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郯城 >> 认识郯城 >> 郯城县志 >> 正文
军事
发布日期:2021-01-05   作者:   来源:郯城县人民政府网站    阅读:

第一章 机构

清代,郯城县衙门内设“三班六房”,其中兵房主管地方武官的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剿匪和民间枪支登记等事宜。民国初年,县衙改称县知事公署,设有军事科。1938年日军陷境,日伪政权沿用民国县署建制,军事则由日军顾问坂井操纵。

1932年9月,中国共产党临郯县委成立,设军事部,郭云舫任部长。1940年1月,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设武装科,同年8月改称县武委会。1945年8月,武委会改称人民武装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郯城县地方武装机构仍称郯城县人民武装部,隶属郯城县人民政府。1951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临沂军分区郯城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10月根据临沂军分区整编的命令,成立郯城县兵役局,列入县政府编制,郯城县人民武装部同时并存,武装部长兼任兵役局局长,县委书记兼任兵役局政委,负责民兵、兵役两项工作;设动员、征集、统计、预备役军官、民兵5个科。1959年12月兵役局撤销,保留中国人民解放军郯城县人民武装部建制,县委书记兼任武装部政委,设作战训练、组织动员、政工3个科。

1986年6月,郯城县人民武装部由军队建制改为地方建制,称山东省郯城县人民武装部。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和民兵训练基地、民兵武器装备仓库,全部在编干部19人,职工14人,其中部长、副部长各1人。县乡人武部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在上级军事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辖区的兵役工作。1996年3月,人武部由地方建制收归军队建制,设军事、政工、后勤3个科。在编现役干部13人,其中部长、政委、副部长各一人;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募兵抽丁

清代实行募兵制,县衙派员到各大村镇招募兵员。民国初年沿用募兵制,后因战事频繁,兵员不足,遂采用抽丁、抓兵之法 。或“两丁抽一”或“银捐替代”,甚至强抓硬拉,疫情复杂。

1939年日军陷境后,境内大量国民政府军、土匪降日为奸,一变而为“皇协军”。为巩固地盘,扩充实力,他们争相拔丁抓丁。至抗战结束,零拔散抓无算,仅全县统一大型拔丁即有两次。时在1941—1942年间,使全县损失壮丁数千。

拔丁条件:凡县内居民年18—35岁男子,除残废、精神病患者外,一律征拔。

拔丁方法:由县至村,划定数量,层层摊派,以村为单位最后落实到户到人。即县将壮丁数分派到乡,乡公所分派到村,然后再由村保长分派到户,限期完成。

壮丁成分:多为穷苦人家子弟,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强制等因,不得已而为之。亦有少量富家权贵,摊派之后多以金钱权势逃避,所余空额则或买或抓再由穷苦百姓递补。

壮丁去向:此间本县抓拔壮丁,多补充在伪顽部队,如梁仲亭九旅和王洪九部队,少数被充实各乡公所为保丁。因其多为生活所迫误入歧途或被强抓就范,故在作战中倾向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经教育大都走上人民民主革命道路。

第二节 志愿兵制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县内战事频繁,斗争残酷,面对强敌分割围困和不尽“清剿”,人民军队伤亡很大,极需兵员补充。况初始力量弱小,更需壮大发展,故兵役之事尤显重要,时人民军队来源,多数在解放区内,少数在敌占区。前者方法,根据上级分配任务和规定条件,研究分析区内对象,原则上按本人自愿、组织考察方法;个人报名,领导审批,定好兵员,直接输送部队。兵员成分,多为贫困农民穷苦子弟,尤以兄弟众多者占比例最高。敌占区中入伍者,多因不堪忍受敌人压迫,或弃暗投明,或不甘做奴隶者,成分较复杂,但多仍为穷苦人家子弟,考察审定合格后,即入人民军队行列。

1939年八路军入境,至1948年冬全县解放,人民武装在本县均行志愿兵制。此间,广大青壮年争先恐后报名参军参战,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报名当兵事例层出不穷。有的穿着便衣就开赴前线,仅1945年全县即有两个团、4000多青年编入主力部队,即第三野战军三纵九师和滨海二师;再加东进支队、南进支队和滨海部队等,全县10年参军累计万人以上,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5%。

