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地方党史概略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以马头镇爱国青年学生为主体,联合该镇工商行业,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举行罢课、罢市、游行示威,并查封烧毁日货。此为马克思主义在境内传播与日后党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下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 县境为鲁南党的发祥地之一。1923年,马头镇人刘之言在私立求是小学校长于霭辰资助下,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次年,经庄龙甲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该校第一届党支部委员。1926年,临沂人孙镇国考入省立一师农科班,刘很快与其结识,并介绍其入党。二人编入一个党小组,积极从事党的工 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发生后,济南形势险恶,刘中断 学业,受党委托与孙一起返回家乡开展工作。
1928年3月,受于霭辰之聘,刘到求是小学任教。同年6月,蒋介石“北伐军”来到郯马,求是小学被占为营房,学校被迫停课,刘之言离开家乡,到上海寻找党组织。未遇,又返回求是小学。之后,他以学校为依托,以教学为掩护,本着“共产党员要在斗争中找组织”之原则,秘密进行党的活动。8月,刘之言在求是小学组织“读书会”,入会者均为马头镇及附近小学教师。刘经常向“读书会”成员介绍左翼作家作品,如《呐喊》、《热风》、《煤油》和《唯物史观》等。同时又主持成立“小学教员联合会”,吸收小学教师徐敬石、张云飞、凌云志和北哨小学校长朱次彭等60余人参加。此外,刘还在校外组织“农民协会”,借以团结农村进步力量。
1929年春,孙镇国从临沂受聘到郯城县第一小学任教,并很快与刘之言取得联系。同年秋,宋幼准调任马头三小校长。由于马头三小教师薪水较低,引起三小师生员工极大不满。刘决定以此机会发动师生罢课,并到县教育局请愿。后经县长处理,允为每位教员每月加薪5元而告终。通过该次罢课,刘之言在教师中发现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并发展刘谐和入党。同时,刘之言又通过于霭辰关系,把孙镇国聘至马头三小任教。
1929年秋,孙镇国到马头后,刘之言即在三小成立中共马头三小支部,刘之言任书记,刘谐和任副书记,孙镇国为委员。
发展党员,扩充组织,为此间支部建立后主要工作。时本区建党主线有四:(1)在马头三小和郯城一小、师范讲习所发展;(2)向郯四区长城、四哨一带发展,1931年秋,刘之言主持成立中共四哨区委;(3)孙镇国利用回原籍机会与1930年夏考入临沂五中的学生刘盛华一起在临沂发展,建立临沂五中、临沂三乡师党支部;(4)刘谐和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赴费县师范讲习所任教,在该所建立党组织;1932年8月,刘又赴临沂板泉崖小学任教,建立中共板泉崖支部。上四处发展党员和建立组织,统归马头三小支部领导,故三小支部后又被称为“鲁南第一支部”。此间,先后发展三小校长宋幼准、教师马叙卿、学生刘盛华、张慧一(女)、柏静贞(女)等和校外朱次彭、危益民、刘文漪、宋慎之等入党。1930年夏,刘盛华考入临沂五中后,根据支部指示,于1931年春建立五中党支部,同时成立中共四哨区委(又称郯四区区委),先后建立起长城、四哨乡、磨山乡和褚(墩)桥(头)乡党支部。为传播革命思想、团结进步力量,鲁南第一支部组织起“读书会”、“纳凉会”、“围炉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群众团体,并创办《农民》、《开会方法》、《红色鲁南》、《共产主义浅说》等刊物,翻印《从一个人看新世界》等材料。同时,为强化组织领导,注意与上级党委和下级组织的联系。
在马头三小党支部积极活动的同时,党还有一条线在郯西南地区秘密活动,即1930年10月,中共苏鲁边徐海蚌特委鲁南特派员唐东华在邳县孟家楼孟若梦家中建立掩护点,沿沂河两岸向郯马一带开辟工作。1931年,在郯三区涝沟村建立中共涝沟区委;次年春,又在马头镇建立马头中心区委。193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郯马地区出现了两个署名不同的共产党宣传品,唐、刘双方深感惊异,于是各自进行秘密调查。后唐得知三小教师刘之言的进步活动,主动会见刘之言,遂接通关系。刘表示接受特派员领导。唐不仅承认刘所发展之党组织,且帮助刘正式组建中共郯城县委,指定刘之言任书记,孙镇国、马叙卿任委员,辖马头、涝沟、四哨、城关4个区委。
县委建立后,在马头三小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唐东华传达了徐海蚌特委指示,指出: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就是迅速组织武装暴动,发动游击战争,以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围剿”。会议分析郯马地区形势,决定以四哨为中心,组织“郯马暴动”。刘之言和县委的一系列活动,引起国民党县党部警惕。特别是组织学生闹学潮,为举行暴动砍倒电话线杆,更引起国民党县党部对马头三小的仇视。他们先后捕去校长宋幼准、刘之言胞妹刘念喜和王居濯、侯品增、胡庆余、焦矗山、孙镇国和胡维鲁等同志,唐东华亦在重坊被捕。“郯马暴动”计划落空,郯城县委遭受重大损失。在此情况下,刘之言、马叙卿等人被迫离开马头,转移至郯西北地区活动。
1932年8月,刘之言以经商为掩护,在临郯边界地区开展工作,并在西大埠村建立掩护点。刘化名“张新铭”,自称“张三”,白天卖酒,晚上办夜校、印传单。此间,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宋鸣时已在杨官庄、小屯一带建立中共小屯特别支部,刘与宋接通关系,宋将特支交与刘领导。至此,中共郯城县委将临、郯、费、峄和莒、邳部分地区各级党组织全部统一。9月,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刘之言召开县委会议,决定将中共郯城县委改称临(沂)郯(城)县委,隶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并充实赵叙五、郭云舫、田英为县委委员。
1933年春,临郯县委活动范围已发展至临、郯、费、峄四县全境和莒、邳二县局部地区。成为该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据《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所载:1932年10月2日,山东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现在为领导上便利起见,已开始成立下列中心县委:临郯县委,管理郯城、临沂、峄县……”。有党员350人,辖4个区委、31个支部和110多个党小组。其间,刘之言、马叙卿、刘谐和召开县委会议,决定再次举行暴动,时间定为7月10日。暴动地点选择在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苍山一带,该地系本县伸入临沂县境之“插花地”,历为贫穷多难之区,革命基础亦较好。暴动队伍定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鲁南游击总队”。郭云舫任司令员,刘之言任政委。郯马一带沂武河区张鲁峰、徐腾蛟根据县委部署,在临峄公路以南组建4个暴动大队,与苍山地区暴动策应行动。
5月,中共山东临时省委书记张恩堂来鲁南检查工作,在尚岩小学会见刘之言,同意县委暴动计划。
7月2日,因走漏消息,暴动在郯三区赵楼村先期发动,凌云志、张鲁峰等在暴动中牺牲。4日,刘之言得闻赵楼先期举事消息后,在小岭立即召开县委紧急会议,决定将暴动日期由7月10日提前为6日。
1933年7月6日,刘之言、郭云舫在苍山大圩子集合300余人,夺取地主枪支,镇压恶霸地主刘三父子,成立苏维埃政权。但因仓促应变,人力物力均不凑手,各处力量未能迅速集合,使暴动力量减弱。敌众我寡悬殊,暴动再告失败。刘之言、郭云舫壮烈牺牲。
“苍山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残酷的大搜查、大逮捕、大屠杀政策,该区先后有50余名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遭杀害。同年8月18日,唐东华、孙镇国、孙善帅等9人在济南洛口遇难,成为著名的“洛口九君子”事件。
“苍山暴动”失败后,中共临郯县委及所属组织遭严重破坏,党的活动转入低潮,但亦有少数未暴露的同志仍在坚持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39年冬,本县迅速兴起民众爱国运动,各级党组织在抗日救亡中重新建立并发展。此间,有三条线在域内建党:(1)郭子化领导的苏鲁豫皖特委进入抱犊崮山区后,向临郯地区开辟工作;(2)东北军51军从西安东上抗日,1937年6月到达临郯,中共51军地下工委随军到达;(3)中共山东省委1937年底派丁梦孙、郑仃云、李仲林到临郯,建立中共临沂特别支部。其间,党所恢复的主要对象是参加“苍山暴动”的老党员。
在此之前,临郯地区老党员早已开始活动。他们首先在郯四区宋庄建立“抗日民族解放促进委员会”,随后又建成以宋庄为中心的抗日联络网。与此同时,临沂涑河乡共产党员董少白,从延安抗大返回家乡后,在当地建立“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4月,日军侵入县境,国民党军弃城南逃。但因台儿庄战役胜利及日军重点向南进攻,敌在郯设防三月后又退守临沂,局势一度相对稳定,临郯党组织用此时机,积极展开工作。中共临沂特别支部书记韩去非与董少白取得联系,并将沈林甫、朱次彭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促进委员会”与董少白建立的“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合并为“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团”,公开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至5月,又宣告成立临郯青年救国团总团,下设40多个分团,丁梦孙为主要负责人。同时,根据苏鲁豫皖特委决定,以韩去非、丁梦孙、郑仃云、朱次彭、王以仁5人为主,组成中共临郯县委,韩为书记。县委成立后,即着手恢复组织。首先以苍山暴动失败后保留下来的党员为基础组建马头、老屯、北哨、芦汪子等14个党支部。6月,临郯县委改组,刘剑任书记,韩去非、朱次彭等6人任委员,下设组织、宣传、军事、青年4部。此时,县委主要工作仍是恢复整顿基层组织,训练干部,发展武装,广泛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工作,又恢复建立6个党支部。
1938年夏,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派红军干部石世良到县委任军事部长,后以石为首成立“临郯青年抗日义勇大队”。该抗日武装以早期共产党员陈信亭之武装为基础,很快发展到数百人。8月,县委在郯西北兰山举行起义,成立“八路军临郯独立团”,薛浩任团长,唐涛、韩去非先后任政委。境内抗日武装已具规模。
9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将中共临郯县委改组扩建为临郯中心县委,领导临沂县委、临郯县委原辖区域和峄县委、临郯费峄边联县委工作,并负责开辟东海、沭阳、赣榆等地区。刘剑仍任书记,韩去非任组织部长,周楠任宣传部长,丁梦孙任青年部长,朱道南任统战部长,杨士法任民运部长,石世良任军事部长。
中心县委成立后,在继续抓培训干部、组织武装的同时,积极发展党员和进行组织整顿。县委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建立分区委,由以前县委直接领导支部,改为领导分区。此间,新建分区委有层山、长城、道桥和庄坞4处,并组建马头镇、马家石河特支。
1939年2月,中共鲁南特委成立,刘剑调任特委组织部长。同时,临郯中心县委撤销 ,恢复中共临郯县委,王永福任书记,王子通、刘子见、丁梦孙、赵永萼、许峰分任组织、宣传、统战、军事、青年部长,朱安甫任职工会长,赵广俭任农救会长,何毅任妇女会长。县委领导庄坞、道桥、长城、沂东、兰陵5个分区和马头镇特支。
1939年10月至1941年10月,为本县党组织发展兴盛时期,其标志是八路军解放郯马和日军大“扫荡”。
1939年8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入鲁之后,10月即派主力一部进入县境。在攻克李家庄日军据点后,11月解放马头镇。同时,一一五师苏鲁支队4大队在大队长梁兴初率领下,亦进入郯马。
1940年1月26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攻克郯城。同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马头镇成立,翟新亚任县长。此为本县首届民主政府。亦为共产党在鲁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县级政权之一。同时,为开辟抗日根据地,还建立郯东北第一办事处(即临沭县人民政府前身),王卓仁任主任;成立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即动委会),高赞非任主任;成立县参议会,颜赞臣任参议长。
3月,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中共鲁南四地委决定撤销郯城县委,成立中共郯马工作委员会(简称郯马工委,即县委),崔光润任书记。工委沿用当时县行政区划,在郯一、二、三区建立分区委,共有党员930余人。
工委和县政府建立后,县境所属各区乡亦均设立民主政权机构,同时各抗日民众团体亦相继建立。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此为本县抗日工作大发展时期,亦为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兴旺时期,一度成为鲁南抗日根据地中心,故被称之曰“郯马黄金时代”。期间,罗荣恒、陈光和赵鎛等曾到马头镇检查指导工作,中共鲁南区党委、鲁南三地委、四地委和鲁南专署、鲁南一行署也辗转相继驻扎境内。7月,陶有亮调任郯马工委书记。
1941年冬至1943年初,本县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党的工作亦进入艰难岁月。其间,党的中心任务是为扭转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局面。郯马一带抗日工作大发展,成为日军心腹之患。1940年10月,日军集中大批兵力,分三路从新安镇、大埠、重坊向郯马地区进行“铁壁合围”、“拉网大扫荡”。由于八路军一一五师驻郯马部队撤出和地方武装编入教五旅南下,郯马地区再度被敌占领。敌在县城、马头以及周围十余村镇遍设据点,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为坚持长期抗战,县、区党组织转移到马陵山和沂沭河两岸,与敌展开游击战争。
1941年2月,中共鲁南三地委决定撤销郯马工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亦同时撤销。“双十大扫荡”后,临郯平原地区全部伪化,中共鲁南区党委和郯、邳等县党组织被压缩到郯东北泉源头一带马陵山周围狭小地区,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此间,县委机构一度中断,但其领导成员仍散开分别组织小型游击队,党的工作仍一刻未停。
在郯西北、临沂县和江苏邳县接壤地区,成立中共临邳工委,原郯马工委陶有亮任书记;至1942年4月,临邳工委改建成临邳县委,孙哲南任书记;同年8月,又撤销临邳县委,成立临郯邳中心县委,孙仍任书记,直至11月中共沂河地委成立,中心县委同时撤销。
在郯东北地区,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1942年3月,中共滨海地委成立,县境沂河以东归其领导。同时,为开辟郯马工作,滨海地委决定成立中共马陵工委,王子通任书记。同时,设立马陵办事处,傅伯达任主任。还建立地方抗日武装马陵大队,傅兼任大队长,王兼任政委。同月,刘少奇来山东检查指导工作,路经泉源头。
1943年1月至抗日战争结束,为本县党的胜利发展阶段。其标志是1943年1月的“郯城大捷”。之后,战场形势好转,县内根据地恢复发展并逐步进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阶段。
1943年1月,为制止敌人“蚕食”和策应冀鲁边区反“扫荡”作战,八路军115师再次攻克郯城。后又乘胜攻克马头镇、小马头、高峰头、归义、榆林等城周围18处敌伪据点,计歼灭敌伪1000余人,是为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郯城大捷”。大捷后,中共马陵工委改称中共郯城县委,王子通、董方明先后任书记;马陵办事处改称郯城县人民政府,傅伯达任县长;马陵大队改称郯城县大队,傅伯达兼任大队长,董方明兼政委。1944年2月,县大队扩编为独立营,王义富任营长,董方明兼政委。8月,又扩大为独立团,傅伯达兼团长,申子文任政委。至1945年初,本县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泉源、挂剑、徐桃和郯一、二、三共6个区,全县党组织相应分为6个区委、27个党支部、70个党小组,有党员329人。
1945年6月22日,为打通鲁南地区与滨海南部联系,孤立临沂之敌,配合胶济铁路东段八路军攻势,鲁南军区五团配合滨海区四团及二军分区独立二团、郯城独立营共8000余人,对盘据在郯南王海子一带之顽匪国民党挺进第十七纵队梁钟亭部发起攻势。7月12日,讨梁战役胜利,生擒化装逃窜之匪首梁钟亭,攻克王海子据点,歼灭敌顽500余人。随后,马头镇敌据点亦告克复,全歼日军1个小队,伪军500余人。20日乘胜紧缩包围郯城,并展开强大政治攻势。23日,敌弃城逃窜,八路军第三次解放郯城。至此,本县全境解放,县委已辖泉源、挂剑、沭河、徐桃和郯一、二、三、四、五、六共10个区委,马头、城关2个镇委,共有党员1373人。
解放战争时期 日本投降至1947年初,为本县抗日战争转入解放战争之过渡时期。本县党组织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一手拿枪,一手种田,发展生产,巩固和保卫解放区。为支持东北人民解放事业,县委派出大批干部和地方武装,于1945年9月即随罗荣恒去东北工作。之后,县委抽调积极分子500多人,由副书记杨荣杰、宣传部长陈岩生带领,在新解放区和边缘区发动7万多人开展反奸诉苦运动;在根据地,召开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使93%以上的村庄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参军运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土改工作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全县共没收清算523户大地主的12.9万亩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土改运动和反奸诉苦运动的开展,激发起广大农民保家保田、支前参战的热潮。值新四军主力从江苏北移山东集结境内,12月中旬,宿北战役开始,本县一次参军即达5000多人,并贡献支前粮食300万斤,民工1.3万人,担架6000多副。战役后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与粟裕、谭震林所率华中野战军在褚墩镇碑住村会合,并在此驻扎指挥了著名的鲁南战役。是役中,郯城人民又踊跃支前。为保证大军通过沂河,两千民工在朔风咆哮的隆冬季节,仅用3天时间即在沂河上架起一座近千米长的大木桥,得到陈毅表扬。
1947年1月下旬,为统一和加强华东全军指挥,新四军、山东军区、华中军区遵中央军委之令撤销番号,在碑住村合编成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并,组成华东野战军。此间,本县在参军参战、配合主力部队迎击国民党武装进攻的同时,县委领导进行了摧毁伪政权、建立人民政府、恢复发展教育,开展工商贸易、发放救济物资、培训领导干部等工作,通过举办县学、训练班等形式,培养出大批积极分子,发展壮大了党组织。至1946年底,全县党员已发展到1736名。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亦有相应发展,县武委会改建为县人民武装部。
1946年冬至1948年秋,为本县解放战争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其间,以1947年1月国民党25万大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为标志,县内党的工作围绕如何粉碎国民党进攻而展开。
1947年1月鲁南战役后,境内军民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和“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指示,主动撤离县城向郯北、郯东北山区转移。2月6日,国民党74师占领郯城。
国民党军陷境后,地主、还乡团和国民党反动派相勾结,对解放区干部、群众进行疯狂报复。1947—1948年间,全县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被杀、活埋达2200人以上,其中党员、村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即有1400多人。
县委、县政府撤离县城移至马陵山区后,为加强对敌斗争,县委建立武装总指挥部,县长傅伯达任总指挥,熊飞任副总指挥,县委书记张振华任政委。县委和总指挥部下辖郯北、郯南两个工委和两个指挥部。郯北工委书记杨荣杰,指挥李振洲;郯南工委书记李鸿儒,指挥王佑振。在与敌斗争中,郯一区区委书记李若愚、徐桃区委书记甄兆智、城关镇镇党委书记万维同壮烈牺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县委领导全县军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与敌展开游击战、地雷战等多种形式战斗,完成了钳制敌军的艰巨任务,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正面作战。
1948年10月10日,临沂国民党守军王洪九带领残部弃城南逃至郯城。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滨海军区一、二、三团配合鲁南军区十七、十九团,在解放马头后,合力进攻郯城。经两天一夜激战,全歼王洪九部2000余人。8日,郯城第四次解放。
县境解放后,县委、县政府除继续做好支前工作外,还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包括县委书记张振华、县长傅伯达、魏瑗(魏在接任傅伯达县长职务后3天即南下,1951年在浙江黄岩剿匪时牺牲)在内的100余名干部南下,支援江南新区工作。南下后,县委书记由高凤林接任,县长由庞宗义接任。这时,全县党委有10区1镇,党员总数2639人。
三年解放战争,郯城的党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压境,本县作为山东南大门,既是首先被占领又是最后获解放。全县人民在与境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摧垮农村封建势力的同时,又抽出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苏中、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仅淮海一战,全县支前民工即达6万余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全县几乎家家都有支前者。同时,贡献支前粮食600万斤、担架1万副、大车千余辆。另有1500余名民工既参战又配合部队押解俘虏。全部解放战争期间,县内牺牲人数已难以精确统计,仅抚恤烈士家属即有200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组织完全公开化,并逐步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县委隶属滨海地委。1950年4月,滨海地委撤销,建立中共临沂地委。县委隶属临沂地委。此间,高凤林、徐迅、刘维理、董观涛、汲子玉、单永和、薛亭相继任县委书记。1958年6月,县委设立书记处,薛亭任县委第一书记;1959年7月,刘继先任县委第一书记;1961年4月,于湘继任此职。至次年11月,书记处撤销,于湘任县委书记。到1965年底,全县设12区委,共有党员922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十七年,全县各级党组织贯彻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地委指示,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转入有计划、按比例地较高速度发展。此间,全县开展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又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特别是兴修水利和改造涝洼,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举甩掉十年九灾、洪涝压境的低产县帽子,多次受省、地委表彰。1960年,又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各项事业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不断得到发展。但由于以上工作都是在无先例可循的摸索中前进,亦几次出现失误,党的组织也经历了相应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最严重的是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前者不适当地强调阶级斗争而造成了不幸后果,后者则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反成“欲速则不达”之结局。1959年及其后反“右”倾、“拔白旗”,也伤害了一些同志。1963年冬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有积极作用,但因把不同性质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特别是1965年“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错误论点提出后,部分党员干部受到不应有的处分和打击,影响了正常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本县和全国一样,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其间,的各级组织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运动先从县属几所中等学校开始,由“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破四旧立四新”,发展到造反派立山头、拉队伍,成立各种名称的红卫兵组织,继而“踢开党委闹革命”,“罢官”之风愈演愈烈,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各级党的组织全部瘫痪。至1966年底,广大党员被迫停止组织生活,全县一片混乱。
1967年2月,全县上至县委,下至支部,各级党政组织均被造反派夺权。1968年2月,成立了由军代表、领导干部、群众组织代表“三结合”组成的县革命委员会,统揽全县党政财文大权,完全将“文革”前之县委、县人委取代。同时,全县开展“反逆流、反复辟、反复旧”所谓“三反”运动,造反派利用手中所掌权力,大搞打、砸、抢、抓、抄,残酷迫害广大干部群众,制造了数起骇人听闻的武斗事件。一度成为有名的“文革”重灾县。
1969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进行“补台”;次年2月,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吴海熙任组长,于湘任副组长。此后,所有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单位亦相继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党的组织生活开始恢复,党的各项工作始得开展。
1971年8月,县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出新一届郯城县委,吴海熙任书记。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同时撤销。县委建立后,全县形势有所稳定,各级党组织亦逐步恢复并开展工作。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县委按照中央指示,在全县开展批林整风、批判无政府主义运动,解放安排一批老干部,形势有所好转。1973年10月,于湘复任县委书记。
1974年1月,“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县内再次形成“山头”,干部群众分裂对立,各级党组织再受冲击,形势又出现混乱。直至次年1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全面整顿在各业开展,本县形势始告好转。此间,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的指示,使县内政治、经济形势趋于好转。7月,于湘调走,于松云任县委书记。
