仅在阴沟处放了一破犁铧。钦差将灾情报於皇帝。皇帝始知杀错人了。但人头落地不能复生,皇帝赠一金头同葬。儿女哭诉金头银头不如先父之活头。后人怕掘墓盗其金头,遂在郯城一带一夜埋了十八处都堂墓,名曰:“清官冢”。

张景华博学多才,工诗能文,曾写下许多赞美家乡山水的诗。者有《摄心录》《西山奏议》《御边说》《穿杨中心说》《双槐解》《樵牧琐谈》等,流传于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