志愿兵制,随形势发展日渐完善。至建国,大致所取方法:(1)广泛深入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认清当兵意义,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应征,志愿加入人民军队行列。(2)以村为单位统计集中,将适龄青年送区审查;再以区为单位集中送县体检复审,合格后再由县区两级共同定兵,之后送入部队。

第三节 义务兵制

1953年底,本县始行义务兵制宣传动员。次年10月,县兵役局成立,征兵工作由其具体负责。1955年,全面实行义务兵役制。1960年5月,征兵工作改由县人民武装部负责。

自实行义务兵制后,本县历年均设征集办公室。该室由中共郯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并公安、财政、民政、卫生、粮食、交通等局负责人组成,负责全县新兵征集工作。县长或县委书记任主任,武装部长或政委任副主任。下设宣传、政审、秘书、体检、后勤等组;并将全县划分数片,每片设一体检站,具体实施征集。

其做法:(1)宣传发动。据上级有关指示和文件,对适龄青年进行国内外形势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激励其爱国热情,树立当兵为人民、当兵光荣思想。(2)排队摸底。依本年度上级规定之年龄界限、体检标准,以区(公社、乡、镇)为单位,进行适龄青年排队摸底,并组织自测,做好身体初检工作(3)正式体检。在县征集办公室指定体检站进行。由各区将集体之初检合格青年带进体检站,组织进行全面体检。各站内均设有五官科、内科、外科等科室;各单位按分配人数进站检查。(4)政治审查。依总政治部、公安部下发之当年征兵政治审查标准,进行严格政治审查,以保枪杆子掌握在政治可靠者手中。(5)确定兵员。由征集办公室召集各体检站负责人和区负责征兵工作之领导人会议,研究制定方案。同时征求接兵部队带队干部意见,对体检、政审双合格青年作最后审定。县征集办公室批准备案后,即正式下发入伍通知书,并根据上级下达新兵启运时间,统一到县集结输送部队。

实行义务兵役制45年(1955—1999年),本县共向部队输送兵员31165人,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第四节 预备兵役

1955年始,本县进行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至1965年止,登记种类为一类预备役、二类预备役和预备役军官。

一类预备役,系指45岁以下服过现役之复员退伍军人;二类预备役,指地方18—35岁间有技术专长之青年;预备役军官,则指在部队转业退伍时已办预备役军官手续者。三类均按专业名称和专业号码登记并统计上报,且按有关规定对其定期进行军政训练。

1981年,按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本县复行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对18—35岁复员、转业、退伍军人普遍进行登记统计,分别填写卡片,一式二份,县、公社(乡、镇)各存一份,并在退伍军人证明书上加盖“编入预备役”或“免服预备役”专用章。每年以6月30日为准,对全县经过登记确定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变化情况进行一次性核实。

1982年民兵组织整顿,据上级有关文件,本县将18—28岁基干民兵编入一类预备役,29—35岁普通民兵编入二类预备役。

1991年始,对本县1988年9月1日以后,被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转业军官进行登记统计。1997年4月29日为全县60名预备役军官举行了授衔仪式,颁发了预备役军官军服、徽章和证书。

第三章 驻军

第一节 清朝军队

1662年(康熙元年),始拨沂镇营营官1员,马步兵丁30名镇守县城;另有营官1员,马步兵丁70名,镇守红花埠。

1667年(康熙六年),郯城添设马步兵丁120名,红花埠添设马步兵丁10名。

1726年(雍正四年),大兴镇添设沂州营“分防千总”1员,马步兵丁50名(由德州、东昌等营抽拨)。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台庄营分防郯城县讯把总1员,外委把总1员,另驻马头镇兵78名。又分防红花埠讯,把总1员,马兵14名,步兵47名。