1976年2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波及境内,全县始告稳定的形势又出现动荡。直至本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县内形势才发生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十年动乱结束。县委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揭批“四人帮”,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拨乱反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认真贯彻执行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中心,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全面完成拨乱反正任务。1980年9月,县第五次党代会后,县委根据中央指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试点成功基础上,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起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984年2月,县级机构进行改革,张敬涛任县委书记。5月,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地委关于各级领导班子要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对乡镇和县直各部门领导班子作了较大调整,一批年富力强、有知识、有能力的干部走向领导岗位,使各级领导机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同时,一批老干部退出领导岗位,予以妥善安置。
1985年5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县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地进行整党。通过整党,基本消除掉“文革”余毒及派性造成的影响,达到党内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要求。但因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及思想发动,一些单位存有“走过场”等缺陷,使整党质量有所降低。此间,在经济工作中,县委在重点抓好县办工业企业的同时,特别注意抓乡镇工业发展,制定相应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下乡镇、下农村,使全县经济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1985年9月,地委扶贫工作队来县,县委亦组织扶贫工作组,共同深入部分乡镇贫困村,帮助农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取得明显效果。
1987年2月,县委领导班子调整,张传林任书记。8月,中共郯城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张传林当选为县委书记。县委在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和大力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对社会不正之风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以解决县产化肥分配供应、狠刹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及请客送礼等歪风邪气为突破口,扎扎实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县内初步形成廉洁从政的良好风气,得到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好评,亦得到中央和省、地委的肯定与表扬。
1989年,县委提出了郯城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即“强化农业这个基础,突出工业这个重点,搞好商品流通这个关键,实现种、养、加三个突破”。本年5至6月份,北京发生反革命暴乱,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暴乱,维护了全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990年4月,中共郯城县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张传林再次当选为县委书记。1991年3月张传林离职,蔺景何接任县委书记。
1992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本县开始县乡机构改革和推行公务员制度工作。是年9月19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郯城银杏节和“齐魏马陵之战研讨会”。
1993年1月,蔺景何离职,孙炳贤接任县委书记。12月,完成县乡机构改革。县委原有副科级以上党群机构15个,撤销、合并8个;县级党政群机关人员由941人减少到674人;乡镇党政群机关人员由951人减少到768人。
1994年12月,临沂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市,中共临沂地委改称中共临沂市委,县委隶属临沂市委。次年5月,中共郯城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孙炳贤当选为县委书记。是年,县委提出了“九龙腾飞,八虎争雄,三强一大,外向突破,全面振兴”的二十字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即培植九大农业支柱产业,壮大八大骨干工业企业,建设强乡镇、强村街、强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实现突破。
1996提9月至1997年上半年,全县初步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全县县乡确定为首批参加国家公务员制度过渡的1402人,经过模拟考试,民主评议和工作考核,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其中过渡为国家公务员的858人,过渡为机关工作者的544人。
1997年,县委实施了以壮大重点骨干企业,培植乡镇支柱产业,发展膨胀专业村户,加快全县共同富裕为内涵的富民、富乡、富县“三富工程”。1997年12月,孙炳贤离职,姜和良接任县委书记。
1998年3月,中共郯城县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姜和良当选为县委书记。1999年7月,姜和良离职,刘彦祥接任县委书记。是年,根据上级部署,全县开展了对“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工作,使全县419名练功者先后脱离这一邪教组织。
为加强全县农村工作,县委分别于1989年至1994年选派6批工作组,计1480人次,进驻全县165个村,进行总结经验和帮助工作。1995、1996、1998连续三次,分别选派35名、25名、26名年轻干部,到86个软弱、瘫痪的后进村任党支部书记,为改变这些村的落后面貌,起到了较好作用。1998、1999两年,又派出两批工作人员,计584人次,进驻194个落后村帮助工作,绝大多数村改变了落后状况,有些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第二节 机构沿革
县委机构沿革 1932年5月,中共郯城县委在马头三小成立,隶属中共苏鲁边徐海蚌特委。1932年6月,遭国民党当局的破坏。1932年9月,郯城县委改称中共临(沂)郯(城)县委,隶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1933年7月,中共临郯县委遭反动势力的严重破坏。1938年5月,中共临郯县委重建,隶属中共苏鲁豫皖特委。1938年9月,临郯县委扩建为临郯中心县委,仍隶属中共苏鲁豫皖特委。1939年2月,临郯中心县委恢复为临郯县委,隶属中共鲁南特委。1940年3月,中共临郯县委撤销,成立中共郯马工作委员会,隶属关系不变。1942年3月,成立中共马陵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滨海地委。1943年1月,中共马陵工委改称中共郯城县委,隶属关系不变。1950年4月,滨海地委撤销,建立临沂地委,郯城县委隶属临沂地委。1958年6月,根据中共临沂地委批示设立书记处,同时设第一、第二、第三书记。1962年11月,遵照上级批示,撤销第一书记复称县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到1966年底,县委机构瘫痪。1970年2月,中共郯城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隶属中共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1971年8月恢复中共郯城县委,隶属中共临沂地委。1995年4月,临沂地委撤销,设临沂市委,中共郯城县委隶属中共临沂市委至今。
工作机构设置 1932年5月,中共郯城县委初建时,只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委员各一人。1932年9月,中共临郯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1938年5月,中共临郯县委建立,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青年部。1938年9月,临郯县委扩建为临郯中心县委时,增设民运部、统战部。1939年2月,恢复临郯县委时,取消民运部、青年部。1940年3月,中共郯马工委建立,取消统战部、军事部,恢复民运部。1942年初,中共马陵工委成立,取消民运部,增设武委会。1943年1月,中共马陵工委改称中共郯城县委时,又增设敌工部、秘书。1943年4月,设秘书处。
1945年8月,县委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武委会、敌工部。1946年5月,取消武委会,设青年部。1949年2月,取消敌工部,设民运部、国军部、农委会,青年部改为青委会。
1949年10月以后,县委工作机构有秘书处(1954年8月改称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1月设,1956年2月改称监察委员会)、统战部(1953年10月设立,1960年10月撤销)、民运部(1949年12月撤销)、农业委员会(1949年10月设立,1954年8月撤销)、农村生产合作部(1954年8月成立,1959年3月改称农村工作部)、农村工作部(1959年3月设立,1966年5月撤销)、政法部(1956年10月设立,1958年7月撤销;1960年2月恢复,1962年5月撤销)、财经贸易部(1956年6月设立,1962年5月撤销)、财贸政治部(1964年8月设立)、文教部(1956年10月设立,1958年7月撤销)、政策调查研究室(1960年8月设立,1963年6月撤销)、党训班(1951年10月设立,1960年2月改称党校)、党校(1960年2月设立,1966年5月撤销)、机关党委(1959年12月设立,1966年5月撤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遭冲击,所属机构均瘫痪。1968年2月,郯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一元化”领导,建立了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原县委、县人委办事机构一律撤销。
1971年8月,中共郯城县委恢复后,机构陆续恢复,到1975年6月,县委的职能部门逐步建立健全。
县委办公室(1975年6月恢复) 。下设调研通讯科(副科级单位,1984年10月设立,1991年9月撤销)、信访科(副科级单位,1979年9月设立,1987年7月撤销)、信访办公室(1987年7月设立,1987年11月后隶属县委、县政府)、行政科(副科级单位,1990年10月设立,1993年12月后为股级单位)、政策研究室(1996年8月设立)、接待处(副科级单位,1994年4月设立)、机要科(副科级单位,1984年10月设立,1993年12月后为股级单位)、机要局(1996年8月设立)、保密委办公室(1992年5月设立,1993年12月撤销,1996年8月复设)、保密局(1996年8月设立)。
县委组织部(1975年6月恢复)。下设组织员办公室(1987年10月设立,1993年12月撤销,1996年8月复设)、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副科级单位,1993年12月后为股级单位)、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副科级单位,1994年4月设立)、老干部科(副科级单位,1981年6月设立,1985年9月撤销)、老干部局(1985年9月设立,1993年12月撤销,1995年10月复设)、老干部工作办公室(1993年12月设立,1995年10月撤销)、干休所(1981年5月设立)。
县委宣传部(1975年6月恢复)。下设“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副科级单位,1984年2月设立,1987年5月撤销)、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副科级单位,1987年5月设立,1993年12月撤销,1997年5月复设,为正科级单位)、新闻宣传中心(1995年10月设立)。
纪律检查委员会(1979年5月复设立)。下设纪委办公室(副科级单位,1984年11月设立)、纪检科(副科级单位,1984年11月设立,1989年11月撤销)、案审科(副科级单位,1984年11月设立,1994年9月撤销)、经济科(副科级单位,1984年11月设立,1987年2月撤销)、经检科(副科级单位,1987年2月设立,1989年11月撤销)、信访科(副科级单位,1984年11月设立,1989年11月撤销)、检查科(副科级单位,1989年11月设立,1994年9月撤销)、控告申诉室(副科级单位,1989年11月设立,1994年9月撤销)、党员教育室(副科级单位,1989年11月设立)、信访室(副科级单位,1989年11月设立)、案审室(副科级单位,1994年9月设立)、监察综合室(副科级单位,1994年9月设立)。
县委政法委员会(1982年2月设立)。下设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1987年7月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1993年4月设立)。
县委统战部(1978年6月复设)。下设对台工作办公室(1988年12月设立,1991年9月撤销)、台湾工作办公室(1991年9月设立,1993年12月撤销,1995年10月复设)、民族宗教局(原为政府序列,1993年12月撤销,1995年10月复设,归属统战部)。
县级机关党委(1975年4月恢复)。下设机关武装部(1971年1月设立)、县直机关计生办(1998年9月归属机关党委)。
农工部(1984年5月复设,1990年4月撤销)、企工部(1984年5月设立,1988年4月撤销)。
县委党校(1975年12月恢复,1993年5月升格为副县级单位)、党史办公室(1982年设立,1984年10月撤销)、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4年10月设立)、档案局(馆)(1980年3月设立,1984年10月撤销。1985年9月复设,隶属县委、县政府)、档案科(副科级单位,1984年10月设立,1985年9月撤销)、郯城报社(1993年4月设立)。
第三节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郯城县未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县委领导人由上级组织任命。1956年开始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县级委员会和县委常务委员会。到1999年,全县共召开党员代表大会10次。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56年5月13日至19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应出席代表405人,实到代表403人,缺席2人。会议主要议题是:1、讨论《中共郯城县委的工作报告》;2、制订《全县1956年整顿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发展农业生产的决议》;3、选举产生新的县委;4、选举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县委书记单永和作了《中国共产党郯城县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8人,候补委员5人。选举出席山东省第一次党代会代表7人。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单永和、李曲厚、许传经、马宗海、刘立诚、崔德久、韦爱生为常委;县委第一书记单永和,第二书记李曲厚。
第二次代表大会 1960年7月26日至30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00人。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四项:1、总结县第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2、进一步发动全党全民全面深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大力开展农业超产运动,不断促进工农业生产及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3、制定全县党组织新的任务;4、选举中共郯城县第二届委员会。刘继先代表县委作了《高举 毛泽东思想红旗乘胜前进,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高涨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6人,候补委员4人。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刘继先、于湘、李曲厚、崔德久、傅恩恕、翟秀吉、刘兴武、韦爱生、马宗海、毛升平、高树松、孙洪志为常委;书记处第一书记刘继先,书记处书记于湘、李曲厚、崔德久、傅恩恕、翟秀吉、刘兴武。
第三次代表大会 1963年11月20日至23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大会应出席代表409人,实到代表384人,缺席25人,列席代表22人。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以阶级斗争为纲,本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和团结向前的精神,总结检查前届县委的工作,正确总结经验教训,藉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思想水平。同时,根据毛主席指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研究确定今后的斗争任务。于湘代表县委作了题为《高举三面红旗,开展阶级斗争,为争取农业生产的新胜利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4人。选举出席山东省第二届党代表6名。县委书记于湘,副书记王树群、崔德久、高树松。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71年8月30日至9月1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260人,列席代表31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的“九大路线”,认真总结全县“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党的“九大”以来的各项工作;选举产生中共郯城县第四届委员会。吴海熙代表县委作了《高举党的“九大”团结胜利的旗帜,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阔步前进》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33名。接着召开了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吴海熙、于湘、贾敬善、李润洲、马国跃、汪沂川、卢振英为常委。书记吴海熙,副书记于湘、贾敬善。
第五次代表大会 1980年9月3日至5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应出席代表400名,实出席代表389名,缺席11名。大会主要议程有:1、听取并通过了于松云代表四届县委所作的题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加快我县经济建设的步伐而奋斗》的工作报告;2、听取并通过了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3、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五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4、选举出席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候补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34名,候补委员6名,选举出席山东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5人。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于松云、张守义、孟宪君、徐祗琦、主仕臻、汪沂川、卢振英、王学庆、张熙新、孟宪荣为常委。书记于松云,副书记张守义、孟宪君、徐祗琦、主仕臻。
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4年8月23日至25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49人,候补代表35人,列席代表26人,特邀代表4人。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二大和省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总结郯城县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和经验教训,以改革开放的精神研究确定两个文明建设的新任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审议中共郯城县第五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2、选举产生中共郯城县第六届委员会和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张敬涛代表县委作了题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振兴郯城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刘文荣代表县纪委作了《纪律检查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郯城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5名,候补委员5名。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张敬涛、莫西云、刘文荣、胡明义、朱崇邦、马永海、栾仁科、胡家利为常委。书记张敬涛,副书记莫西云、刘文荣。还选举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名,常委6名,书记刘文荣。
第七次代表大会 1987年8月24日至26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应出席代表348名,实出席代表345名,缺席3名,特邀代表9名。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听取和审议县委工作报告;2、听取和审议县纪委的工作报告;3、选举中共郯城县第七届委员会和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张传林代表县委作了题为《团结进取,改革创新,夺取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更大胜利》的工作报告;邵永安代表县纪委作了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4名。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张传林、马鸣皋、田庆淮、蔺景何、胡明义、胡家利、马永海、张广法、吴传玺、周茂桐为常委。书记张传林,副书记马鸣皋、田庆淮、蔺景何。还选举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人,常委7人,书记邵永安。
第八次代表大会 1990年4月27日至29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应出席代表350名,实出席代表346名,缺席4名。会议主要议题是:1、听取和审议中共郯城县第七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2、听取和审议中共郯城县第七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3、选举中共郯城县第八届委员会和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张传林代表第七届县委所作工作报告,题目是《振奋精神,艰苦创业,努力把我县改革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邵永安代表纪委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4名。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张传林、蔺景何、孙炳贤、吴传玺、王继法、张广法、邵永安、车新生、徐祗聪、田友梅为常委。书记张传林,副书记蔺景何、孙炳贤、吴传玺。还选举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人,常委7人。书记邵永安。
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5年5月5日至9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应出席代表360名,实出席代表352名,缺席8名。特邀代表20名。会议主要议题是:1、听取和审议八届县委工作报告;2、听取和审议县纪委工作报告;3、选举中共郯城县第九届委员会;4、选举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孙炳贤代表第八届县委所作报告题目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全面实现本世纪末我县改革和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岳庆仁代表县纪委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委第九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5名。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王东升、车新生、孙建阔、孙炳贤、杨玉金、杨爱华、吴传玺、张广法、岳庆仁、徐祗聪、慕增利为常委。书记孙炳贤,副书记慕增利、吴传玺、车新生。还选举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10名,书记岳庆仁。
第十次代表大会 1998年3月9日至10日在县委大礼堂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60名,特邀代表27名。会议主要议题是:1、听取和审议第九届县委工作报告;2、听取和审议县纪委工作报告;3、选举中共郯城县第十届委员会;4、选举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姜和良代表九届县委所作报告题目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努力斗争》。刘子和代表县纪委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6名。接着召开第一次全委会,选举刘子和、杜甲普、杨玉金、杨俊波、杨爱华、苏增杰、迟明丛、张书航、张红光、林树果、姜和良为常委。书记姜和良,副书记杜甲普、杨爱华、杨俊波。还选举产生了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名,常委9名,书记刘子和。
第四节 纪律检查
机构沿革 1951年1月,建立中共郯城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杨廷谷任书记。1955年2月,易名中共郯城县监察委员会,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中监委机构被砸,工作中止。1978年8月,成
立中共郯城县委纪律检察委员会筹备小组,次年6月,纪委正式成立。1980年9月,县第五次党代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纪委。1984年2月,易名中国共产党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副县级单位。1984年8月至1998年3月,中共郯城县委召开党代会5次,同时
也选举产生了5届中共郯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副书记、书
记。1993年4月,县政府监察局同县纪委合署办公,一名副书记兼任监察局长。
党纪教育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即根据斗争需要,采取不同形式对党员进行党风党纪教育,此间党的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多数党员都能吃苦在前、冲锋陷阵,不乏遵守纪律模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或一九四九年前夕,仍基本如旧。
新中国成立初,至50年代末,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进行党纪党风教育;60年代初,开展整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文革”开始,教育中断,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进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教育,后整党运动始,运动中除强化规章制度和纪律检查外,还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收到较好效果。
进入90年代,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愈加严重,党风党纪教育以反腐倡廉为重点。1991至1998年,县纪委开展各种教育177场次;受教育党员近20万人次;有4万余名党员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党规党纪教育考试;巡回放映录像片近1000场次;印发《郯城纪检》等刊物近30期,60000余份。
信访接待 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纪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县纪委采取定期接访、预约接访等形式,同时建立信访档案,使此工作进入正规化、制度化。1966年,县纪委被省纪委,省监察厅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违纪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产党员数量少,觉悟高,违纪案件有限,却有不少党员弃家革命,毁家兴国。当时一经发现党员违纪,立即进行处理教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1年4月,县委一位部长在地委开会返回,不慎丢失文件,即受党内警告处分,并通报全区。
1955年,对党员干部在合作化运动中违法乱纪、强迫命令、贪污盗窃、接受贿赂等行为,县监委进行认真查处。1956年2月查证处理143人。
1957年至1961年间,本县纪检工作受运动影响较大,故失误颇多。“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纪检工作被迫停止。1979年之后,纪检工作按照党的政策,复查纠正一批冤假错案,抽调专人落实干部政策。至1985年底,对整风反右、“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案件复议工作全部结束,对受到各种处分的2171名党员干部的问题均进行复议,共纠正1611人,占复议总数的74.2%。
1987年后,经济案件查处占相当比重。当年即立案62起,查结59起,其中万元以上5起。共处分党员40人,其中开除党藉5人,警告20人。
1989—1998年,共查处违纪党员1860人,其中,开除党籍152人,留党察看622人,撤销党内职务280人,党内严重警告405人,党内警告401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58人。1992年,查处党员干部嫖娼堕落案件32起,处分党员30人,开除党籍21人,留党察看8人,撤职1人。1993年,违反计划生育超生人员781人,其中行政处分404人。受处理人员中党员71人,给予党纪处分的51人。1995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67起,给予行政处分的12人,其中开除公职的2人。花园乡政府原副乡长樊XX以权谋私,贪污年计划生育罚没款9890元,受贿5800元,被开除党籍、公职、判刑3年。
1996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初核各类违纪案件116起,立案71起,结案71起。其中查处万元以上大案3起,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18人。处分违纪党员63人,其中副科级干部4人。开除党籍16人,留党察看8人,撤职12人,严重警告15人,警告12人。给予行政处分的2人。
1997年按照“上数量、保质量、促平衡”的工作思路,对办案工作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办案工作的开展。全年共初核各类违马案件365起,立案84起,结案84起。其中万元以上大案6起;涉及副科级以上干部13人。受党纪处分74人,其中开除党籍6人,留党察看20人,撤职7人,严重警告15人,警告14人;受行政处分2人。为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工作的力度,全县共开展执法监察项目12项,检查单位180个,涉及金额2100余万元,立查案件19起。
1998年案件查处工作,坚持以查办“三机关一部门”的案件为重点,认真查处党政机关、政法机关、执法机关及金融管理部门的违法违纪案件。全年共初核各类违法违纪案件660起,涉及副科级干部5人。立案589起,其中万元以上大案要案20起。其中经济类140起,违反计划生育类429起其它问题28起。受处分党员干部中,开除党籍11人,留党察看210人,撤职160人,党内严重警告100人,警告180人。处分行政监察对象40人,其中开除公职2 人,行政降职的28人,全县共挽回经济损失250余万元。
行政监察 1953年9月,县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成立,1954年9月1日撤销。1988年6月2日成立监察局,1993年4月迁到县纪委合署办公。
监察局成立之初,即对全县行政监察系统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全县共有监察对象434个单位,2324人。
1989年8月19日,监察部下达《关于有贪污贿赂行为的国家机关人员必须在限期内主动交待问题的通告》。随后,县监察机构即围绕此通告展开工作。当年,受理来信232件、来访176人次。立案查处21起。1990年,受理举报信访133件次。
1991年,根据4月省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地统一部署。县监察局研究制定出实施方案,并拟定《关于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通知》印发全县,以指导面上工作开展。当年,县局共受理群众举报信访94件次,查处结案45起。1993年草拟了《关于党政机关廉洁自律的规定》,并检查督促县政府各部门修订完善了各项廉政规章制度。
1994年强化行政执法监察,一是对道路“三乱”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检查,二是对教育系统乱收费问题进行了治理。三是对全县的种子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整顿,查出假种子3.8万斤。四是制定了《关于婚嫁使用公车的规定》。五是在全县开展了“两清理、一整顿”活动,即清理干部职工拖欠公款906.9万元。
1995年按照规定查封了县直机关9辆超标小轿车,并按有关规定作了妥善处理;清理了公费出国出境旅游,清理行政性事业性收费罚款和“小金库”工作。
1996年突出抓了“四巩固两调查一整顿”工作。即巩固农村财务、农村电价、中小学校乱收费、预算外资金的整顿成果。
1997年认真抓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还开展执法监察项目12项,检查单位180个,涉及金额2100余万元,立查案件19起。1998年,全年处分监察对象40人。
第五节 组织建设
本县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之初,即把组织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时党处秘密状态,组织系统严密性、机动性尤显重要。1929年,刘之言回郯在马头镇建立中共鲁南第一支部,为保持组织发展而又不被敌发现,许多其它工作亦根据组织建设需要保持相对秘密状态。其间该支部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均系该校师生。1932年,刘组织发动苍山暴动之前,在西大埠村建起联络点,临郯边地区党的工作获得顺利发展。此间,扩大组织而又防止坏人混入,即在质和量这两方面发展,为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工作。至解放前夕,全县党组织已发展到10区1镇委,党员总数达2639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组织全部公开,且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在以后50年的时间里,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在各个时期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注重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发展、巩固组织,在各个时期均取得明显成绩。
1990年以后,组织工作更趋完善,具体情况是:
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重点是民主集中制建设。1994年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意见》、 《 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县委工作的十条规定》、《县委八项制度》和《县委议事程序》,规范了自身领导行为。同时注意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监督指导。坚持参加各乡镇和县直单位党委的民主生活会,建立了同干部定期谈话制度。1995年,在全县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了民主集中制再教育活动,举办了两期共570人参加的领导骨干民主集中制再教育培训班,开办“民主集中制再教育”专栏或专辑20多期次。1996年制定下发《郯城县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编印《党委中心组学习材料汇编》,建立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1998年制定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工作的意见》,在当年度乡镇 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年度考核中,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学习测试,并作为年度干部调整任用的参考依据。1998年至1999年结合学习《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发展了民主集中制再教育活动。
干部队伍建设 1994年6月至10月,先后制定了郯发[1994]1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郯发[1994]19号文件关于修订《中共郯城县委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的通知、郯发[1994]20号文件《关于对乡镇和县直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和考核的实施意见》、郯组发[1994]43号文件《关于干部备案内批程序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使干部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995年2月,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印发后,对干部工作又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1996年制定了郯组发[1996]22号文件《关于实行干部考察责任制意见》。至1999年,先后选派了三批机关中青年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1999年度开始在干部选拔任期“公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基层组织建设 从1991年至1994年,先后开展了以“争创党建工作先进县”、“争创党建工作先进乡镇”和“争创九间棚式先进党支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建工作“三创”活动、“奔小康达标升级”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学科技、用科技、带领群众致富奔 小康”、“学理论、学党章、树形象”等活动。加强了阵地建设。1995年开始实施农村后进班子整顿工作三年规划,1998年以后又开展了农村“五位一体”集中整治工作,采取选派农村工作队包村蹲点、选派年轻干部到农村任实职、县、乡党委书记到后进村驻村蹲点等形式集中整顿农村后进班子。县委每年“七·一”期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发挥了典型带动作用。1991年本县被省委授予“农村党建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知识分子工作 先后开展了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乡镇(局)级优秀科技人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1992年在乡镇普遍建立了科技工作委员会,配备了专职科委副主任。制定下发了《关于选聘科技副乡镇长工作的实施意见》,至1999年,先后从县直机关、乡镇直单位和农村中选聘了38名科技副乡镇长,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副职队伍。
老干部工作 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主要是分级走访慰问、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领导干部参加老干部学习日、定期召开老干部代表大会等。突出了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两个重点。加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1992年建起了老干部活动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发挥老干部在参政议政、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1993年对老干部提出了“不出农家院,创收八百元”的口号。1994年组织了老干部“讲党史,忆传统”报告团,作报告70多场次。1996年实行了老干部生活待遇“五个优先”,即工资优先发放,医药费优先报销 ,住房优先解决,用车优先照顾,子女就业优先安排等。开展了“尊老敬老宣传月”等活动。1997年至1999年,老年大学逐步从县城发展到乡镇。1991年本县被评为“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县”,1996年再次受省委、省政府表彰,1998年县委老干部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
第六节 宣传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工作,1929年10月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在马头三小建立时,就由支部书记刘之言兼任宣传委员。在当时极艰苦的条件下,配合武装夺取政权进行了大量有效宣传工作。1932年5月中共郯城县委建立后,宣传工作更加活跃。如在马头三小,《国际歌》歌声不断,标语传单不断出现,有时竟贴到警察的脊背上;鲁南党的创始人之一唐东华烈士即被誉为“政策宣传的旗手”;刘之言在苍山暴动前化名“张三”以经商为掩护,在敌人严密通辑监视之下仍抓住一切机会进行革命宣传。
抗日战争期间,党的宣传工作得到加强,194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郯马工委在马头镇一广场上召开有3万多人参加的纪念会,马头镇一时万人空巷,邻近村社亦争相往观,盛状之举,前所未有。会上,工、农、青、妇及各界代表均发表讲话,党的声威所及,影响郯马数百里之地。不仅境内伪顽势力心惊胆寒,驻扎于陇海一线之日伪顽军亦深为震惊。当时成立的马头镇抗敌运动委员会领导成员、进步知识分子、地方名流高赞非、张云飞、王秋岩等人,均为抗日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自办油印《动员报》等,起到良好宣传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本县首当其冲,血刃征战惨烈,环境异常艰苦。但宣传工作仍非常活跃。县委秘书杨廷谷诗曰:“身穿灰衣裳,腰插二十响(匣枪);白天搞宣传,夜晚摸保长。”每天背着油印机,走到哪里,印传单《郯城通讯》,就宣传到哪里。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宣传工作也日趋多样化,并不断加强。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重大方针政策,确定宣传内容,组织宣传队伍和安排宣传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重点抓了宣传组织、队伍建设,至1950年底,全县已组建起9个宣传站、41个宣传组;计276名宣传员。其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1/2以上,其它多为村干部和民兵积极分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宣传形式有口头演讲、读报开会和黑板报等;六区还进行化装表演、集市聚会等宣传;以口头演讲为主。之后,又普遍召开座谈会,利用冬学等场所进行时事教育,发挥县训练班回村学员的带头作用,并在多数村庄开展回忆对比和反奸诉苦等宣传教育。
当时宣传工作主要由宣传部通过宣传委员会进行。该委员会由宣传部牵头,配合县政府文教科和县妇联、团县委等单位组成。每至一中心任务到来时,委员会集体研究贯彻宣传办法,统一掌握,然后分头布置落实。
1953年,围绕生产技术普及、实行新婚姻法等,本县进行多种形式宣传。1954—1957年,围绕粮食“统购统销”、镇压反革命、农业合作化运动等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活动,宣传规模增大,宣传效果亦佳,只是因人手少条件差,有时宣传面过窄。
1958年,中共郯城县委所颁发的《全县宣传工作会议报告提纲》基本为“大跃进”间本县宣传工作定下基调。该次会议后,浮夸之风愈盛,宣传工作陷入“假、大、空”泥潭之中。直到1960年后,方逐步改正。但于此同时,抓“阶级斗争”愈演愈甚,后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10年,本县宣传工作陷入更大的“假、大、空”深渊。
1977—1983年,基本特点是从“假、大、空”进入“讲求实际、注意效果”,把党的宣传工作纳入为经济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之中。此间,通过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和四中、五中全会公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系统组织宣传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收到明显效果。
这一时期党的宣传工作一重大转折,是围绕国民经济调整,大力开展经济宣传。此外,还“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五讲四美、婚姻家庭、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宣传”。1984年机构改革后,本县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但更侧重于两个文明建设宣传,当年,主要抓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及文明单位建设等几方面工作,使宣传工作有效服务于形势。
文明单位(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效果。1984年底,全县有85个村庄、47个单位达到或基本达到“创文明”标准。成立学雷锋小组1450个,义务助耕队175个,做好人好事有统计者4400余件。
1985—1991年,进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教育。后来由于社会风气变化,党性不强、党风不正、党纪不严现象大量出现。宣传部门在全县广泛开展党性、党风、党纪的教育。1987年,按县委布署,以化肥供应、公款送礼、公款吃喝为突破口,联系实际进行廉政教育,取得明显成效。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之后,宣传工作围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同时加强爱国主义和弘扬沂蒙精神教育。在农村开展“奔小康活动”宣传,促进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
1992年,深入开展了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活动,组织编写了《古郯揽胜》,参与组织了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和92年中国郯城首届银杏节。是年开展了评先树优和美在农家活动,全县评出“双文明户”18940户;“五好家庭”42430户;“遵纪守法户”128434户。
1993年,《郯城报》创刊。是年,开展科教兴县、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等方面的宣传活动,至1994年结束。
1994年,开展了学习《邓小平文选》三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活动。是年组织扫黄打非活动27次,收缴非法书刊1000余册,录相带12盘。还集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教育工作:即在党政机关开展反腐倡廉、勤政为民教育;在企业开展市场经济与主人翁作用的教育;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和人生观教育。
1995年,电视连续剧《老神树的子孙们》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获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承办了山东省第十三届新闻摄影展暨全市新闻摄影研讨会。是年3月,在褚墩镇召开了移风易俗现场会。评出“郯城县改革建设十件大事和十大新闻人物”。
1996年,突出宣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山东社科院、市委宣传部专家论证会在本县召开,会议突出宣传了我县富民、富乡、富县的“三富工程”的成就。评出“五星级文明户”3.6万个,创建县级文明示范村62个,文明乡镇11个,发放《临沂市民读本》和《“窗口”行业文明用语手册》8500册。在红花乡召开了移风易俗现场会。查缴不健康录像带671盘,激光视盘63张。
1997年,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力宣传了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建设成就。突出宣传了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全市移风易俗现场会、山东省历史学会郯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分别在我县召开。是年收缴非法出版物4387件。
1998年,发放《城乡思想教育读本》10000余册。县设新闻奖励基金每年5万元,用于奖励教育有突出成绩的通讯员。评出“首届郯城好新闻”,组织了“郯城县改革二十周年成就图片展览”。召开了全县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报告会。编写了《郯城县公民手册》。电视连续剧《小康人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9年,开展了“解放思想、整顿作风、加快发展”大讨论专题学习教育,在“大众日报”上组织了“山东南大门—郯城”专版,在《中国特产报》上组织了“银杏之乡”专版稿件。抓住国庆50周年和澳门回归的时机,以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为切入点,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
1991年—1999年,共创建省级文明单位15个,地(市)级文明单位80个,县级文明村310个。
1991年—1998年,在全县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999年,此活动只在农村进行。
第七节 党校教育
中共郯城县委党校从1951年10月建立到1999年底,走过了48年的历程。从党训班时的6人到现在的35人;从没有内部机构设置到现在的6个处室;从科级规格到1992年8月的副县级规格,成为本县党员干部正规化教育的主阵地。
党训班时期 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党训班先后举办局、社、基层领导、农村干部整党训练班和整党宣传员训练班8期,培训1978人次。主要进行整党整风重大意义教育和七大党章党员标准八项条件教育。1952年10月至1959年5月举办互助合作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培训班22期,培训10205人次。通过学习,提高了走合作化道路的自觉性。
文化大革命前的党校时期 1962年11月至1963年6月,党校举办局、社、基层领导、农村支部书记八届十中全会文件和毛主席著作培训班5期,培训850人次。主要学习《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八届十中全会文件,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问题,《论共产党修养》以及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等。1966年8月至1966年10月,举办毛主席哲学著作培训班3期,培训534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后,全国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派性干扰,党校停办。1974年1月恢复。