1853年(咸丰三年),山东巡抚崇恩抵沂州。为镇压幅军起义,派兵进驻县境。

1863年(同治二年)春,漕运总督吴棠令总兵黄国瑞率装备洋枪的清兵2000余名驻重坊镇,参与围剿幅军。

清末,新建军第93标两哨200余人在县设防,初驻北老城,后移城隍庙。

1911年(宣统三年),沂防营统带杨某率军在县设防,辖部三营。一营长郭昭 率部驻马头镇,二营长于佃元率部驻县城南关,三营驻郯南墨河、涝沟一带,武器装备均系俄造步枪。

第二节 民国军队

1912年(民国元年),县有警备队百余人散驻各乡镇,维护地方治安。

1918年(民国7年),沂防营改编为山东督办公署第五混成旅,旅部驻临沂。次年,是旅一团许瑞祥奉命在县设防:一营驻县城,二营驻向城,三营驻马头镇。该团后任团长张烈在郯剿匪颇有战功,影响较大。

1924年(民国13年)成立县大队,下有3个中队300余人。至1929年县大队、警备队合编为政警队和民团大队。同年,兖州镇守使派张培荣带兵进县剿匪。

1925年(民国14年),张宗昌任山东督办,爆发苏鲁战役,鲁军败绩。苏军进驻县城,在境驻军一个团,团长黄文迪。不久鲁军反击,黄退守苏境,县地由奉系杨镇藩率部驻防。

1927年(民国16年)奉系张宗昌部一个营在郯驻防,营长汤镇。五省联军孙传芳部驻红花埠一带。

1928年(民国17年),北伐军白崇禧部一、三师北攻临沂不克,留驻数团在县城北十里铺一带。约三月余白部撤走。

1931年(民国20年),国民党军八十一师工兵营来县驻扎,同年,驻临沂国民党军二十旅又派一营来县协同驻防。次年,八十三师一团团长孔祥生亦率部入境,总领各军,其部分驻马头、重坊一带。

1933年(民国22年),八十一师唐帮植旅来驻县境,主要设防于郯马一线,以上各军调离。此时,共产党领导下的郯马、苍山暴动已发,唐旅在县之主要任务为镇压农民革命。暴动失败,军亦离境。

1934年(民国23年),梁仲亭来任县长,新组保安队和警备队共300余人,驻防县城、马头和红花埠等重要地带;另外还编练地主武装“联庄会”,人数无定,成员混杂。至1936年(民国25年),保安队扩建为保安大队,下设4个中队,每中队120人;大队长由陈冠华担任。次年7月,梁将警备队和保安队合并,改编组建“郯城县保安总队”,自任总队长,总队下设3个大队,共1500余人,装有迫击炮6门、轻重机枪80余挺,余之多为汉阳造七九步枪

1938年,梁调任国民党军队团长,奉命将所属兵力少量交给接任县长阎丽天,大部组编一团建制开至诸城设防。次年春,阎将所余县保安队改建为县保安团,自任团长,下辖2营7连约500人左右。

1939年,国民党五十七军来县,军部驻泉源头。五月,该军六六七团由团长管松涛率领进驻马头镇。管系中共地下党员,其入境对促成之后县地人民民主革命颇有影响。

1940年,梁仲亭复任国民政府郯城县长,并随带来两营兵力。之后,以此为基础组建“山东保安独立第三旅”,梁任旅长,下辖3团:一团长齐清远,二团长孙荣来,三团长陈杰民。1944年8月,奉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命令,梁旅与王金跃、胡登起部合编为“山东挺进军十七纵队第九旅”,梁仍任旅长。下辖3团13连计5000余人,以郯南王海子为中心设防数十村。该旅装备有平射炮1门、迫击炮4门、轻重机枪70余挺;士兵多用汉阳造和七九式步枪。驻防间,梁顽固反共,指挥部下无恶不作。1945年夏被人民武装歼灭。