1975年7月至1975年10月,党校举办局、社、基层领导训练班2期,培训骨干381人次。主要学习《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思、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1976年2月至1977年6月,党校举办领导骨干轮训班、农村理论骨干学习班、党员干部学习班共15期,培训3191人次。主要学习中央文件,剖析“四人帮”的罪证材料,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改革开放时期 1979年3月至1983年4月,党校举办党员干部学习班、新党员训练班、农村大队支部书记学习班等各类班次36期,培训8288人次。主要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陈云同志文稿选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二大文件。1983年5月至1985年12月,党校举办党政干部文化补习班、党政骨干学习班、整党学习班、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班、农村新干部学习班9期,培训1278人次。主要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党员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毛泽东同志论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6月以鲁干教[1985]14号文,批复郯城县委党校,于秋季招收干部中专班2个,人员90人,学制两年,学员完成各门功课,经考试、考查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承认中专学历。经省统一考试,录取90人,录取线为180分(五科四卷)。因条件不具备、转学等减少8人,又从170分以上考生中录取7人,实有学员89人。
正规化教育时期 1986—1999年,党校开办各种短训班119期,培训党员干部和优秀青年20574人。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科学技术进行了学习辅导。同期,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的领导下,举办了省委党校大中专脱产、业余函授学习班,共招收学员3377人,有2689人毕业,经考核合格取得大学、大专或中专学历。
第八节 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0年前后,中共鲁南第一支部书记刘之言曾编写《农民》等刊物,力图建立起较为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1933年“苍山暴动”失败后,中共临郯县委及所属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统战工作几于中断。
1937年8月,中共党员徐昆吾、齐克和郯四区北哨村朱次彭、宋庄沈林甫等成立了“抗日民族解放促进会”、“抗敌后援会”和“儿童抗敌救援会”,这可视为县内抗日统一战线之始。同期,党有三条线在该区开展工作:一是郭子化领导的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入抱犊崮山区后,南向郯马开劈工作;二是国民党五十一军从西安东上抗日到达鲁南地区,党在该军内发展的“中共东北军五十一军工作委员会”随军到达;三是中共山东省委派丁梦孙、郑亭云、李仲林到临郯地区开展工作。此三线与该区自动兴起的抗日阵线相连结,很快促成本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10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在徐州成立,李宗仁就职司令长官,同时成立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为委员,负责上层统战工作。1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丁梦孙和爱人郑亭云从济南到临沂,通过中共地下党员崔介与五十一军工委派出的中共党员韩去非取得联系。次月,省委派李仲林到鲁南,传达省委关于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扩大政治影响,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革命武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并决定由丁梦孙在三重村一带发动群众,组建“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团”。总团下设40余个分团,对境内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先锋、桥梁和纽带作用。1938年春,临郯青年救国团抗日义勇队成立,该队系党领导下的以统战名义所建立的地方武装,其成立,对扩大党的影响,稳定统一战线有重大作用。
早在1938年1月间,马头镇即以共产党员徐昆吾为首成立“临郯青年救国团第七分团”,不到两个月就发展团员200余人。此间,国民党第五战区战地工作团演剧队曾到该镇演出,中共临郯县委适时举办了“临郯抗日军政干部培训班”,培养出大批抗日干部,为区内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不久,该镇又成立了“临郯青年救国团十二分团”和“抗敌动员委员会”,前者由共产党人直接主持领导,后者5名领导成员中,则有高赞非、张云飞、王秋岩3位民主人士。他们都是赞成、同情共产党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地方上享有较高威信,加入动委会后,即与党取得联系,在党的影响推动下,做了大量抗日救亡宣传工作,还自办了《动员报》,对巩固统一战线起到良好作用。
本县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坚持“既团结,又斗争”的原则,重在独立自主,在团结和斗争中求发展。1940年春郯马解放后,各种抗日组织纷纷建立,本县抗日统战工作得到大的发展。
1940年1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同时成立县各界动员委员会,高赞非为主任委员。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郯马工委在马头镇郊广场召开有3万多人参加的盛大纪念会,以此机会,工农青妇及各界代表均至会讲话,党的统一战线影响郯马周围数百里。同年夏,—一五师政委罗荣桓,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亲至马头召开有党外知名进步人士参加的百人干部会议。会上,罗政委讲述国内外形势后,重点阐明党的统战政策和政府“三三制”方针,此后,本县统战工作进入稳定发展的高峰期。
1941年10月10日,鲁南著名“双十大扫荡”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统战工作亦经受到严重考验。此间,中共党员张云三等为统战深入伪顽之中,有些同志为此而献出生命。历经王启信叛变等重大考验后,在极度艰危中,党的抗日统一战线走向巩固和胜利。1943年1月,“郯城大捷”之后,本县抗日形势迅速好转 ,统战工作复入高潮时期。
1944—1945年间,本县统一战线的基本工作是将各种力量团结在抗日旗帜下,为夺取战争最后胜利做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郯城县委团结各界爱国人士、知识分子和民族工商业者,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1953—1956年,围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投入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提出了对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但由于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给统战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党的统战政策受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统战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纠正错划右派工作 1957年在“整风反右”斗争中共错划右派分子142名(包括外地转入1名)。1962年甄别68人。中央[1978]55号文件下达后,郯城县委专门设立办公室,开始全面办理右派分子摘帽和甄别平反工作。至1986年,全县改正错划右派138人。其中有33人安排了工作,有11人给予了生活困难补助,24人调整了工资,4人调整了工作,3人调整了职务,9人办理了退休手续。对其受株连的亲属有85人办理了“农转非”。
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工作 中央[1979]6号文件下达后,全县查出83人,其中有政策可落实的18人,至1980年3月,18名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得到全部落实。1985年底,对83名起义投诚人员颁发了证书。
建立政协 按照中央指示和省、地委部署,县委统战部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经过长时间筹备,于1981年6月21日正式成立县政协,并组成了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之后,统战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历届各级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1998年,协商推荐了八届省政协委员1人、十一届市政协委员12人、六届县政协委员210人,其中党外人士137名,1名当选为市政协常委、4名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22人当选为县政协常委。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建国初期,全县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1957年后,由于左倾错误影响,挫伤了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政策规定,对受错误处理的党外知识分子全部给予平反。1978至1984年,全县为160名党外知识分子纠正了冤假错案,有739名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有4名被选为市政协委员。至1999年,已建立八处党外知识分子联络点,聘请联络员12名,并推选3人作为市级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
党外干部工作 考察、培养、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1981年安排管新野、牟墩燧两名党外人士担任县政协副主席。1991年10月,县委组织部、统战部联合制订了《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规划》。当年的县、乡换届选举中,党外人士包祖善被选为县政府副县长,徐庆瑞、佟克本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党外人士王玲还被选为山东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6年,县委组织部、统战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至1999年12月,全县已选拔安排21名党外人士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其中12名担任副乡镇长职务,实现了1/2以上乡镇政府配备党外副职的工作目标。
少数民族工作 郯城县共有14个少数民族,4200余人,其中回族4100余人。建国初期,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族的团结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政策得到了重申。县政府依照《山东省民族工作条例》制订了关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教育、招工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及规定。对回民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马头清真寺、小王庄清真寺、沟上村清真寺),省、市、县、乡各级财政部门从1953年至1998年共计拨款近20万元进行修葺、改建、配备防火设备等。较好地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进了民族团结。
县财政每年拨给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困难扶持资金,从1980年的6000元,提高到1999年的每年80000元,使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逐年得到了提高。
1986年向有关部门争取25万元资金帮助沙墩乡沟上村建起了一座50吨的清真冷库。1988年民族宗教办公室为该村引进优良品种小尾寒羊35只,并给以政策和资金 的扶持。1990—1999年,向省、市、县争取资金33万元,用于帮助少数民族村、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养殖、种植、加工等少数民族优势产业。
另外,还注重做好少数民族人士的政治安排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至1999年,全县有少数民族干部55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4.6%),县人大代表10人,县政协委员6人,县、乡党代表2人,推荐当选市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委员1人。
宗教工作 郯城县历史上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九四九年后,道教、佛教已基本不再活动。“文化大革命”后,基督教发展迅速,信教群众增至14000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央[1982]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下达之后,本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纠正了一批宗教界人士的冤假错案,宗教房产政策基本落实。1980年6月,由地、县委统战部和有关单位组成了10人工作组,在马头公社高大寺大队进行开放基督教活动点试点场所,使县内宗教活动逐步走向正常化。
1981年9月,成立了基督教“三自”(自传、自养、自治)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小组。1984年7月,召开了郯城县第一届基督教爱国运动委员会代表大会,成立了郯城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5年先后落实了褚墩和葛大两处教堂。1986年,县委成立了郯城县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并要求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镇长和统战委员具体抓宗教工作。1988年先后落实开放了7处基督教中心活动点,随后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规定》。8月13日召开了郯城县第一届天主教爱国会代表大会,成立了天主教爱国会。1989年对一处非法组织“耶稣家庭”进行了取缔。
1990年2—3月份对全县信教群众进行了全面调查。1983年至1987年,基督教信徒人员数平均增长率为16.5%,由16000人增加到30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8%。信教人员中妇女占86.9%;50岁以上的占56%;因病信教的占91.8%;文盲91%。有房产权的房屋206间,占地22.2亩,有固定的家庭聚人点31处。
1991年,协助政法机关严厉打击了宗教反动组织“呼喊派”。1989—1993年,协同政法机关对22处“耶稣家庭”进行取缔。
1994年,贯彻《山东省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颁发了宗教活动点许可证,帮助“三自”受国会搞好换届工作 。依法取缔了归昌乡的非法宗教组织,驱逐了临沂市非法传道人在沙墩镇、胜利乡组织的非法宗教组织“复临安息日会”。
1997年在宗教界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1个集体、8个活动场所、20名个人受到了表彰。1998年9月,指导、协调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发动信教群众,向洪灾区捐款11.53万元、衣物6298件,此乃全县最大的一宗社团赈灾款物。同年,有2个宗教团体,3个先进个人,在全省宗教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表彰大会上受到了表彰。再就是与公安机关配合打击制止了11起非法宗教活动,及时处理了两起宗教活动点内部纠纷。
1999年,先后召开基督教长老、神学生会议4次,中心活动点负责人例会4次,举办义工培训班2期。召开了全县天主教工作会议。同时,还注重关心“三自”爱国宗教人员的生活,每年拨出专款对宗教教职人员进行走访慰问,发给生活补助费。
对台工作 郯城县解放前去台人员为551人,通过1988年、1992年、1997年三次普查的情况统计,全县在台人员包括二、三代已达3800人,其中上层人士7人。全县有台属931户、3723人,分布在20个乡镇的264个村街。1985—1987年,先后有13名台胞回乡探亲,其中3人回乡定居。1988年12月,县委成立了对台工作办公室,1990年11月,成立了郯城县台属联谊会,1988—1999年,全县共接待回乡台胞543人次,此间,先后有11名台胞回乡定居,21名台属赴台探亲,4名台属赴台定居。台属禚玲如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89—1999年,全县建立台资企业三处。
经济统战工作 1962年8月,召开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会员大会,成立了县工商业联合会,“文革”中,县工商联被迫停止工作。1993年5月22日召开了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县工商联得到正式恢复。至1997年11月,全县22个乡镇商会的换届和组建工作全部完成。1990年3月9日,县委组织力量对全县个体、私营企业进行调查,当年全县有私营企业12家,从业人员31801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战部建立了经济统战工作联络点5处,聘请非公有制经济联络员21名,其中上报地级联络员3名。在李庄镇成立了“乡土人才联谊会”,1993年11月1日,县委以郯办发[1993]42号文件转发了县委统战部呈报的《关于建立乡镇乡土人才联谊会的报告》,1994年2月县委还成立了“郯城县乡土人才联谊会工作指导小组”。至1993年11月13日,郯城县22处乡镇乡土人才联谊会全部建立,共吸收会员1628人,成立行业联谊小组135个。1995年,有14名乡土人才联谊会会员被提名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96年,根据市委统战部的部署,郯城县以乡土人才联谊会为依托,在全县开展了“万户万元”帮带致富工程活动,通过宣传发动、制订实施方案、抓帮带试点、推广帮带典型,载止到1999年12月,全县发展帮带户2378个,被帮户11690个,实现经济总收入16098万元,户均纯收入13770元,比帮带前年户均增加5700元。1993年9月,为首届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做好联络、服务等工作,向中央、省、地领导发邀请函139件,国内经贸、科研、新闻界请柬157件,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外宾请柬156件。
1990年8月16日,县委成立了郯城县统战理论研究小组,用以研究、指导全县统战理论与实践。
第九节 信访工作
信访机构 1948—1949年间,县委、县政府设兼职信访秘书,1951年改设专职信访秘书,负责人民来信来访的接待、转呈、登记等工作。1962年1月设立人民来信来访接待室,配2—3名专职信访工作人员,隶属县委、县人委办公室。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信访工作陷于瘫痪状态;1967年初,“造反派”夺权,至此信访机构被迫解体。1969年8月,郯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成立信访组,配组长1人,副组 长2人,工作人员数名,隶属县革委办公室。1971年8月,新的县委成立后,调整充实了信访组,隶属关系不变。1979年9月根据党政分工的需要,县委、县政府分设信访科,原县革委办公室信访组撤销,由两办主任分别兼任信访科科长。1984年机构改革时,保留县委办公室信访科、县政府办公室信访科。1987年7月,根据上级要求,将县委、县政府两个信访科合并,成立“中共郯城县委、郯城县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隶属县委序列。1995年10月,全省统一信访机构名称为“中共郯城县委、郯城县人民政府信访局”,隶属关系不变。
1995年全县22处乡镇均成立了“信访工作联合办公室”,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和信访领导小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至1999年底,全县22处乡镇有领导小组成员196人;147个工作区、867个行政村街,共有信访领导小组成员1063人。
建国初期的信访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界县委、县政府确定有一名领导成员分管信访工作,到1957年,逐步做到了一般信件有着落实,重大复杂的信访案件,由县委统一组织工作组,直接调查处理,并对1956年以前75起比较复杂的案件组织了36个工作组,分赴各区进行查处,使 问题得到了解决。
1960—1966年统计,全县共受理来信来访18660件起,反映的问题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反映农村政策方面的问题,如扣自留地,树木、房屋、牲畜、农具及各种用具财物退赔等;⑵农村大小队干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问题;⑶揭发检举四类分子的破坏活动等方面问题;⑷个人申诉方面的问题,如历次运动中受刑事、党纪、政纪处理处分的,化定成份不服的等;⑸要求就业、复职复工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问题;⑹批评建议及其他问题。
为规范全县的信访工作,县人委办公室于1962年4月23日制定了《各有关部门处理人民来信、接待人民群众来访的范围(草案)》。两委办公室又于1963年4月22日制定了《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细则(草案)》,同时县委规定县城四、九集日为领导接访日、定期开信箱等项工作制度。
在具体办案中,采取多办少转的原则,一般结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等进行。重大、复杂案件或积案,则抽调得力人员分批分期组成专门工作组调查处理。
这个时期由于各种政治运动较为频繁,引发大量的信访案件,因机构不健全,不能及时延续,形成不少积案。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信访工作 本县是“文革”中的“重灾区”,信访工作,遭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陷入瘫痪状态。1968年8月根据省革委的指示,设立县革委信访组。1971年8月,县委确定一名副书记,县革委一名副主任分管信访工作,并规定县城农历五、十集日为常委接访日,实行挂牌接访。15处人民公社也成立了由党委分管书记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在此期间,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落实干部政策的规定,为“文化大革命”中受不白之冤处理的90%以上区委正副书记、区长、县直部委办局负责人安排相当原职务的工作,为791名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对犯错误的440名党员作了处理。同时,处理了人民群众反映的其他信访问题:⑴要求解决“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复工、复职、工作分配、工资调整等1105件;⑵反映农村基层干部贪污、强迫命令、打击报复等228件;⑶检举坏分子破坏活动 639件;⑷申诉党、政处分和要求复议阶级成分93件;⑸各类民事纠纷698件;⑹“一打三反”遗留问题664件;⑺建议、咨询102件;⑻其他664件。为进一步落实好党的政策,县委于1973年12月8日公布了《关于成立落实政策和大批判办公室的通知》,加快了落实政策工作的步伐,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又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受到严重破坏,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信访工作也受到很大冲击。
改革开放前期的信访工作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成了这个时期信访工作的重点。1979年8月,县委、县革委两个办公室分别设立信访科,调整充实了办事人员,并结合郯城的实际制定了《关于县级机关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的暂行规定》。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对在“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中受处理的基层干部、党员共1592人进行了复查,其中平反纠正526人,改判135人,属公安机关处理的各类案件172人,也全部作了复查。在此期间,全县摘掉四类分子帽子7870人(包括纠正乱划、错划的804人)。同时,对在1969年1月24日“联伍武斗事件”和6月22日“四山围子武斗事件”及其他被害死难者33人平反并恢复名誉,对他们的生产、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困难给予较好的解决,为34名符合条件的子女、亲属安排了就业。
落实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迫切要求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一度信访量猛增,为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保证组织落实,1980年11月5日县委成立“县委复议历史案件领导小组”,1982年6月17日调整充实了县信访领导小组,并于1986年3月12日,再次成立“郯城县落实政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信访科合署办公。
1985年11月12日,制定了《关于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暂行规定》和《信访工作人员守则》。1988年起,对全县信访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和百分考核制度,广泛开展“三无”乡镇活动,并恢复和坚持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接待群众来访,阅批人民来信制度。县委书记张传林1987年3月任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阅批人民来信705件,占当年信访办公室受理来信1242件的57%。这些措施,促进了信访工作的开展,加快了落实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步伐。
1981年为20世纪60年代下放四保留(保留非农业户口、工籍、公费医疗、工会)76名教师落实了政策。其中:有工作能力的71人恢复了教学工作,5名死亡的教师,办理了遗属补助,并照顾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就业 ,为607名知识分子的亲属办理了农转非户口,按照中办发(1984)24号文件和鲁办发(1984)30号文件《关于认真处理“文化大革命”中查抄财物、遗留问题的通知》规定,对228起案件作了处理。其中:退款4680元,粮票2140斤,首饰39件,衣物1655件,书籍1114册,金银407.3克,字画18幅。为“文化大革命”中被疏散、遣送的169人补发了工资;为1964年成户下乡及其他户口遗留问 题205户、275人办理了“农转非”户口;为在县水利工程建设中176名伤残民工办理了生活定期补助;落实了一大批干部、职工的退职改办退休,退休改办离休及工资、工龄计算等问题。对“文化大革命”以来形成的26户上访老户,则采取“三定一包”(定人员、定时间、定案件、包做思想工作)措施,至1987年底,除5户不接受处理意见外,其余21户终止了上访。
信访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信访工作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县委、县政府每年初下达全年信访工作意见,同时下发年度《信访工作考评标准和考核办法》作为年终检查、评比乡镇信访工作的依据。
1993年4月,推广褚墩镇纪检、信访联合办公室,由分管书记任主任,实行挂牌办公并建立健全了各项信访工作制度的做法。1994年推行逐级上访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实行群众逐级依法上访的实施办法》。
1995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年度信访工作奖惩办法》,规定对年终考评总分前三名和无一起越级到县及县以上集体上访的乡镇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综合考核80分以下或发生一起到市或市以上党政机关集体上访的乡镇“稳定制约金”变成罚金。
随着形势的发展,无秩序上访日趋严重,集体动用车辆,大张旗鼓地进城游行上访,影响了社会稳定,干扰了机关正常工作。
为规范整顿信访秩序,以宣传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在城乡普遍开展起来,并规定每年适当月份为宣传月活动。仅1999年11月宣传月活动中,印发了25.9万份宣传材料,出动宣传车100余台次,对重点村进行反复宣传,并利用郯城十月十五古会,设立宣传站,县信访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上街宣传,现场向群众解释信访法规,使全县宣传面达100%。
在此期间重视和加强了信访宣传报道工作。1997年8月,郯城县信访局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办国办信访局在北京昌平召开的全国信访宣传工作会议。同年,郯城信访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这个时期来信来访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吃喝严重;以权谋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问题。对人民来信来访中反映的上述问题,县委、县政府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治理的方针,信访局通过各种形式交办、督办、查处,解决了大批农村和城市的信访问题,促进了全县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郯城地方组织
第一节 国民党在郯城县的早期活动
1908—1910年间,中国国民党前身同盟会在郯城即有活动,该会由于霭辰任会长,刘敢陈任副会长,其会员多为青年知识分子。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本县国民党重要人员有:于霭辰、刘敢陈、杨书田、孙寿椿、颜赞臣。1913年讨袁失败后,孙、颜退党,杨亦脱离,只有于、刘二人坚持活动。北洋军阀政府控制县境后,县国民党与南方联系一度中断,于在马头以办教育为名,力图扩大事业;刘潜逃他乡。此间,马头镇烈士方远昭不避艰险,殉国济南。
1920年,张苇村赴广州代表北方学生参加与孙中山相见的会议,经过本县。受其影响,正在河南的刘敢陈返回马头,所在的北芙蓉村和马头镇求是小学成为县内活动中心。至1925年,县内国民党员多是 于介绍入党,主要有刘汝浩、于次青、范静岩、赵秉初等。此间,开 展的活动有:禁止缠足蓄辫、拆除神像庙宇、打击贩毒聚赌和创办各种学校、组织工、农、商、妇等协会团体。
1928年,蒋介石“北伐”,国民党完全公开,大量吸收党员,全县发展党员百人左右。此时,中国国民党郯城县整理委员会成立,有委员5人,常委1人。常务委员刘汝浩总管全党,于次青、范静岩、赵秉初、刘承宾分任宣传、组织、总务等部长。该委员会对党籍进行登记、清理完毕后,机构组织也基本健全。各区党部、区分部逐步开展了各项活动。
1930年秋冬间,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中国国民党郯城县党部指导委员会,于次青(于霭辰之侄)、范静岩(于霭辰子婿)落选,于霭辰极为不满,去信济南国民党省党省部主任委员 张苇村,说“郯城党员私结小团体,所选委员均非正当”。张即将此次选举的委员取消,另派3人:即本县人李子虔、峄县人牛××、省党部总务干事杨松峰,李为常务委员,3人负责全县党务,同时暂停吸收党员。不久,李因兼任县财政局长,常务委员被卸掉,由杨松峰担任。杨上任后,即在县党部会议上提出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执行委员,有32名代表参加了全县党员代表大会,因杨事前无准备,此次选举被二区党员操纵,所选委员均为这一带人,即范静岩、刘廷佩、刘承宾、刘子尧、高文俊(舒泉),范为常务委员。同时选举监察委员3人:杨松峰、颜赞臣、刘××(丁沟人)。此时各级基层组织依旧,未发展党员。1934年,韩复榘明令山东各县停止党务活动,县党部被撤销,活动终止。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活动
1937年,沈鸿烈在山东期间,又令各县党部恢复活动。当年冬,国民党活动恢复,但执委简化,改为书记长制,范静岩任县党部书记长。1938年春,日军陷境。1939年夏,县党部移至马头,此时范已携眷外逃,委托赵秉初代理书记长,期间因日军已占郯马,活动仅纸上谈兵而已。当年冬,八路军115师解放马头,范闻讯回乡,1940年春,县境全为八路军解放,赵北逃寻至省党部交卸其工作,省党部令他回郯复职,他未敢返回,自行卸职,此时,县党部无人负责。
1940年冬,在省党部工作的杨松峰被省党部委以郯城县党部书记长。此时,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等主力已撤离县境,郯城为日、伪、顽和抗日游击队等分区占领。杨回县后到马头、刘港口、郯城、大庄、高峰头、丁沟、赵楼、桥村、港上、彭道口等许多地方,重点整理党员党籍,着力发展新党员和开展活动,但因时事纷杂,党内涣散,无法开展工作。1941年春,杨又赴费南山区,当时刘汝浩任山东第十四区党员督导员,督导临、郯、费、峄四县,驻荣子恒防地。夏,杨曾在许兰生、刘敢陈及郯西北四区一带居住,黄清和(雨亭)协助他在郯南三区邳郯交界处活动。同期,杨松峰还兼任“反敌行动委员会”主任,在于村成立“反敌行动大队”。该队后被禚晓峰缴械,吴育民、陈景方、于景谦等人被捕后又赎回,杨因在村外幸免于囚。
1942年,杨松峰、黄雨亭、陈席珍等移驻邳县冯窑处,李寿百经杨介绍加入国民党,并安排在县党部工作。当时县党部负责人为:杨松峰任书记长,黄雨亭任组织干事,李寿百任宣传干事,张大同为助理干事。李果在十四党务督导区。麦收时节,保安九旅一团团长胡登起欲加害杨松峰,杨将家眷寄住张哨张重佑处。夏末,见该地不可久留,杨北逃沂蒙山区,李寿百潜往臧圩子,以教书为生,其它人各谋生路,并约定以后到哨里联络。不久,高文溪被捕,向日军供出西南乡党员王承亮、沈清友、陈景方等7人,均又被捕。杨、黄二人又逃往邳县刘场,至1944年回郯。此间,杨与上级失去联系,党务活动仅李寿百在郯南发展党员谢德三、谢毓梧、谢春成、王仲文、刘效景、祖英俊、祖莘卿等几人。
1944年5月,杨松峰、李寿百等到安徽阜阳三塔集国民党山东流亡政府驻处,与省党部负责人范予遂取得联系后,李寿百被派往山东地方行政人员干训团受训。行前,杨对李说:“你回报旧有党员四、五十人,新征入党员三、四十人,划分8个区分部,3个小组,开除投敌党员十余人。”受训两月后,李又回阜阳。当年夏,范令杨回县工作,杨违拗不过,择期回鲁,先同李寿百等到保安一师张里元处,又到十八纵司令刘敢陈处,然后找县长潘西池,在彭庄设立县党部,职员4人,由潘请梁仲亭拨月粮1800斤。杨派张大同、沈清友住马庄县府处,李寿百去杨集十五专署区训班授课兼训导。李半年后回彭庄,发展王芳生等七、八个农民入国民党,至1945年夏,杨、李又逃往阜阳,黄逃至陇海地区,梁仲亭占地被八路军解放,全县大部分地方相继为八路军或地方人民武装收复。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
1945年秋,抗战结束时,县党部负责人杨松峰、李寿百正在阜阳三塔集省府处,黄雨亭正潜逃于陇海东段一线,其它各级负责人多流落他乡,县内党务活动基本停止。至9月下旬,杨被省委任为县党部书记长兼郯城县长,方回郯城。11月间,杨至徐州,黄雨亭、赵秉初已先期到达,县党部职员多在此集结,后移至新安镇,除整理组织并做宣传工作外,主要筹备入境事宜:如收编张建国三大队及田六、吴站起、陈继云等部以及物色区、乡长等。1946年1月,陇海路东段被共产党军队解放,国民党县党部诸人又西逃会集于徐州,李寿百、丁春江离职到阜阳等地谋生,杨、黄等人则留新安镇做如下工作:
⑴成立山东省鲁南党政纵队郯城中队。此为各方饬令成立的党政军合一组织,专门收容溃散的国民党、政、军干人员。专区为大队,专员兼大队长;县为中队,县长兼中队长,每中队35人。中队长杨松峰,副中队长黄雨亭,秘书杨绍同。分宣传和民运两个组。
⑵登记外逃徐州及陇海沿线的国民党人员,并发放救济物品。
⑶成立“还乡团”。由徐州绥靖公署令各县成立一个大队,给步枪270支。县还乡团大队长刘钦迪,副大队长张建国。下设3个中队:第一中队队长周守鼎,第二中队队长张建国兼,第三中队队长王树信。一中队配合二十八师(即二十八军)去淮阴、涟水;二中队配合豫三旅驻宿迁,但不久在宿北战役中,人员伤亡过半;三中队驻大湖,无给养后,黄雨亭率领就食于运河西及峄县境内,回县后又编为自卫队,对分得土地的翻身农民进行疯狂地报复,杀害、活埋干部群众2200多人。
⑷随军行动。国共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徐州绥靖区令各县党政机关随其部队工作,县国民党方面党政军人员受整编28师指挥。7月初,杨松峰代表政府、李寿百代表党部负责党政机关随军行动事 宜。黄雨亭驻徐州负责管理党政督导队、还乡团有关事宜。秘书杨绍同留徐州管理上下往来行文及交涉诸事。杨、李二人先在徐州东大许家、八义集随军住两个月 ,后办公地点移至大湖徐州留守处,28师调往淮阴后,杨又去宿迁。
⑸开办区乡长讲习会。此会共召集区乡长35人左右,会址在大湖店上,时间两星期,主要由李寿百等人讲课,内容多为“党义”、“法令”及工作指标等,其主要目的是欲唤起国民党消沉的斗志。
此间,县党部本身演变,负责人无变化,助理干事调县政府工作,刘宏策代替其职,并增陈云飞为额外助理干事。登记逃亡在徐州等地党员43人,另发展新党员刘宝鼎、田庆霖等20余人,呈报后大部分被省驳回。
1947年春,国民党军占领郯城,县党部等流亡组织得以回郯。此间,书记长杨松峰兼县长,多在县府工作,党部多委托李寿百负责。组织干事黄雨亭兼社会科长,专办接收物资救灾等事项,宣传干事李寿百替黄办理党务工作。助理干事刘宏策、陈云飞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县府事务员谢德三被派在党支部录事。年中发展党员增加,先后呈报三批有百余人,因基层组织未建立,均由县党部直接办理发展手续,呈报省党部发给证明。新发展党员必须经杨松峰核准,但因他对申请人多不认识,又转李寿百审核,李亦认识不多,故多马虎审查呈报,经李审查呈报新党员有80余人。此外,还在县训所集体征收一批新党员,均系县党部随军入境时由乡直接委派的保长,由县训所教育长葛易门(兆甡)主持办理,李寿百为监视人。
国民党入境后,县党部的工作比前数年均多,主要是:赴各乡宣传鼓动;办理自首自新登记;替县长审讯处理共产党干部;协助青年工作队清乡户口、清丈地亩;组织各界团体及社会团体;协助成立感训队;配合视导团赴各乡区视察;此间,对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残酷镇压。
1947年8月,县党部由书记长制改为委员制。在省未发正式通知前,刘汝浩 即私人寄信杨松峰告知此事,刘说县长不能兼常务委员,并就县党部委员人选征求杨的意见,还请杨协助自己竞选“国大”代表。杨接信后令李寿百选杨松峰、赵秉初、黄雨亭、葛兆甡、李寿百、孙芝茂、朱子燕7人的简历寄去,省即来令委赵为常务委员,除孙外其余均为委员。之后,赵并未任职,党部迫停数月。省又委王月阶、谢成春为委员,葛兆甡兼秘书,黄雨亭兼组织干事,李鼎钧兼宣传干事,刘宏策为总务干事,陈云飞、谢德三为助理干事。
此间,党员分布及基层组织未有变化,因将进行党团合并,停收党员,主要工作有:填写党团合并之党员登记表;协助并推选“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工作;配合推行兵役并慰军等;协县筹备成立县立简易师范并考试、授课等;参加县府、参议会等有关会议。
党团合并问题,省已来令多时,仍未进行。直至1948年1月,省委员李汉明、龚书记来县视察,重点问及此事,李寿百、黄雨亭说出赵秉初不履行其职的因由,在李、龚督办下,才进行合并工作。1月下旬,两处职员、案卷等皆并一处,负责人为:书记长赵秉初(长期不到任),副书记长滕敬敷(后代理书记长),秘书葛兆生生 (因兼县简师校长,未到职),副秘书岳明新,组织干事徐祗津,宣传干事李鼎钧,总务干事刘宏策,助理干事陈云飞,录事谢德三。党团合并后,人员总数约450人,其中党员240人,团员210人左右。因等候改选,县党团虽合并,但貌合神离,此间未发展新党员,仅办理合并登记和发证工作,1948年11月,郯城解放,发证未进行完毕,国民党组织及其附属机构均告消亡。
附:国民党特务组织
1947年(民国36年)国民党军队占领郯城后,一方面与恶霸地主、还乡团一起对解放区的干部群众进行疯狂报复,另一方面秘密发展特务组织,大量搜集共产党的军统情报,进行策反,组织反动武装,先后建立了“中央调查统计局郯城县室”、“国防部保密局徐州站郯马组”。
中央调查统计局郯城县室 1947年(民国36年)5月,中央调查统计局入鲁第一工作团团长王仲常在临沂介绍滕次中加入中统,并委任滕次中为中统郯城县室主任,部署其回郯城筹建县室,随即发给特务登记表1部,木刻县室印章1枚。次日,滕次中入郯,与国民党郯城县长杨松峰密谈,取得了杨松峰的支持。接着,滕次中在县府、警察局、党团组织内物色人选,发展特工。
1947年(民国36年)6月,中统郯城县室正式成立,代号“程炎”,地址在九弯巷颜士相宅内,属第一工作团领导。滕次中任主任,杨松峰被聘为督导员,有书记、组训、总务、奖惩、调查、行动、通讯、外勤、勤务等各1人。下设两个中队,郯城中队长王下端,马头中队长岳明新。除上述组织外,还设有杨集、马头、城关、杨楼4个组,每组有组长1名,特工若干。
中统郯城县室由于聘国民党县长杨松峰为督导员,故活动比较猖狂。县室从1947年(民国36年)6月至1948年(民国37年)8月先后在杨集、城关、马头、杨楼等地国民党三青团和乡保组织内发展特工84名。
县室成立后即采取种种手段搜集情报。县室具体分工由高维方负责在县府搜集各乡上报的情报,杜仙洲负责参与审讯被捕的共产党员、村干部或家属等,滕次中直接参加特殊案件的审讯,张燕农除负责各组情报,还经常去县政工队、县训所等组织内索取情报。活动最为猖狂的马头组,经常派特工化装进入解放区搜集情报。1948年(民国37年)秋,特工沈庆芝化装进入解放区刺探八路军特务连的住址、领导人姓名后,立即带领国民党3个自卫大队的兵力进行偷袭。特工金庆同用3枚银元收买陆玉林之妻赴层山刺探八路军人数、服装、武器装备等情报。所获情报均由张燕农汇总整理成书面材料,每5至7天,由李树仁或文化服务社送达临沂工作团。
县室特务策领协助自卫队夜间到共产党撤出干部家中查户口,监视家属动向。平时则注意查捕本村或行途中“行迹可疑”的人。杨集组得悉共产党地下人员侯大峰派人前往沭河东解放区送信,即将侯大峰逮捕严刑拷打后,将其与军属顾景奎等7人一起杀害。滕次中与黄雨亭曾多次密谋杀害共产党郯城县长傅伯达。县室还协助县政府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内部的“嫌疑分子”进行清洗。中统特务金庆同1947年(民国36年)5月任国民党马头镇 长后积极进行特务活动,抓捕共产党员,先后杀害了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吴兴胜等5人。
1947年(民国36年)秋,县室得用社会关系采取自新登记的手段进行策反活动,重点是游击区。1948年(民国37年)春季,滕次中指示马头组徐伯乔、王玉彬多次去马港口、刘港口,利用流氓吴凤田策反正在沂河西打游击的外撤村干部张汉章,未遂。
1948年(民国37年)3月,滕次中计划组织200人的反动武装,编成独立营,保卫县室。滕次中派特务许佃林到马头与特务杨志勋等利用社会关系,笼络人员、准务枪支,组织武装。发展到20余支枪时,许佃林被国民党县大队长马士忠逮捕,后被滕次中保出,但该计划因此面破产。
1948年(民国37年)初,滕次中、张燕农到临沂参加省室特务郑培琦召开的部署潜伏会议。根据“把电台设法隐蔽,人员化整为零,选择对象在3个月内将潜工搞好……”的指示,滕次中、张燕农回郯城后即作了部署。1948年(民国37年)春,县室改为县站,属中统鲁东南临沂分区室领导。1948年(民国37年)夏,县室在马头、杨集分别发展了一批特工,在杨集又成立了一个组。县室指示任兆瑞在警察局发展了马秀峰、徐廷茂、刘慰祥等4名特工。7月,区室主任于景西到郯城县室检查潜伏工作,滕次中在城关镇发展了3名商人,由于景西当面布置潜伏任务。于景西要求他们搜集情报,破坏造谣,打入内部,长期隐蔽,待机面动,并根据各自的情况逐个进行了具体布置。
1948年(民国37年)9月,郯城即将解放,滕次中在县站如召集张燕农、任兆瑞等召开紧急会议,“迅速进行人选,搞好潜伏工作。”会后,根据情况分头组织,并根据每个特工的具体情况布置详细任务。紧接着于景西在徐州开完会后来郯,检查布置情况,并与滕次中等一同来到马头镇召开特工骨干会议,具体布置潜伏任务。马头组特务迅速对末暴露并有职业掩护合潜伏的人员进行了分析研究,部署潜特36名。书记张燕农到杨集组作了部署,该组先后布置18名潜特。在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攻势下,杨松峰、高维方、王正端等先后南逃,其余人员均在郯城解放前逃散。
国防部保密局徐州站郯马组 1947年(民国36年)10月初,新化书店职员李克贤由泰安返回郯城途中叛变投敌。经军统特务李尧垣、军统薛城组长董恩宏介绍参加国防部保密局徐州站,任义务通讯员。受站长王祥之命领取国民党徐州陆军“差假证”回郯城进行特务活动。
李克贤路经台儿庄,又勾联特务高云飞、吕兴运来到马头镇 林子村刘祖舜家,密谋策划,发展组织。他们首先仿制了临时“差假证”,发展了刘祖舜、刘宗立、李克俭3人为情报员,正式组成国防部保密局徐州站郯马组。组长李克贤,副组长高云飞,直属徐州站领导。3天后,除将刘祖舜、刘宗立、李克俭留在林子村活动外,余者迁居马港口马树权家,又发展了柏永强、赵廷钧、杨秀真、王春启4人为情报员,进行特务活动。后,郯马组因与刘港口乡公所殴斗被逮捕押送郯城转新安镇,唯吕兴运漏网,转报徐州让,徐州让经与新安镇联系,将郯马组成员全部放回。
1947年(民国36年)10月,郯马组转移郯北大甸村赵廷钧家进行特务活动。军统郯马组曾利用杨秀真策反郯城县王部杨XX未逞。特务柏永强等捏造“给八路军买东西”的罪名,在马港口故意吊打商人赵善全等人后,诈取自行车1辆、银元20余枚。1947年(民国36年)11月,李克贤亲自派柏永强、吕兴运潜入郯城沂河西解放区刺探情报。同时利用李克贤之妹寻机窃取共产党的机密文件。同年11月下旬,县长傅伯达率武工队将李克贤、柏永强等逮捕,高云飞因去临沂进行特务活动面漏网。高闻后,急报徐州站。徐州站派直属组长董恩宏至郯探听李、柏后,同回徐州。高云飞探知李克贤等关押在郯城县公安局,因防护严密,无计可施,便逃回徐州。12日,李克贤、柏永强被公安局枪决,赵廷钧死掉。至此,保密局徐州站郯马组仅活动了4个月即溃散。
第三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联合团体
1939年11月即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刚刚解放马头之时,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又称各界动员委员会(简称各救会),即在该镇宣告成立。高赞非任主任委员;组织部长段林,宣传部长张云飞、副部长庄梦生。还自办《动员报》,庄梦生兼任社长,曹西飞任主编。为抗击日军侵略和建立民主政权立下不朽功勋。1942年2月,因日军侵占郯城而被迫离散。
1943年4月,县境形势好转后县各救会再告成立。张鉴清任会长。直至抗战胜利,县各救会始终存在并积极展开工作。
抗战胜利后,李振洲、刘光耀(女)相继任会长。1947年春,国民党七十四师占领县境,勾结地主、还乡团等对解放区实施疯狂报复,县各救会北撤坚持斗争,直至县境解放后的1949年2月,在胜利完成其历史使命后方始撤销。
第二节 职工团体
机构沿革 1929年春,在马头成立了“小学教员联合会”;1932年春,涝沟区委临时“短工会”及高峰头“短工会”相继成立(这些均是郯城工会组织前身)。1939年,临郯鞋业工人救国会成立。随后,在郯城各区铁业工会、木业工会、建筑工会、搬运工会、雇工工会、店员工会等行业工会也相继成立。1940年1月,中共郯马工委成立并组建职工会,孙刚任会长。1940年4月5日,鲁东南四县(临、郯、费、峄)成立边区总工会。1941年郯马工委改称临邳工委。1943年临邳工委改称马陵工委,并设立各救会组织,下辖职工会。1948年,职工联合会进入城镇。
一九四九年后,各行业工会纳入各系统工会的基层工会。1951年1月29日,郯城县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陈子明任主任。1952年5月,郯城县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宋怀昌为工会主席。1965年到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工作停顿。(1966年9月,工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1967年1月工人造反组织成立“工人造反司令部”接替县总工会的工作。)1973年5月,第五次工代会召开,工会工作逐步恢复,直至1979年5月,第六次工代会召开后,工会工作始再入正轨。截止到1999年12月,县总工会机关设三部一室(财务部、组织部、生产生活部、办公室),下辖工人文化宫、职工技术协作办公室两个事业单位,有干部职工25人。全县共有37个工会工作委员会,214个基层工会,会员1万8千多人。
历届工会代表大会 1952—1999年,郯城县工会召开8次代表大会。
第一届:1952年5月在马头召开。到会代表32人,列席代表5人。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1人。
第二届:1957年2月16日至20日在郯城召开。到会代表63人,列席代表2人。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1人。
第三届:1962年10月5日至10日在郯城召开。到会代表113人,列席代表5人,家属代表2人。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1人。
第四届:1964年5月27日至30日在郯城召开。到会代表130人,列席代表7人。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
第五届:1973年5月31日至6月4日在郯城召开。到会代表538人,列席代表7人。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1人。
第六届:1979年5月1日至3日在郯城召开。到会代表622人,特邀代表8人。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1人。
第七届:1983年6月2日至3日在郯城召开。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1人。
第八届:1986年8月29日至30日在郯城召开。到会代表250人,特邀代表17人。大会选举工会主席1人,副主席2人。
主要活动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刘之言为首的“小学教员联合会”发动的罢课运动及“短工会”的各种活动拉开了郯城工人运动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以对职工进行抗战教育,组织建立职工抗日武装部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主。同时开展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工资,改善职工生活等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进行生产自救,支援前线等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各时期党的中心工作,以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为主,在提高职工素质、开展劳动竞赛、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加强组织建设。根据中央及省、地指示精神,1989年县总工会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制定意见,建立健全了13个系统、174个基层工会的领导班子,97%以上的工会主席达到同级党政副职待遇。1999年县工会配备了一名专职女工主任,建立健全了全县女职工委员会。到1999年,全县共建成合格“职工之家”131个,并评出县级“先进职工之家”41个,地级“先进职工之家”7个,“模范职工之家”4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3个,“全国模范职工之家”1个,全总命名的“工会积极分子”1人,省总命名的“工会积极分子”1人。县总工会自1986年起连续三年被地区工会评为“建设职工之家工作先进单位”。
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完善职代会制度。按照中共中央[1981]24号文件和县委指示,县总工会自1981年起在各基层工会狠抓了职代会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到1992年,全县98%的单位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实行了三级或两级民主管理。1996年按照《劳动法》规定,在企业中开展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工作,至1999年底,全县建立集体合同的企业有66家,其中合资企业9家,乡镇企业3家。同时在县属改制企业中,全部落实了职工董事、监事制度。
群众生产与劳动竞赛。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与配合下,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至1999年底,全县企事业单位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无价的精神财富。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省部级劳动模范17人,“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8人,地级劳动模范22人,“振兴沂蒙”劳动奖章获得者42人,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的集体3个,地级模范集体2个,获得“振兴沂蒙”劳动奖状的集体12个,县级劳动模范150人。1989年至1999年,在全县范围内又相继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练兵和比武活动,共提合理化建议25914件,被采纳实施7855件,创经济价值2161万元。活动期间,8名同志分别被地区工会授予“优秀技术革新能手”、“优秀岗位明星”等荣誉称号,2名同志荣获“山东省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1992年县工会被评为全区劳动竞赛先进单位。
加强社会福利与保障工作,切实实施送温暖工程。各级工会把职工生活、后勤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发动各厂矿建设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广泛开展职工互助互济活动。1994年配合党委、政府全面实施送温暖工程,并于1996年成立了“郯城县职工互救会”,发动职工8700多人参加,筹集互救资金87万元。随着下岗职工的出现,县工会发动各基层工会举办多期下岗职工培训班,协同企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建立再就业协调机构和再就业服务中心,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和政府对特困职工、下岗职工的各项优惠政策,配合党政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1996年县工会被省总评为“全省实施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
职工业余教育。县总工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都把职工教育列为重要项目。到1959年全县共有职工业余学校60个,入学职工4857人,1963年,县工会建立了职工业余文化学习联校。1976年后,县直各厂办“七·二一”工人大学21处,毕业学员472个。1979年后,以普及初中文化教育和青年工人普及初级技术教育为主,同时还开展职工自学成才活动,推动了全县职工教育的发展。