1946年,国民党二十八师师长李良荣派部杨南村、陈维金二上校先后入境,统领指挥该师在县部分驻军及域内国民党零散军队。次年春,张灵甫七十四师重点进攻山东,2月达到郯马一线,留下一甲种团千人在县驻防。同年夏,国民党三十四师3个团亦入境驻扎。秋,八十三师五十五团自临沂南下在境与上述部队会师。该团千余之众,全部美式装备,四四编制:含3个步兵营,1个机炮营。各营配备榴弹炮1门、迫击炮4门;各连均设一机枪排。在县城周围构筑坚固工事,除明碉暗堡设防外,增高城墙至7.5米;墙外挖壕宽5—7米,深2.5米以上,并常年积水;壕水遍布鹿寨,并掘有环绕城周之地下通道以连接墙外壕沟内侧上端之暗堡。城内东西两面均设有炮兵阵地。

1947年春,杨松峰带国民党还乡团随七十四师来任县长,成立“郯城县自卫大队”。下属5个中队共300余人,刘钦迪任大队长。后又扩编成自卫总队,辖4个大队有千余之众,杨自任总队长。次年冬,县境解放,该队溃亡。

1948年秋,上述部队撤离。其防区由国民党地方武装驻守。10月10日,自临沂弃城南逃之国民党专员兼山东省保安一旅旅长王洪九率部窜境。王有保安一旅全部及临沂、莒县、沂水、费县自卫团队约8000余人。逃集县境后,保安一旅一团2035人驻白溪、稻田乡;二团1988人驻龙榆、郯林乡;临沂县自卫团1150人驻洪福,一大队627人驻采莲乡,自卫二大队563人驻古梅乡;费县自卫大队(人数不详)驻大埠乡;旅部特务连221人、 卫士队90人及专署直辖各单位252人驻城关镇。各部集结县境后,人心惶惶,一片混乱。11月7日,窜境不足1月,即被人民武装歼灭。至此,本县彻底解放,境域全为人民军队驻防。

第三节 人民武装

津浦支队 1938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派冀鲁边区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挺进鲁南。次年春夏之际,该队在司令员孙继先率领下进郯马开辟工作,重点驻扎境西北四区四哨一带,曾配合临郯独立团进行反顽抗日斗争。六、七月间,奉命调离。

南进支队 前身为“陇海游击队”组建于1938年12月,钟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梁海波任副司令员,李经然任政治部主任。初有2营300余人,1940年7月扩至3团7营4个独立大队,总兵力达7000余众。该队活动地区,北起临沂,南至洪泽湖畔,西达徐州城郊,东到灌云一线,中心则在陇海铁路南北、运河沂河两岸,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为开辟郯马抗日根据地作出贡献。

东进支队 系由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和师司政机关直属队大部组建。1939年11月,该队二大队在大队长王秉章带领下由沙埠(今苍山地)南下渡沂河进军郯马地区。至次年12月,在境内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数百人,并攻克日军重点设防马头、郯城二镇,为开辟该区抗日武装斗争,创建和巩固鲁南抗日根据地及沟通滨海、湖西、华中战略区联系做出巨大贡献。

临郯独立团 1938年10月,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二团在团长钱钧、政委汪洋率领下赴县开辟工作。同时,中共临郯中心县委、临郯青年救国团与此呼应,在兰山举行声势浩大的武装誓师大会,成立八路军临郯独立团,团长薛浩、政委唐涛、政治部主任白涛。下设二营:一营长沈林甫、三营长王献亭。后增建二营,营长陈向顺。年底,该团归隶八路军山东纵队建制。次年3月,全团400人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杨俊任大队长,韩去非为政委。张炯任参谋长,白涛为政治部主任。1940年9月,该队又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三大队,人员组成大部如旧。

鲁南支队 1940年4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定将六八六团与六八七团合并组成鲁南支队,梁兴初任队长,胡大荣任参谋长。10月,据中央军委指示,该队和鲁南支队合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曾国华任旅长;东进支队编为一一五师教导五旅,梁兴初任旅长。

1941年1月,教二旅四团、六团进军县境,攻克郯城、马头等日伪据点后旋即撤离。后,直至抗战胜利,八路军一一五师贺健、贺东升、覃士冕等团均有在境攻战设防;鲁南军区五团、滨海军区四团亦配合郯城独立营等地方人民武装多次战斗。

新四军驻县部队 1941年2月,新四军七师一部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等人民武装攻克郯城、马头、杨集等日伪据点,并在县短期驻扎。1945年10月,新四军第三师奉令调往东北时,曾驻扎县城内,师长黄克诚及师部驻天主教堂。

沂河支队 1940年底,八路军鲁南军区决定二军分区成立沂河支队,贺健兼任支队司令员。下辖2个大队:一大队长李华源,教导员蒋印桥;二大队长陈岩,教导员王守拙。主要活动区域在沂河西岸、邳(县)交界处,有时亦西击枣庄一带。

1942年12月,该队缩编为一独立营,隶鲁南军区五团,陈岩任营长,刘西仁为教导员,田广仁为副教导员。

解放军驻郯部队 1945年秋,滨海军区四团、六团和海陵独立团、合编为滨海二师,罗华生、吴岱分任师长、政委,在县整编后于10月24日离境开赴东北。

1946年8月,苏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三纵驻县休整,补充给养兵员。该纵司令员何以祥、政委丁秋生、副司令员覃士冕、政治部主任刘春。司令部驻新城,余之驻大店、山南一带。同年冬,陈毅、谭震林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来县,司令部驻龙门村,并在泉源区新城召开由各纵首长参加的军事会议。次年1月,发起鲁南战役,司令部移褚墩碑住。

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等主力驻县,第十四、十五野战医院设在郯南联五、马圩子一带,置床位300余张,直至战役结束。

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 成立于1938年5月,隶中共临郯县委领导,根据地在境西北临郯交界处老屯、褚墩、宋庄一带。中共山东省委派红军干部石世良任县委军事部长兼抗日义勇队队长。重点活动在临郯公路沿线,截击日伪军车,破坏敌人交通,同时壮大自身。不到半年,即由初建时30人发展到200余人。1939年10月,该队改编为八路军苏鲁支队。

临郯邳独立团 1940年夏,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五旅南下过陇海路遇敌伏击。之后,鲁南军区和一一五师决定成立临郯邳独立团,将附近五旅失散人员组织起来与敌作战,颜岳岩任团长兼政委。有三营建制:一营长吕仲青,二营长汪魁元,三营长徐保胜。月余,该团即发展至千余人众。同年10月10日,日军“双十大扫荡”,该团复被打散,颜岳岩牺牲。之后重建,戴守瑞任团长,宋佃林任副团长,张汉良任参谋长。1942年,全团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

郯城青年抗日先锋队 1938年春,在涌泉(今苍山县地)成立,总队长傅普仁。下设三大队,王予通、傅伯达、傅展如分任大队长。其活动范围主要在沙埠、宋庄、兰山一带。夏,为统一领导,该队建制撤销,人员划归临郯青年救国团。

郯城县大队 1940年5月,由县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朱继箴任大队长,刘瑞华任副大队长,王树伦任教导员,下辖两个中队700余人。同时,各区亦组建区中队,每队30人左右。次年2月,该大队编入鲁南第三军分区,隶司令员贺健领导。

1943年1月,复建县大队,系由地方武装马陵大队改编而成,县长傅伯达兼任大队长,刘春芳任副大队长;县委书记董方明兼任政委,吴大胜任副政委。次年2月,整编为“郯城县独立营”,傅伯达、董方明仍兼任营长、政委,刘春芳任副营长,吴大胜任副政委,黄文熙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连,有1400余人,16挺机枪,1200余支步枪。

1945后8月2日,该营扩大为独立团,傅、董仍兼团长、政委,褚衍佩任副团长,赵胜任副政委。同年10月24日,该团全部编入滨海军区二师并开赴东北作战。

1947年1月,县又组织3个基干民兵团,杨荣杰、魏瑗、李洪儒分任团长。杨团主要活动在泉源、挂剑一线;魏瑗重点在沐河一线九区;李团则以徐桃区为根据地。12月,再建县独立团,主要由三团合并而成,有6个基本连队,计900余众,熊飞任团长。次年3月,全团编入华东人民解放军。同时,县再建独立营。