职工文体活动。职工文体活动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群众,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的方针。县总工会每逢重要节日,经常与体委及有关部门一起举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平时也经常结合实际形式及工作需要开展一些主题活动。1985年,县工会投资45万元兴建2100平方米的工人文化宫和1666平方米的旱冰场。各基层工会也普遍建立了一部(俱乐部)、四室(图书室、阅览室、游艺室、电视室)、三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为活跃职工文体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1994年至1999年,又先后组织举行了四届“电业杯”全县职工篮球赛、“大龙杯”、“源深杯”全县职工歌手比赛,“工商杯”知识竞赛等大型的职工文体活动。除此之外,各系统、基层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文体活动也十分广泛活跃。同时,县工会积极组织参加市(地)以上演出比赛活动,并取得很好成绩。1988年获全区职工歌手电视大奖赛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集体获“伯乐奖”;1993年在全区“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拜金主义”主题演讲比赛中获特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县工会获“优秀组织奖”;1994年地区组织的职工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县工会获“优秀组织奖”;1998年在市组织的“两法”(《工会法》、《劳动法》)知识竞赛中获集体二等奖;1999年在市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县工会获“优秀组织奖”。1998年,县工会被省总评为“全省宣教工作先进单位”。
第三节 青年团体
机构沿革 1938年2月,成立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会。1939年2月,临郯青年救国团郯城分团改为郯城县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1948年11月,郯城解放后,青救会改称青年部。
1950年4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地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县工委)。1951年10月21日至24日,团县工委召开首届团代会,正式选举团县工委领导机构。1952年1月8日,更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委员会”。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其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委员会”亦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郯城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县各基层团的组织名称亦相应作了更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县委遭到冲击,停止了工作。1973年2月28日,召开了第九次团代会,工作得以正常。
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底,“批林批孔”开始,团县委工作再度停顿。1975年“批林批孔”运动结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郯城县委员会工作得以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青年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因县境交通便利,加之在北京大学及其它高校读书的学生与家乡频繁联系,故受其影响很大。首先在马头镇,继而在县城等地,掀起以爱国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学生爱国运动。他们组织宣传队上街宣传。抗议“巴黎和会”,要求收回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和其它不平等条约;要求惩办卖国贼,释放被捕学生等。他们还结队到商店查封日货,大张旗鼓宣传民主与科学。获得不少上层爱国人士和爱国商人支持。很快,从城镇至乡村许多爱国青年学生群起响应。
1923年,直奉军阀混战。青年学生思想动荡,对中国前途深为忧虑不安。在此形势下,马头镇青年刘之言在该镇开明士绅于霭辰资助下,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于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刘之言中断学业,回家乡秘密从事革命。次年3月,受于霭辰聘任到私立求是小学任教。此后,他注意发展青年学生入党并重点从事青年运动。至1929年冬,以青年为主体的中共鲁南第一支部即告成立。
党组织建立后,本县青年运动更趋活跃。1933年的“苍山暴动”失败后,境内革命进步力量遭重大损失,青年运动遂入低潮。
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团”成立后,县内青年运动进入空前规模。
临郯青年救国团下设40余分团,县境为其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时中共临郯县委下设青年部,青救团主要创建人丁梦孙即任青年部长。此间,临郯县委、临郯中心县委或再后的郯城县委,均设青年部,分工一县委委员抓此工作。
1938年春至1941年秋,特别是1939年冬郯马地区解放后,本县青年运动进入发展兴盛时期。
1941年10月10日,日军发动残酷的“双十大批荡”后,县境尸横遍野,平原地区已大部伪化,青年运动又入低潮。直至1943年春著名的“郯城大捷”,八路军一一五师攻克郯城后,形势方告好转。青年组织再度发展,青年运动重新高涨。
解放战争中,本县青年参军参战,奋勇支前,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3年之中,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者即有万人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青年工作 1949年4月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地方工作委员会,带领全县青年积极投入“反倒算”、“处理地权”和“生产救灾”等党的中心工作。1950年,团县工委更名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委员会”,在上级统一部署下,开展保卫和平签名活动,参加土地改革;1951年响应抗美援朝号召,动员青年参军。利用农闲开展扫盲运动,仅1954至1955年春,全县扫除文盲3500人。1957年3月,制订《意见》发动全县团员积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区为单位召开青年积极分子誓师大会,表彰在工农业生产中模范青年的事迹,积极协助党委掀起冬季生产的高潮。1959年5月9日,开展“红旗青年”和“六好团支部”活动,以公社为单位进行“六好”团支部的评比。1963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
1966年3月19日,中共临沂地委郯城县四清工作团批转团县委《上半年团的工作意见》,发到各工作大队、分队。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摆在全团首位,学习焦裕禄、王杰、雷锋等英雄人物;7月,团县委召开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后组成由先进青年和先进团支部书记参加的10人报告团,深入县内公社巡回报告。1973年3月5日至9日,召开学雷锋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800多人,会上表彰先进集体20多个,先进个人40多名。
1975年3月6日,各级团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十边种植活动;7月,召开全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表彰72个先进集体和57名先进个人,并由3个先进集体和4个先进个人组成巡回报告团,赴县内各公社演讲。
1978年4月,发出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培养广大青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优良风尚。
1979年4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并把学雷锋活动同向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学习活动开展评先树优活动相结合,全县建立学雷锋小组1281个。1982年3 月9日,驻城400名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组成12个青年服务队、50个学雷锋小组,走上街头开展做好事、送温暖、为您服务活动。4月7日,县委转发团县委《关于深入开展向张海迪等先进人物学习的通知》,全县各级团组织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向张海迪学习活动。
1984年5月14日,召开“农村青年专业户座谈会”,会后择优选 出三名青年专业户,组成“科学致富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报告。1985年12月,贯彻上级团组织关于“采种支甘 ”活动精神,全县广大青少年积极完成采种任务。1986年7月,县委组织部转发团县委《关于加强乡镇企业团组织建设意见》的通知,团县委深入农村检查、指导团建工作,10月全县农村整党团建工作全面展开,对全县859个村级团支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行整顿,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在团建中围绕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技术致富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1988年2月,在全县广大青年中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全县7万多名青年参加“莫把自己当商品”大讨论,8万多名青年在“移风易俗意向书”上签名;3400名订婚青年制订“建家致富规划”,1300名女青年向婆家退回彩礼。团县委出席了全省移风易俗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1989年5月,举办了《发扬“五·四”传统,争做文明青年》图片展览。1989年,北京发生动乱后,全县各级团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12月,会同县委宣传部举办了驻城团员青年关于“实惠观念”是非问题的讨论,树立评判是非的正确标准。1991年,县政府转发团县委《关于印发1991年全县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工程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至年底,全县涌现出致富能手3万名,成立科技协会350个,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6742期,培训青年20万人,建立起技术培训基地147个。1992年,对农村团支部进行普遍整顿,抓好团支部的升级和转化工作,加强基层团委班子建设,搞好中学团委的换届工作,中学共青团工作以中学团校为总抓手,把中学团的工作溶入其中,31处中学全部建起中学生团校,全县中学生团校工作在5月份受到团省委、省教委的表彰。1993年,团县委根据团省委关于在全省团员青年中开展“青春立功”活动的要求,把在农村团组织中开展培养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活动,企业团组织开展青工技术比武争做最佳青工活动,作为“青春立功”活动的依托和抓手,4月份举办全县农村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培训班,100名青年星火带头人受到系统的实用技术培训。1994年初举办现代企业制度讲座,培训1000余名团员青年,各企业团组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转换机制,开展青年全优岗活动,评选文明班组和最佳青年,进行表彰奖励。加强团干部的思想教育,于1993年10月举办基层团干部培训班,1993年“五·四”期间,举办“青春风彩”交谊舞表演赛、“银杏杯”青年歌手大奖赛、青年普通话大奖赛和“古郯”礼仪小姐大奖赛。1994年,成立郯城县希望工程办公室,抓好希望工程的启动工作,举行兰陵饮品义卖、开展“党团支部献爱心,失学孩子返校园”活动,筹集“希望工程”救助金,团省委和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拨救助款1.5万元,救助50名失学少年,在胜利采油厂的资助下,归义乡建立“圣坛希望小学”。1995年在全县学校团队组织中开展以“知我郯城,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热爱家乡教育活动。1996年4月在县烈士陵园举行全县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有3000多名十八岁青年团员参加了这项活动。成立“青年文明号”活动领导协调小组,在全县所有“窗口”行业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1995年于五四期间评选表彰首届郯城十大杰出青年,1996年全县共有100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2000余人,1997年县委办公室以郯办发[1997]15号转发了《共青团郯城县委关于在农村团组织中建立“青年科技示范园”的意见》,1998年8月团县委与县委宣传部、县计生委联合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知识活动,发放学习材料10000余份,全县有3000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学习,并积极参加计划生育知识竞赛,团县委向全县团员青年转发了致全县团员青年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一封公开信。1999年全县各级团组织以“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建国五十周年、澳门回归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庆祝纪念活动,隆重召开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会,举办“走进新时代”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文艺晚会,开展“光辉五十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县856名读者参加了读书征文比赛,在五四期间命名表彰了第二届郯城“十大杰出青年”。7月,郯城县作为全省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18个试点县之一,全县3000余名年轻乡村基层干部和后备干部参加培训,并选派9名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全省跨世纪青年科技培训班。自开展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全县各级团组织每年都在3月5日集中开展学雷锋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历次团代会 1951—1999年,郯城县共召开了十六次团员代表大会。历次大会简况如下:
第一次团代会:1951年10月21日至24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与会代表100人,会议总结了全县共青团筹建以来的工作情况,安排了今后团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第一届委员会。
第二次团代会:1952年11月29日至31日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22人,列席代表8人。会议总结了一次团代会以来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7名。
第三次团代会:1954年8月4日至8日召开。与会代表241人。会议总结了自“贯彻总路线”以来的全县团的工作;确定了今后的团的工作任务;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1人。
第四次团代会:1956年9月5日至10日召开,出席代表351人,列席代表15人。会议审查通过了第三届团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8人;选举出席省团代会代表6人;表彰奖励了一批优秀团员和先进单位。
第五次团代会:1958年3月12日至16日召开,出席代表473人,列席代表45名。会议审查了《迈开脚步,振作精神,打除暮气,促进生产大跃进》的工作报告;通过了《1958年团的规划(草案)》;表彰奖励了一批优秀团员和先进基层团组织,民主选举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郯城县第五届委员会。
第六次团代会:1959年7月24日至28日召开,出席代表349人,列席代表55人。会议听取了《目前形势和任务》、《刘合全同志事迹》和《动员起来,为协助党超额完成五九年计划而奋斗》的工作报告;表彰了一批优秀基层单位和先进个人,民主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团县委。
第七次团代会:1962年召开。会议听取了团的工作报告;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团县委,委员5人。
第八次团代会:1965年7月8日召开。会议听取了团的工作报告;民主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共青团郯城县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6人。
第九次团代会:1973年2月28日召开。出席代表1150人。会议通过了《开展团的工会决议》;民主选举产生第九届共青团郯城县委员会;委员29人。
第十次团代会:1979年3月2日至4日召开,出席代表952人。会议听取和审查了《全县青年团结起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郯城县第十届委员会;表彰奖励了一批先进团支部和优秀团员;新一届委员35人。
第十一次团代会:1982年4月13日至15日召开,出席代表310人。会议听取了《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共青团郯城县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26人。
第十二次代表大会:1984年12月29日至31日召开,历时3天。出席代表360人。会议听取了《带领青年投身改革,进一步开创我县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郯城县第十二届委员会;选出委员25人,候补委员5人。
第十三次团代会:1987年12月1日至2日召开,出席代表352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团结全县青年,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民主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郯城县第十三届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29人。
第十四次团代会:1991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出席代表350人。会议听取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带领全县青年为振兴郯城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民主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郯城县第十四届委员会;会议选出委员29人;候补委员5人。
第十五次团代会:1994年5月9日至10日召开,历时2天,出席代表350人,听取和审议了《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全县团员青年为振兴郯城青春立功》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郯城县第十五届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委员29人,候补委员5人。
第十六次团代会:1998年12月18日至19日召开,历时2天,出席代表350人,听取和审议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县团员青年为振兴郯城建功立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共青团郯城县第十六届委员会,选举产生委员29人,候补委员5人。
希望工程 1994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成立了郯城县“希望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县委。希望工程在郯城县实施以来,截止到1999年底,已经救助和正在救助即将失学儿童312名,其中,由省基金会结对救助了90名,由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结对救助了208名,由县希望工程办公室结对救助了14名,已有52名希望工程救助生升入初中,累计发放各类救助款89613元。1994年由胜利油田采油厂全体干部职工捐款20万元在郯城县归义乡援建“郯城县圣坛希望小学”一所。1996年分别在归义乡中心小学、清泉乡中心小学、归昌乡前学小学及归义乡圣坛希望小学筹建希望书库4处。1994年7月,根据上级要求,由县委组织部、县委机关党委、团县委联合开展了“党团支部献爱心,失学儿童返校园”宣传教育活动;10月,在全县各级党团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了“缴纳特别党费、团费、建立希望工程助学金”活动。
1935年5月间,三民主义青年团在郯城即有初期组织。当时国民党政府县长阎丽天找到马头镇杜孜园,让杜着手成立三青团,一切经费由县补贴,具体事宜由杜办理。杜找到本地人朱筱山、朱祥庭兄弟二人商定,地址设在马头镇南大街旧商会,名称定为“三民主义青年团郯城分团筹备处”。6月,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郯城分团正式成立,朱筱山任书记。下设总务、组训、宣传等股。杜孜园任组训股长兼巡回工作队长,萧有昌任组训股长。杜宝数任宣传股长。骨干成员有骆子章、孙玉全、罗守宗、王荣华等。分团的主要任务是以抗日名义发动青年入团。年底,因阎坚持反共和八路军冲突,被人民武力逐出县境,三青团工作人员流散各地。
1944年春,梁仲亭由诸城回郯南建立反共根据地,三青团再度泛起。郯四区西哨村人朱枫得到杨松峰和临沂县长朱少白支持,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临郯分团部,驻杨集镇进行活动。不久,三青团临郯分团筹备处主任滕敬敷至郯,便委朱枫为临郯分团郯城办事处主任。朱枫在重坊西经人介绍结识惯匪田六,田允其住东尤湖村,并拨给养,朱就此开始活动,发展袁东祥、姜元昌等人入团。秋,国民党县长潘西池又调朱枫至县府驻地老沟南冯庄,朱便带组训干事王善成、宣传干事张孝义和朱超、袁东祥、周作训、姜元昌和岳明新等数人前往 ,办事处随迁至冯庄。之后,潘欲将其改编为政工队,由张希农任队长,朱枫任副队长。朱枫认为三清团是独立组织,不受政府管辖。因此,朱又通过杨松峰介绍给梁仲亭,由梁拨10人给养给朱,但不受梁领导,独驻周楼村。此时,已与滕敬敷失去联系,朱枫单独活动,仅在杨集发展于见达、于志甲、问学五等几名团员。1945年夏,梁仲亭被歼,朱枫先后逃到马头、徐州,11月间又回新安镇活动。更名“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郯城分团筹备处”,自封主任,王善成为组训干事,岳明新负责武装,金庆同为宣传干事,于俊三负责总务,地点在新安镇新北门里。此间,又发展孙二妮、孙更生、许佃林、陈洪烈、王玉彬等10余人。朱枫计划乘抗战胜利之机,把汉奸、土匪等可利用力量组织起来成立武装,等待机会反攻报仇。当时“三十八支队司令”刘成启与朱枫过密,朱靠其力量展开活动。此间,该组织行动犹如土匪,其活动多是逮几个人罚钱了事,不过月余,与惯匪张思俭冲突,被张缴械,朱潜往海州,其他人溃散他乡。不久,朱枫又去青岛、海州,再奔上海到徐州,当时杨松峰、岳明新均在徐,滕敬敷因朱少白任临沂分团主任而与其不合,便与朱枫一伙联名控告朱少白,未成。年底,省支团部指示在徐三青团要随军东进,并委岳明新负责县内团务。入境后,杨松峰定名“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临沂分团郯城区队”,指令岳明新任区队长,徐祗津办理文书,办事员有田忠甫、岳耀先、袁东祥、王开渠等人。此时,区队人员很少,无大的发展。县内原有三青团多系朱枫发展,朱不准入区队,更不服岳领导。至1947年9月省支团下文,决定成立郯城分团,并公布滕敬敷为主任,岳明新为书记,后才发展部分团员,滕、岳串通后,将朱枫的人员多数拉到自己一边,瓦解了朱的队伍,朱恼恨成疾,不久病亡。
分团成立后,除设主任、书记外,另设一股由徐祗津任股长,陈子平任帮办,骆子章、陈云飞等为干事。分团下设区队,区队下设分队。另有直属分团的干事会,滕敬敷兼主任。因将进行党团合并,滕与岳计议,欲发展一批团员,主要先发展郯马的学生,然后再向农村扩展。计划在马头、城关、港口、杨集、大院子、红花埠几处设区队,由骆子章、王开渠等为负责人。计议妥后,通知上述负责人到县分团开会,会上,滕提出发展思路,并讲明入团要填表、领团证、宣誓、交团费等。会后即造册发展。马头、城关各发展团员20余人,其余地方发展10—20不等。党团合并前夕,又重整编,然后合并,之后未再发展。其间,忙于发展整顿组织,基本未开展别的活动,更因党团矛盾,工作无法进行。
第四节 儿童团体
儿童团 1938年5月,广大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每到一村便组织起儿童团,教唱革命歌曲,开展宣传活动,全县抗战进入高潮。1945年7月20日,郯城县全境解放后,全县青少年工作进入“黄金时代”,儿童团组织更是活跃,每村建立了儿童团,成立了童子军。
少年先锋队 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2年10月1日至3日我县召开首次辅导员会议。1953年2月8日至10日,团县委召开第三次辅导员会议。1956年3月5日,团县委少儿部发出《关于制订“小五年计划”的意见》,向全县各小学推广红花区徐庄初级小学的《小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全县共有少年儿童20953人,其中少先队员为18820人,全县建队309个,总辅导员34人。
1978年5月,团县委与县革委教育局联合发出《关于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通知》指出,全县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学风。同年6月13日,团县委、教育局联合作出《决定》,指出: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活动。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走雷锋成长的道路,做“身体 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