1949年8月5日,遵山东军区命令,县独立营复名县大队,并佩带“县大队”符号标志。

附:侵华日军

1938年4月,日军侵占县城,并派一小队50余人占领马头镇。在县驻扎三月后,均退回临沂。同年12月,日军二次陷境,侵占县城后,还分兵对归义、三井一带“扫荡”,但时间很短复行离去。次年2月,日军三次陷境,留一宪兵队驻守县城,仍不久即离。5月,四次侵占县城后,留驻1个大队守城。秋,增派佐藤部1个中队驻守马头。11月,郯城被八路军一一五师解放后,均溃逃。

1940年秋,日军第五次侵入县境。11月,由川本率领的日伪军千余人驻守郯马等地。同时,伪“兴亚救国军”亦随日军入县。该军一团驻马头,团长李亚心;二团驻五湖,团长陈善昌;三团驻大圩沟,团长张兴西;总兵力千余人。日军还在马头镇东建修飞机场,占地12顷。并在镇内安设“司令部”,以石川中队为主配合一联队日军并千余伪军和“维持会”驻防郯马地区。次年秋,“司令部”移至县城,马头镇留一小队驻守,县城有两小队日军。伪军扩至15个中队2000余人,其中张思俭、田从富(外号田六)两中队编制装备较强,每中队有驳壳枪百余支。张思俭设防刘宅子,田从富驻扎红花埠,陈洪基、石英美中队在马头,其余中队分驻大埠、归义、重坊及县城周围。日军系四四编制,每小队有4班,另有机枪班。各班有八二迫击炮2门、九二重机枪1挺、轻机枪1挺;余之一律“大盖枪”。其防务主要是维护日伪统治、保障临新公路畅通。1941年日军在马头镇建立伪县政府,扩编11个伪中队,在马港口、华埠等地增设伪据点。次年,又建立3个“剿共团”。一团长陈洪基,二团长田从富,三团长张思俭,分别盘踞马头、红花埠、刘宅子。3团共1200余人,加上15个中队计3200余众。同时,日军渡边中队在县驻防。

第四章 民兵

第一节 组织发展

本县民兵组织始于1939年4月15日,境西北组建临郯费峄边联民兵自卫团,宋鲁生任总指挥,并召开有300多名自卫团干部参加的建团会议。次年5月,据上级指示,县对军事组织审核整顿,始注意自卫团成分选择和武器装备。稍后,因对敌斗争之需,抽调其骨干组成抗日先锋游击小组和基干自卫团。1942年夏,全县民兵组织统一,县成立民兵自卫团团部。8月,据山东省军区《八一训令》、《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暂行条例》等文件精神,泉源区集子、裂庄等率先成立新型民兵组织。9月8日,中共马陵工委、马陵办事处召开民兵检阅大会,激起群众抗日武装自卫热情,民兵组织迅速壮大发展,年底,全县民兵游击小组发展至163人,有步枪140支;普通自卫团3850人,步枪1800余支。徐圩子、株柏、华埠等地建起8处民兵联防组织。到抗战结束,全县各区均建成民兵自卫团,民兵总数达5000余人,其中半数为基干民兵。

解放战争中,县民兵组织进入更大规模有组织发展阶段。淮海战役前夕,县有组织民兵即达万人以上。为支持淮海大战、建立新中国立下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组织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据1952年春统计,全县民兵总数为10314人,其中基干民兵1519人;次年,县建基干民兵团,乡建基干民兵连,全县11区65乡共有基干民兵7736人,普通民兵26825人。

1958年,响应毛泽东“大办民兵师”号召,县民兵组织空前发展。当年,全县将16—50岁男女公民统编为21个师另1个独立团(郯南农场独立团),民兵由上年37008人猛增至154633人,即年增长317.8%;其中基干民兵80329人,普通民兵74304人。21个师编为117团、298个营、908个连、2902个排、8508个班。之后,为突出重点,又将基干民兵编为22个团,下辖126个营、364个连、1359个排、4430个班。

1959年,全县民兵整编为20个师另1个独立团,总兵员156971人,占当年全县总人口30.6%,占16—50岁人数73.9%,可谓“全民皆兵”了!当年,全县有基干民兵团21个,基干民兵48363人;还编成“野战连”21个,有民兵10296人。该类连队亦是生产骨干,与“生产军事化”相适应,民兵吃住在工地,几同真正军人。

1960年,贯彻中央“组织落实、军事落实、政治落实”即“三落实”民兵建设方针,县民兵组织进行实事求是整顿巩固发展。1964—1965年,县内涌现出马头民兵营、刘道口民兵连、县直机关民兵营等地区以上先进单位70多个;王瑞成、姚恒慈、张永全、夏永茂4人还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国家和省、地有关部门表彰。

1978年后,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失误,县民兵工作注重组织纯洁精干,武器更新精良,训练讲求实效。此间,民兵由单一兵种逐渐发展至多兵种,多技术协同作战之武装力量。

1980年,全县民兵整编为1个师,下辖19个团、147个营、986个连,总人数238004人,其中基干民兵137164人。次年,按照“提高质量、精干组织、增强战斗力”方针,全县再缩编为1个团,下辖20个营、884个连,总人数81658人,其中基干民兵11944人。此后,县民兵组织建设和工作进程入稳步发展时期。

1997年11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下发了《关于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的。到98年底,全县共编23个民兵营,64个民兵连,202个民兵排,627个民兵班,总人数90773人,基干民兵压缩至5650人,县组建了2个应急分队连(300人),在部分重点乡镇组建了应急分队独立排,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交通委、电信局、供电局分别组建了医疗救护、运输保障、通信保障、电力抢修4个专业对口分队。经过调整改革民兵组织,基本达到了规格适当、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可靠管用的要求。

第二节 任务作用

抗战期间,县民兵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力部队对敌作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兼以铲匪除霸,生产自救;中心是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夺取抗战胜利。

1939年冬,民兵组织初始,即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南进支队等解放郯马重镇,攻克城周数十据点。民兵所负侦察、向导、破袭等任务均圆满完成。锋芒初露,即令敌胆寒。随战争深入持久发展,民兵任务日益繁重,作用愈显重要。特别1940年“双十大扫荡”后,域内环境极为险恶。面对强敌反复“清剿”、“扫荡”,恶霸土匪行凶骚扰,民兵除奸反霸,清匪惩恶,以大无畏精神和灵活机动战术与敌伪顽匪周旋抗击,团结起人民群众,渡过难关。1942年9月8日,县召开民兵检阅大会。会上,公审处决罪大恶极之土匪糜殿臣。会后,五湖、鲍庄等村民兵180多人,对汉奸陈志亮等80余人所盘之三里汪据点发起连续进攻袭击,迫其撤离,进而开辟潘庄、姜桥一片根据地。

针对敌人强化治安、遍设碉堡、构筑封锁路沟等“铁壁合围”、“堡垒战术”,民兵展开大规模破袭战,以填平封锁沟、毁坏公路为重点,使敌龟缩于碉堡之中寸步难行。往往伪军白天整日苦心所修之公路,半夜一阵子即被民兵毁掉。群众说:“维持会,瞎折腾,不够民兵一五更。”仅1943年春,县民兵即对敌之重要交通干线临郯公路破毁33次,使该路一度瘫痪废置。

抗粮抗捐,保家卫村,亦为此间民兵重要任务。1943年4月中,丁沟村将来催捐款的7名伪军赶跑后,日伪军纠集数百人到村报复“清剿”,时村民兵仅有步枪30来支,便以土炮土枪抗击。陈士杰妻子被炮弹炸死,他只看了一眼就返回战斗;刘玉儒两个儿子都负伤仍不离火线;卜继堂拣起敌人扔来的手榴弹掷回,阻止伪军一个班冲锋……如此硬是坚持一昼夜,使敌不得以伤亡17人的代价而败退。