1979年5月,团县委等七家联合发出《关于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和儿童工作者要把这次庆祝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并制订出《关于对少先队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中小学加强对《队章》的学习,重新明确少先队的性质、任务、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1985年4月20日,团县委、教育局为响应邓颖超同志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的“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三点希望和要求。组织开展了“创造杯”活动。到1986年2月,团县委荣获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辅导员杂志社》联合颁发的国家级创造杯奖。12月25日,团省委、省教育厅联合表彰我县港上中心校大队辅导员孙加州同志为“四有小金星”活动最佳指导者。表彰我县“四有小金星”活动红旗单位5个;最佳指导者8名:金星队员70名。1989年9月,我县第一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在农广校举办。
1990年,泉源乡中心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刘敬娥同志受山东省人民政府表彰,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同年11月12日,由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中国初中生报》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中国好少年”、“中国好儿童”评选活动中我县有10名少先队员获得国家级“好少年”称号,5名少先队员获得“好儿童”称号。1992年,少先队工作继续深化学赖宁“争戴少先队劳动奖章”活动,活动中8个单位的少先队活动受到团省委表彰。
1992年,根据省、地少工委的工作要点,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开展了“两史一情”知识教育、“少先队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举办了“两史一情”知识竞赛。
1994年,以少先队员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在全县少先队员中广泛开展了“面向新世纪,争做沂蒙好少年”、“五自”技能达标竞赛活动,培养孩子们“自理”、“自护”、“自学”、“自律”、“自强”的能力。同时,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团县委和县教委印发了《关于规范升降国旗制度的通知》,成立了“升旗仪仗队”、“红领巾国旗班”等,开展了“心中有国旗,我为国旗添光彩”、“尊师、守纪、爱校”及“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知识竞赛”等活动,全县有8万余名小学生普遍观看了10部以上爱国主义影片,全县22个乡镇中心小学和4所县直小学的2108名学生参加了知识竞赛。全县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基地挂牌仪式在新村乡举行。同年7月以“争戴少先队劳动奖章”活动为主旋律,围绕“劳动实践”这一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1995年9月,团县委、县教委、县少工委组织全县150余名受县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少先队员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举行“郯城县第五届优秀少先队员夏令营”,让队员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年,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在县内首次拉开帷幕,全县上下普通开展了“城乡小朋友手拉手互助互爱”活动。
1996年,在“面向新世纪,争做沂蒙好少年”技能达标竞赛活动中,积极推行了“雏鹰奖章争章卡”,首先在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实施,共下发争章卡12000册,占全县少先队员12%以上。同年,“手拉手”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了“手拉手,共建希望书屋”活动。4月20日,组织了县实验一小、县实验二小、郯城镇中心小学、港上镇中心小学及李庄镇中心小学分别在司家乡中心小学、大尚庄乡中心小学、归义乡中心小学、县聋哑学校和司家乡后城小学建立了5处希望书屋,并分别签订了“长期共建手拉手希望书屋联谊协议书”。5月25日,临沂市第三实验小学与新村乡中心小学开展了“手拉手、共建希望书屋”联谊活动,市实验三小为新村乡中心小学送来了68套、12000余册的高档图书和2个书橱,总价值近7000元,并与新村乡中心小学签订了“长期共建手拉手希望书屋”联谊协议书。
6月1日,团县委、县教委、县少工委举办了全县第二届少先队鼓号操大赛,有13支代表队参赛,总投入资金25.3万元,是郯城少先队史上空前的。10月13日建队节,组织全县近200名优秀少先队员到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郯城县第六届优秀少先队员夏令营”活动。
1997年,全县的少先队工作以达标争章为主线,深入开展了“手拉手”活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下发了《雏鹰奖章争章卡》6万册,《雏鹰奖章争章卡辅导手册》1120册,达标奖章6万套,大力加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全县少先队队室建设。1997年度,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委、山东省少工委评为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
1998年,少先队“手拉手”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化,全县少先队员结对人数达3万对,占全县少先队员总数的53%,县直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均有“手拉手”联谊学校,50%的学区小学有“手拉手”联谊学校,县直各小学大队辅导员和乡镇总辅导员结对率达100%。1998年6月1日,团县委、县教委、县少工委举办了全县第三届少先队鼓号操大赛。
1999年,全县少先队工作以“深化雏鹰行动、推进素质教育”为总抓手,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雏鹰争章卡”活动中,有46人获省级雏鹰奖章,70人获市级雏鹰奖章。郯城县自建立少年儿童组织以来,各校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都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第五节 妇女团体
机构沿革 1932年,县妇女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由郯城县第一批共产党员组成。同年6月,党组织遭破坏,县妇女协会机构瘫痪。1938年5月,临郯县委成立妇委,同时委任妇委书记。1939年1月,临郯县委妇女救国会正式成立,全县各区、乡、村妇救会相继成立。1943年2月改称郯城县委妇救会。1949年3月又改称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村妇救会改称妇代会。1957年9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县妇女联合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各级妇女组织瘫痪。1971年11月恢复建立郯城县妇女联合会,全县基层妇代会先后成立。至1999年,全县共设有22个乡(镇)妇女联合会,全县行政村建立867个妇代会,县直机关23个妇委会,5个妇代会。
历届妇代会 1940—1999年,郯城县共召开九届妇女代表大会。历届大会简况如下:
第一届妇代会。1940年6月在马头清真寺召开,参加会议代表400人。王冰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她分析了郯城的地理环境和形势,动员妇女送子送夫当兵抗日,为前方将士募捐,做鞋袜。组织区妇救会及各种抗日团体结成统一战线,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会议选举产生了县妇女救国会主任王冰、组织部长白敏、宣传部长沈慧、秘书李桂芬、马凤英任委员。
第二届妇代会。1946年4月在县城红学学校召开,出席代表500余人,大会总结检查前届妇救会工作,讨论决定今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郯城县第二届民主妇女联合会,委员16人。
第三届妇代会。1954年7月召开,到会代表137人。会议主要总结和检查以前的工作,讨论和制定今后的工作方针和任务,选举产生了郯城县第三届民主妇女联合会,委员9人。
第四届妇代会。1957年9月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282名,其中列席代表39名。县妇联作了工作总结和今后意见(草案)的报告。
第五届妇代会。1963年3月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409名,列席代表76名。会议采取了讲、忆、看、变、学等群众路线的方法,做到了大小会议结合、讲和忆结合、正面教育和辅导教育结合、破和立结合等方法。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了郯城县第五届妇女联合会,委员15名。
第六届妇代会。1971年11月在县委礼堂召开,出席代表937名,组成16个代表团。这次会议肯定了成绩,明确了任务,并选举产生了郯城县第六届妇女联合会,委员26名。
第七届妇代会。1979年3月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905名,组成19个代表团。会议听取了《全县妇女团结起来,在新长征中发挥半边天作用》的工作报告。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了郯城县第七届妇女联合会,委员31名。
第八届妇代会。1985年3月在县委礼堂召开,出席代表350名。代表们听取了《全县妇女锐意改革,开拓前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再立新功》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郯城县第八届妇女联合会,委员31名。
第九届妇代会。1990年5月在县委礼堂召开,出席代表350人,组成23个代表团。大会号召,全县各级妇女组织和广大妇女,要团结一致,树立“四自”精神,积极投身改革,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为建设郯城、振兴郯城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九届妇女联合会,委员31人。
主要活动 1929年春,马头镇开明绅士于霭辰之女于琤文出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此可视为县内妇女运动兴起之标志。同年冬,又有张慧一、柏敬贞、刘念喜等一批女党员积极参加党支部组织的抗日救亡等宣传活动,并且参加了“郯马暴动”、“苍山暴动”的准备工作。暴动失败,张、柏等女党员仍坚持斗争,直到革命高潮再次到来。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郯城县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成立妇女歌咏队,出版《三八妇女报》为前方做军衣军鞋,推米磨面烙煎饼,站岗放哨,防奸反特,战地动员,抢救伤病员,掩护工作人员等,做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物。1944年滨海大会后,大生产和大参军成为妇救会的两大中心任务。前者为完成15万匹布任务昼夜苦战,后者则出现了后城村女青年孙桂英参军等范例,仅泉源头村一带即有百余名青年加入八路军行列。1945年间的五花顶战役,仅2000来人口的红花埠村,日供前线熟食竟达30000斤以上。县内几乎家家烙煎饼,户户忙磨面,7天之内全县供给前线熟食达300万斤以上。此外,还组织13000人的民兵团随军行动。大战之后,二区妇救会主任李文英两次动员200余名青年参军被传为佳话。1946年冬,鲁南战役抢修沂河桥中,重坊街50多岁的王大娘主动组织100多名妇女承担起挑土筑引桥的任务;黄村共产党员王秀芝发动群众昼夜赶制食品,每天涉水十余里送到建桥工地。至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后,本县妇救会动员参军支前更是竭尽全力。时境内接纳14个野战医院,有数不清的青年妇女;在6万农民的担架队中,巾帼英雄更难于胜计。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妇联发动妇女积极宣传贯彻《婚姻法》,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开展拥军优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1950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后,县里成立《婚姻法》宣传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妇联,通过各种会议及宣传栏等形式宣传贯彻《婚姻法》。1952年,在互相合作运动中,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劳动的同时,组织了农忙挂钩组织,组织看孩子小组213个,保育员257人,入托幼儿682人。至1958年底,农忙托幼组织增加到1132处,保育员8139人,入托儿童24419人,占应托管儿童80%左右。1959年12月间,省组织集体福利事业观摩团,由地区妇联主任芦兆兰带队来县参观,由城关敬老院周景玉等介绍经验和实地表演。1960年,马头镇繁荣街党支部书记刘庆兰受全国和省妇联红旗奖,山东电影制片厂《江山如此多娇》一片中曾报道其先进事迹。1960年3月,李庄镇大哨村托儿所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文化大革命”期间,妇女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前方将士英雄事迹激励着后方姑娘。在此基础上,各级妇联开展起“为勇士架鹊桥”活动,广大女青年争相把爱情献给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在县妇联的号召下,全县妇女共献鞋垫3521双,汗衫740件,背心269件,枕巾123条,布鞋113双,毛巾125条,慰问信等1万余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妇女开展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计划生育,邻里团结,教育子女等为内容的创建“五好家庭”和建立“妇女之家”活动,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1981年,中央“二月指示”和中央(1981)19号文件下达后,县妇联及时汇报,县委常委作专题研究,成立18人的儿童少年领导小组。1982年,妇联工作重点转至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后,本县对此亦予重视,从人、财、物多方面大力支持。“六一”国际儿童节,动员全社会为孩子们办好事、实事,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向儿童捐赠礼品。仅县直和9个公社即捐款6847元和其它物品一大宗。同年,县妇联组织妇女发展多种经营,到1983年,妇女劳动致富专业户发展到457户,重点户11087户。1983年12月中旬至1984年1月中旬,开展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法制宣传月”活动,12月成立了法律顾问处,由7人组成,接待来信来访41件,解决31件。1988年,为了把移风易俗工作引向深入,县妇联于3月份开展了“开拓妇女工作,振兴郯城经济”百题竞赛活动,5月份又举办了“莫把自己当商品”大讨论活动。1989年2月,在全国“女子爱国储蓄”活动中,全县仅用2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女子爱国储蓄230万元。庙山乡妇女仅用7天时间,就超额完成23万元。1991年6月,县妇联响应上级“我为沂蒙披绿装”活动的号召,组织县直女职工百余名到小马头乡陈高册村营造了三百亩的“三八”妇女银杏园,各乡镇妇联组织基层妇女干部建起“三八”路41条,全长125公里。8月份,为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全县广大妇女共捐款78658.22元,捐衣36907件,捐粮票5441.08斤等。1994年,结合学习英雄战士徐洪刚,县妇联发出了“救助因车祸致残的少女吴博”的倡议书,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此次活动促进了社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为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以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为宗旨,县妇联与县广播中心联合推出了专题栏目《妇女天地》,宣传先进个人90名,先进集体20个。9月,县妇联组织妇女500余人,组成16个方队上街游行。1996年7月,县妇联与运达商场联合举办了“运达杯”妇女知识电视大奖赛,乡镇、县直共39个代表队参加了竞赛。1997年3月,全市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县内召开。4月,县百贷大楼女工曹泽荣作为“临沂市家庭美德事迹”报告团的三成员之一,在全市各县作巡回报告。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县妇联自筹资金于5月27日动工兴建儿童乐园,并于9月27日隆重开业。1998年10月31日,市妇联主席王葆苓带领“妇儿委”检查团来本县检查《纲要》和《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市妇联倡导开展“美在农家”、“美在家庭”活动以来,我县有16个村被评为市级“美在农家”明星村,1个乡镇被评为市级“美在家庭”先进单位。在全国妇联倡导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和“巾帼建功”活动中,1999年全县涌现出了大批致富女能手和“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有2人被评为省“双学双比”女能手;有19人被评为市“双学双比”女能手。省“巾帼建功”活动先进集体1个;市级“巾帼建功”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7名;县级“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140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9年,郯城县被全国和省地妇联授予的“三八”红旗手(或集体)163名,县级以上五好家庭已发展到789户。
第六节 农民团体
农民协会 1928—1930年间,在刘之言等创建中共鲁南第一支部的同时,就在马头镇周围农村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供以团结农村进步力量。之后,农会组织向全县发展。1932年春,为扩大党的影响和借以发动群众。中共涝沟区委组建“短工会”。其主要成员为贫雇农和农村无产者。中共党员张鲁峰任会长。
涝沟短工会成立后,写出布告,张贴标语,积极从事发动群众工作。不久,郯东南高峰头村在该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亦成立村短工会,中共党员侯品增任会长,并刻制“高峰头短工会”公章一枚,利用农忙地主雇工之机,由短工会统一制定割麦、锄地等农活用工日价。
1933年,“苍山暴动”失败后,本县农会活动进入低潮。会员有的远走他乡参加革命或隐蔽藏身,有的则留在本地秘密活动以等待革命高潮来临。
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内农民运动又复活跃,农会组织日趋发展。1939年2月中共临郯县委成立后,重视农民运动。下设农救会,赵广俭任会长。此后,特别是10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进入郯马地区后,至1941年10月,本县农会组织进入全面大发展的黄金时代。此间,县、区、村农会组织普遍建立。在中共郯马工委等党组织领导下,农救会着重组织发动贫雇农,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工资以及反“扫荡”等工作。
1941年10月10日,日军调集1万多人,对临郯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双十大扫荡”。之后,县境大部伪化,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农民运动亦转入低潮。农会组织由公开转向地下。
1943年1月,一一五师攻克郯城,中共郯城县委成立后,农民运动又复高涨。之后,直至抗战胜利,农会组织处于发展兴盛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展农民运动被列为当务之急和重要大事,中共郯城县委集中精力抓此工作。先,发动7万农民反奸诉苦,对保卫抗战胜利成果和稳定人民革命政权均有重大意义;后,鉴于农民迫切要求土地,又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特别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后,县内土改工作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更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时,全县806个自然村中,有751村开展此运动。共没收523户大地主的129000亩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通过反奸诉苦、土地改革等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会组织亦因此得到巩固与发展。全县农民参军积极性空前高涨。1948年8月,宿北战役中,全县支前民工13000多人,粮食150多万公斤,担架6000多副。同年12月鲁南战役,为保证华东野战军过沂河2000多民工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仅用3天时间即架起一座可通行坦克、重炮的大木桥,受到陈毅将军的表扬。淮海战役期间,全县农民竭尽全力支前。仅民工即有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几乎家家都有支前者。全县支前粮食300万公斤、担架1万余副、大车1千多辆。在解放战争期间,全县牺牲的人数没有具体数字,但抚恤烈士家属即有2000余人,而同期参军的农民要达万人以上。
1947年2月1日,国民党七十四师占领郯城。之后,全县农民运动复入低潮,农会组织又转入地下。国民党军陷境后,勾结地主、还乡团等对解放区农会干部群众进行疯狂报复。全县被杀、活埋达2000多人,其中党员村干部、土改和农会积极分子即达1400人以上。
1948年11月,县境解放,农会组织复转公开。至建国,此间主要任务仍是发动群众支前参军、土地改革。
贫下中农协会 1963年县委结合社教运动,在马头、城关、大卜等区建立了贫协组织。1965年3月,郯城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成立,到会委员34人。自此,全县12个区成立了贫协工委,配备了12名专职干部、103个公社、817个大队均成立了贫协筹委会或代表小组,4273个生产队亦成立了贫协组织。此间,贫协主要是按照“贫协条例”二十三条的规定,协助党组织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同资本主义、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协助和监督农村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办好集体经济;对贫农、下中农及其他农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到1966年8月共发展新会员92904人,成立生产大队贫协447个。
1975年7月郯城县召开了第二次贫协代表会议,到会委员1094名。此间,“贫协”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贫下中农学习毛主席著作,处理人民来信来访,配合“农业学大寨”、“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三管一教”(即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商店、合作医疗、教育城市回乡知识青年)等活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户承包责任制,贫协组织随之解体。
第七节 商业团体
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的组建及发展大致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文革”前和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马头商会 清末民初,为了加强对工商业者的管理,地方当局经与工商界人士酝酿磋商,组建了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地址设在商贾云集的马头镇。故简称马头商会。当时商会集行政、税收、工商管理为一身,权力较大,因此商会负责人的人选尤为重要,应是当地工商界人士中声望高,经济实力强,善于社会交往,能维护工商业者利益,为政府办事的人方可胜任。鉴此,荐举马头镇旗杆底孙家,地方有名士绅地主孙忠迈为商会主席,举刘仲言(承芳)为商会会长。
为了统筹好全县的商会工作,分别在较大集镇设立分会,一是郯城分会,二是重坊分会,三是涝沟分会,这些分会均在县商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负责人会议。商会的主要任务是:一是研究工商业的发展,调解行业间的纠纷,维护工商业者的权益;二是完成政府分配的印花税和其他款项的摊派;三是注册登记商会所辖的商店字号;四是核准审批各商店字号印发的门头票;五是代为部分商店催收拖欠款项;六是承办地方政府交给的有关事宜。
商会活动有明确分工;商会主席主要负责礼节性的接待上司官员及外埠巨商头面人物,参加官场的应酬,商会会长管理日常工作,召开有关会议,而一般的日常事务则由秘书办理,勤务员负责执行会议决议,到各大字号催交税收和摊派。在此期间,商会成立了“商团”亦名商会自卫队,总共十几个人,主要任务是打更、巡逻、维护工商界的治安,另外商会自卫队队员,可免遭国民党抓兵役的厄运。
1948年,郯城全县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0年9月恢复了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推荐黄庆文为主任,隶属郯城县政府工商科领导。
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1953年下半年,为推动全县工商业联合会的工作,重新恢复了各大集镇的工商业联合会,且工作运行,马头镇工商业联合会作为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的下属组织单独设立。并对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杜信为县筹委会主任。办公地点仍在马头工商联。
1954年初,薛允让担任筹委会秘书,在县工商联筹委会的部署下,基层分会相继恢复成立。
1956—1957年,遵循国家对个体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走公私合营的道路,在县工商联筹委会的具体实施下,将全县工商界人士,按其行业性质进行了归口联营,各乡(区)镇相继组建了搬运工会,工业社、铁业社、丝织社、建筑社、棉织社、皮业社和印刷、酒厂等联营单位,屠宰业纳入县食品公司,下设乡镇食品站,经商人员,多半并入供销社。类似铁货联营、棉布联营、百货联营牌子到处可见,取代了原来的商家字号。在人员分流过程中,对从商人员较为集中的马头镇,在县工商联筹委会的统一调度下,分流到其他乡镇供销社。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工商界的“过渡时期”,正是有了这次过渡,才为本县地方工业,集体企业打下了基础,这是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财贸、供销系统的前身。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经商人员在工商联的组织下,联营合作成为自负盈亏,自食其力的新店员,这就是在郯城马头多见的城镇居民人口(即非农业人口)。
1957年县工商联筹委会根据需要结束了在马头镇办公的历史,迁地郯城。
1958年,大跃进,成立人民公社。基层工商联名存实亡,中止了工作。
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 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62年8月15日召开。参加会议代表90名,实际到会71人。大会选举杜信为主任委员,通过了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简则。
当时,根据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章程规定,县级工商业联合会每届任期2年,届满应进行换届选举,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65年7月24日至28日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执行委员会21人,其中常委9人,选举阚家栋为主任委员。会议号召全县工商业者要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中,一心一意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大革命”期间,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被迫停止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县委研究决定恢复成立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于1993年5月22日召开了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代表大会。规定:新时期工商联的会员对象,除了原工商业者外,主要应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者,“三胞”投资企业,部分乡镇企业,本届共有代表101名,其中保留原工商业者1名,发展新会员100名。选举产生本届执行委员会委员25名,执委会常务委员7名,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商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97年4月25日召开。本届大会会员代表共150名。选举产生了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商会)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37人,常委会委员17人,会长1人,驻会副会长2人,不驻会副会长6人,秘书长1人(兼)。
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恢复成立后,先后在郯城镇、马头镇、褚墩镇、沙墩镇、高峰头镇、港上镇、十里乡、庙山镇、归昌乡等九个乡镇建立了基层商会或分会。马头商会是全省第一家全部由非公制经济代表人士组成领导班子的基层商会。1997年4月25日县工商联换届后,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到1997年底全县共有20个乡镇完成了商会的组建或换届工作,乡镇商会会长的人选,有的是分管书记或乡镇统战委员,有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
郯城县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到被迫停止工作,始终遵循“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人民”的行动纲领,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发展和繁荣本县城乡经济,团结教育会员,推广经营管理经验,教育工商业者遵纪守法,调解工商经济纠纷,组织纳税等各项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
第八节 科技团体
机构沿革 1978年5月,郯城县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与县科委合署办公;1981年5月,成立独立办事机构。至1999年,内部设有科普、学会两部、办公室及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全县22个乡镇,864个行政村均已建立健全科协组织,配有专(兼)职科协干部,并发展科普文明村83个,科技示范户237个,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23个,科技示范基地29处。
历代代表大会 1983年6月22日至23日,郯城县科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与会正式代表18人。大会选举33人组成第一届委员会,7人组成常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2人。
1985年5月21日至22日,郯城县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与会正式代表150名,特邀代表5名。大会选举26人组成第二届委员会,6人组成常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1人。
主要活动 1978年至1999年,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570期;近40万人次。举办各种科技展览8期,展出图片4000余张,发放各种科普小册子、明白纸40余万册(张);先后3次组织科技干部、科技能手近300人,赴外地参观学习;举办“科技宣传周”活动3次,受教育者达20万人次以上;放映科教电影118场,受教育者近10万人。
1985年至1999年,与县教委、团县委、县妇联、县农业局等单位合作,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科学小发明、小创造、小创作、小制作、小标本、小论文作品竞赛活动8期,其中,推荐上报参评作品中,有6项在市获奖。
1993年至1999年,与县教委、县环保局组织了5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推荐上报的参赛作品中,获全国奖2项;获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有8项在市获奖。
1979年1月,全县科学大会召开,主要是学习、贯彻全国及全省科学大会精神。会后,农村办起了技术夜校,工业业余教育蓬勃发展。
1980年5月,科教电影队成立,经常进行科普宣传,举行科普汇映周等。1983年被评为省科普先进集体。
1981年县农机、畜牧、珠算、水产、林业、茶叶、农学、水利8个学会相继成立。
1989年2月,县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设在县科协。是年,县化肥厂、化工厂、农机厂等企业成立了科协。1990年5月,县委转发县科协“关于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为振兴郯城经济服务的报告”。是年,郯城县被省评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县”。
1993年,郯城镇蔬菜协会被评为“全省先进农村研究会(协会)”。1995年1月,《郯城县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制订、下发。是年,县科协主任徐华勤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县科协被授予山东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1996年,红花乡被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省科协授予“省电教科技示范乡镇”称号。1997年6月,县委决定设立科普专项经费,人均0.05元,财政监督,专款专用。是年,县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培训管理领导小组成立。
1998年7月,由徐华勤、侯久寰编辑的《银杏生产实用技术》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年8月,徐华勤参加全国银杏生产研讨会。同年,庙山镇新庄村被省科协授予“山东省科普先进村”称号。
1999年,归昌乡科协、归义乡左保忍分别被省科协评为山东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红花乡蔬菜研究会被省科协评为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南方菠萝种植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是年11月,郯化集团李玺常、刘德庭报道的《热电TDCS集散控制系统》被省科协、省经委、省计委评为97—98年度全省厂矿企业“讲、比”竞赛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九节 文化团体
郯城县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成立于1990年8月,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
文联下属有各专业文化团体。自1986年始,县内已先后成立了花卉盆景协会、美术书法协会、文学创作协会、曲艺协会、戏剧协会、武术杂技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舞蹈协会、诗词学会和郯文化专业委员会。这些团体分别从事文艺活动或学术研究,有些协会活动经常,影响较大。
戏剧协会 戏剧协会全称叫郯城县戏剧爱好者协会,成立于1990年,协会会员大多是县剧团的演职员和剧团的退休人员及社会各界的票友。截至1999年底,已发展会员200余人,其中京剧爱好者154人,柳琴戏爱好者46人。在京剧爱好者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有90岁高龄者4人。1998年,马头、新村二乡镇分别成立了戏剧分会。新村分会青年人居多,能独立出演京戏。
美术书法协会 郯城县美术书法协会成立于1987年,会员是县内社会各界的美术、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将近百人,老中青均有。活动形式为每逢重大节日或党政部门有重大活动,会员们可将他们的作品装裱参展,并评选颁奖。县级展览一般为一年一次,有时是一年数次。展出地点多为文化馆展厅,或老干部活动中心。有时协会还组织部分优秀作品进市参赛(展),如能在市级获得一等奖,还可获得进省参赛(展)的机会。
影响较大的活动有:1988年春节前夕为广大群众义务写春联。集全县书法高手在文化馆门口摆桌挥毫,令社会各界咂舌称赞,场面十分热烈。
音乐工作者协会 1988年成立,当年即举办全县唢呐比赛一次,全县22个乡镇全部参加,每乡镇派一支代表队,评委由县内音乐界知名人士组成,马头镇王继业演奏的《百鸟朝凤》获得这次比赛的第一名。1999年举行第二次比赛有17个乡镇参加。
舞蹈协会 1989年成立,协会举办了几次短期舞蹈学习班,后因经济效益不佳而停办。1998年春节期间,该协会和音协、市管办联合举办全县狮舞大赛,历时3天。
郯文化专业委员会 1997年5月16日成立,全称山东省历史学会郯文化专业委员会,是研究郯城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和民间文艺的学术团体。至1999年,共有会员68名,还有21名海内外专家教授被聘为客座研究员。该会秘书处设在文化局,挂靠中共郯城县委宣传部和县供电局。
硬笔书法协会 郯城县硬笔书法协会是1991年1月29日成立的,1992年3月20日经民政局批准注册登记。协会成立以来,举行了两次大型的硬笔、书法展览,书展中,县委、县政府领导积极参加,全县的厂矿事业书法爱好者也积极参加,协会还举办了厂矿、学校、机关硬笔书法讲习班,每年度举行不同层次的硬笔书法展览。
郯城县诗词学会 郯城县诗词学会,1992年9月21日注册登记,设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理事若干人;行政事务联络组、编辑出版组、基金管理组。学会成立以来,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开展有关诗辞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聘请诗辞学者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交流创作经验,定期出版郯城诗刊,已出诗刊10辑,上千首诗词。
第十节 残疾人团体
郯城县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县残联),成立于1990年11月30日,与县民政局合署办公。
1990年12月6日,郯城县第一次残疾人代表大会召开,审议并通过了《郯城县实施〈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细则》,选举产生了主席,民政局负责人任理事会理事长。1992年,全县22个乡镇相继召开第一次残疾人代表大会,乡镇残联理事长由民政助理担任。1993年4月,召开全县第二次残疾人代表大会,1995年11月,成立郯城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1998年6月,召开全县第三次残疾人代表大会。1991年1月,县残联与民政局分开办公,行政单列。同年4月,迁至郯东路88号办公,内设办公室、康复部、教育就业部、组宣文体部、计财部等5个部室。同时建立了县残疾人服务总社、县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和县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站。是年,部分乡镇残联亦建立残疾人服务社和志愿工作者助残联络站。
县残联是隶属县政府领导的全额预算的正科级事业团体,其职能是: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承担政府委托的行政职责,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各项活动,直接为残疾人服务。
发放《残疾人证》 全县共有各类残疾人4.35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8320人,视力残疾5231人,听力残疾4356人,语言残疾3049人,智力残疾2182人,其他残疾432人。从1996年开始,换发全国统一《残疾人证》工作,到1999年已换发27600人。
1992年,县政府行文制订了《全县残疾人优惠政策》,全县22个乡镇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分别行文制订了落实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办法。按残疾人的残疾等级减免“三提五统”、义务工,为上学、招工、经商办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1999年,与县司法局配合建立了“郯城县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在县残联设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联络站”,聘请律师为残疾人服务。
郯城县分别在“八五”、“九五”计划期间,被省政府命名为“扶残助残先进县”。
残疾人康复工作 1992年始,对残疾人进行儿麻矫治手术、白内障复明手术、智力障碍者儿童训练工作,1993年开始聋儿语训工作。后来,又在1994年、1996年、1997年、1999年、分别集中开展了大规模康复活动,先后以县第一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起了儿麻矫治中民、白内障复明中心;以县第二人民医院为依托建起了精神病康复中心;在郯城镇中心校设立了智力障碍者儿童培训班;在县残联设立了聋儿设立了聋儿语训班。1996年与南京爱德基金会合作,在重坊镇建立了儿麻康复中心。建成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全县康复网络至1999年,全县儿麻矫治手术972例次,白内障复明手术1614例,聋儿语训76名,精神病康复432人,培训残疾人家长2400多人次,供应残疾人用品用具7600件,其中轮椅136辆。1999年11月,省残联在郯城召开“全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班暨用品用具供应工作会议”,向全省推广郯城的社区康复工作经验。同年,中残联向全国转发了郯城的社区康复经验。
残疾人教育与就业工作 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1989年9月,县残工委委托县教委建立了“县聋哑学校”、“智力障碍者儿童训练班”,1997年始,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一次性奖励,共奖励残疾学生38人,奖学金6.8万元。1996年开始启动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至1999年在行政、事业、企业、福利和劳服企业、乡镇企业中共安置残疾人2756人,80%以上的农村残疾人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全县已有8902名残疾 人列入农村最贫困残疾人家庭管理。通过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使6040名残疾人受益。1999年争取到中残联康复扶贫贷款40万元,先后在清泉乡、泉源乡建立了牛羊养殖基地,在庙山镇建立了桑蚕养殖基地,在花园乡建立了稻田养殖基地,在归昌乡建立了稻草加工基地,在重坊镇建立了银杏苗种植基地。
残疾人文体工作 重坊儿麻康复中心、县聋哑学校分别建立了“残疾人文艺演出队”。1995年“全省第三届残疾人文艺会演”,郯城获得盲人独唱第二名,唢呐独奏第三名。建立了残疾人举重、乒乓球、射击、游泳、田径五个训练队。1992年参加“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县内选手获得举重金牌、银牌,游泳铜牌,射击铜牌。1999年参加“全省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郯城选手获举重金牌、射击银牌、铜牌。
助残日活动 1991年第一个全国助残日,动员郯城一中、郯城二中的学生组织成6个方队在县城游行。1999年开展了残疾人街头演出、“助残日活动一条街”,召开动员会、表彰会、扶残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
1991年助残日,开展了“为兴建山东省康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每人募捐一元钱”活动。1993年、1995年、1999年,分别开展了“助残日,献爱心”活动。至1999年底,共走访残疾人家庭2200户,发放慰问品折款50多万元。
第十一节 其他团体
计划生育协会 郯城县计划生育协会,1988年1月11日成立。1992年1月2日,注册登记。各乡镇也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县计生协会,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计划生育活动,组织全县性讨论会、报告会和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等。
珠算协会 郯城县珠算协会,于1987年5月15日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1990年11月4日,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1992年1月12日注册登记。珠协成立以来,举办全县珠算技术比赛;举办珠算科技知识竞赛;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每年举行一至二次珠算技术等级鉴定等。
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郯城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4年7月13日成立,有主任一人,副主任4人,委员7人组成。并制定工作制度、教务制度、财务制度等,全县有63处教会,万余名信徒。该会于1992年3月19日注册登记。
世界语协会 郯城县世界语协会,1992年8月5日注册登记,该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3人、秘书长1人、理事若干人。协会是有一定世界语水平的世界语者及世界语活动的支持者组成。协会成立以来,举办世界语培训班;印发简报10期、1000余份;加强会员之间及协会与其他地区协会之间交流;参加全国世协及省、地世界语专业会议。1995年,郯城县世协被评为市世协先进集体,2名成员被评为先进个人。
集体建筑企业协会 郯城县集体建筑企业协会,1984年12月成立,民主选举产生名誉会长、会长、秘书长、组阁理事会20人,常务理事10人,有团体会员26个。1992年4月22日,注册登记。协会成立以来,引导会员单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管理和施工技术水平,坚持一业为主,综合经营,为会员单位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输送信息。
体育总会 郯城县体育总会,原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郯城县分会”,1986年成立,1990年12月改名为“郯城县体育总会”。下设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武术、太极拳、象棋、围棋、田径等9个专业委员会和农民体育专业委员会。体育总会成立以来,每年都举行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先后与江苏新沂市、本省临沂市和临沭县进行比赛和技术交流,总会于1992年3月19日注册登记。
银杏开发协会 郯城县银杏开发协会,1998年6月8日注册登记,协会有会员300余人,协会成立以来,围绕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繁荣银杏专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传递科技信息,推广科技成果,培训科技人才。
郯城县计算机学会 郯城县计算机学会,1998年9月8日注册登记。有团体会员80个,个人会员50名。设名誉会长1人、顾问1人、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各1人。学会成立后,组织信息产业理论研究,探索产业的应用范围和科学方法;组织培训各部门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开展计算机产业应用的咨询服务。
郯城县硬笔书法协会 郯城县硬笔书法协会,1991年1月29日成立,1992年3月20日注册登记。协会成立以来,举办了两次大型硬笔、书法展览。还举办了厂矿、学校、机关硬笔书法讲习班。
郯城县机动车驾驶员安全协会 机动车驾驶员安全协会,1995年6月10日成立。设8个工作委员会,会员18500人。协会成立以来,常务理事会定期组织会员学习交通法规,通报和分析郯城县的交通安全形势。宣传交通法规,提高驾驶人员的素质,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老教育工作者协会 郯城县老教育工作者协会,1991年10月成立,1992年11月10日注册登记。协会聘请名誉会长3人,推选会长1人,正副秘书长各1人。协会办会宗旨是:团结离、退休工作者,为发展教育事业做贡献,反映离、退休工作者的合法要求,关心下一代,组织老教育工作者学习,利用假期为学生办补习班,发展庭院经济等。
郯城县红十字会 郯城县红十字会,1987年12月10日成立,1992年3月20日注册登记。红十字会有团体会员28个,个人会员1536人。办会宗旨,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实行人道主义;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防病治疗;从事与各国红十字会和人民的友好往来;开展青少年红十字活动。
畜牧兽医学会 郯城县畜牧兽医学会,1981年成立,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秘书2人、常务理事6人,有会员164人。学会于1992的3月19日登记注册。成立以来,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和技术培训,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提高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及畜禽养殖户的技术水平,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统计学会 郯成县统计学会,1998年12月14日注册登记。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有团体会员30个,个人会员265人。主要任务是开展统计理论研究;推广统计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完成上级统计学会规定的统计调研课目;组织统计科研成果的评奖及统计理论文章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开展统计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
个体劳动者协会 个体劳动者协会(简称个体劳协),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由城乡个体工商业者自愿结合,代表广大个体工商业者合法权益的群众性组织。
解放前,郯城县个体劳动者的组织是商会。一九四九年后,由县工商联合会参与个体商贩的发展以及管理工作。1958年以后,由于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因素影响,县工商联合会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个体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到1983年6月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 5758户,从业人员6902人。为便于管理,进一步搞活经济,真正发挥个体工商业的作用,使个体工商业健康持续发展,1983年7月28日开始筹备县个体劳协,9月7日至16日在县城召开郯城县个体劳协第一次代表大会,郯城县个体劳协正式成立。全县18处公社,也建立了个体劳协。会议通过了《郯城县个体劳协章程》和《郯城县个体劳协会员守则》,选举产生了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名、委员15名。1985年12月15日,县个体劳协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对个体劳协进行换届选举,选出了第二届个体劳协委员会。乡镇个体劳协增至22处。
县个体劳协成立后,大力开展个体工商户自身建设,他们不仅守法经营,文明服务,而且踊跃捐资,大做好人好事。1983—1991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共捐资371816元,其中亚运会捐资33000元,抗洪救灾捐资41056元,教育集资捐款297760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消费者协会 1991年10月,郯城县设立消费者协会筹备工作办公室。1994年3月,郯城县消费者协会正式成立,由全县各人民团体、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消费者代表组成,旨在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保护消费者利益,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消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协会设名誉会长、会长各1名,副会长6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共产生理事80名,常务理事14名,聘请顾问9名。下设22个分会,分会会长由各乡镇工商所所长兼任。1995年7月,郯城县消费纠纷仲裁委员会成立。消费者协会成立后,即在县城九大商店开展评选“消费者信得过柜组”活动,共评出“消费者信得过柜组”157个。1994年11月,在全县零售商业中开展“消费者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共评出县级“消费者满意单位”7个,市级“消费者满意单位”2个。1995年11月,评选县级“消费者满意商店”8个。1997年4月,对县级“消费者满意商店”进行复查,6家达标,2家被限期整改。1998月8月,全县评选出“诚信店”7家。1999年1月,全县评选出“消费者满意单位”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