据不完全统计,至1945年8月,全县民兵参加战斗1500余次,攻克日伪据点30余处,毙、伤、俘日伪军900余名,瓦解争取伪军千人以上。缴获长枪500余支、子弹3000余发;其它军用物资和粮食、布匹等大宗;此外,还参加陇海铁路破袭、临枣公路阻击等多次县外活动,为抗战胜利立下不朽之功。

解放战争中,随战场扩大和形势发展,县民兵组织更加壮大,所负任务亦更加艰巨繁重,有时甚至远离县境作战;1947年8月陇海路大破袭,县民兵承担运河至瓦窑段拆轨任务。月中5次破袭,出动大车2500辆、民兵3600余人,出色完成任务。其它如苏北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参军支前、参战押俘等。本县民兵均做出重大贡献,受陈毅司令员、郭子化总指挥和山东省支前司令部等多次表彰。此间,多少惊心动魄、可歌可泣之事。以至多少年后访问当年战事组织者傅伯达县长之时,老人竟说出这样一句话:“我不能说,说不出来,我光想哭—郯城人民太好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民兵任务作用随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主要是维护社会治安和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并精神文明建设。

维护社会治安 建国初,县情极为复杂,治安尤显重要。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劳动结合站岗、巡逻,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安定团结做出巨大贡献。仅1950年上半年,即参加清剿土匪116次,捕获惯匪、特务89人,缴获长短枪39支;配合公安机关破获盗窃案127起,追回赃物大宗。时兵民一家,民亦即兵。确是“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十里铺民兵王元恒利用看瓜之机,捕获逃亡血债人犯1名,受奖步枪1支;谢方坤等三民兵自告奋勇,南京城擒拿巨恶匪首田从富(田六),至今仍在县传为美谈。1955年,全县24023名民兵参加麦收保卫工作,致夏收大忙秩序井然;1961—1964年间,县民兵协助公安破案423起,捕获各类案犯1500余人。“全民治安,威力无边”。1964年1月23日发生反革命分子周景仓抢劫杀人案,案发3小时内,周围81村近百民兵连出动千名民兵围捕凶犯,当日即将凶手捉拿归案。1982—1983年间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全县有215个民兵连5765名民兵配合公安机关破案,1999年7月,为制止反动邪教组织“法轮功”练习者聚众进京上访,按县委、县政府指示,经请示临沂军分区批准,动用县民兵应急分队队员53人,乡镇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40人,分9个堵截点,历时10天,共检查车辆31180台次,检查人员23.4万人,散发宣传材料5000份,书写标语300幅,制止了“法轮功”练习者的外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此外,如维护公路设施、通讯网络、水利工程等,民兵均起到明显重要作用。

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民兵仍保持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在物质文明建设如生产施工、抗灾抢险等艰巨任务面前,起到核心骨干和突击作用,历来视为经济建设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先后抽调基干民兵31056人次参加新泰铁路、三0七公路、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建设,建成铁路20公里,公路84公里,桥梁56座,均圆满完成任务,有506人立功受奖。在抗旱防汛、救火抢险以及其它大量突发性天灾人祸中,民兵往往都是冲锋在前,功勋卓著。1997年8月,县遭受了历史上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沂河马头拦河坝胡村段、堤坝决口40余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县人民武装部除值班人员留守外,全部投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按县委、县政府指示,经请示临沂军分区同意,先后紧急动员应急分队队员、基干民兵3000余名参加了这场战斗,共搬运土石5万立方,奋战5天5夜,圆满完成任务,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市、县领导和全县人民的高度赞扬。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县民兵亦是堪称表率,起到良好带头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1979—1999年间,全县即创办“民兵之家”850个,建成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4家。沙墩乡马陈埠村民兵在该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注意首先从自身做起,树起民兵榜样骨干形象,使村风迅速好转,成为地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1996年,在对清泉寺灌渠城区段治理工程中,动用民兵2400余名,连续奋战16昼夜,清理渠长2.5公里,清除污泥13000余立方,为治理城区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高度赞扬。

第三节 军事训练

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民兵军事训练无专门固定模式,多“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利用征战之机兼而习之,或以战斗间隙演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军训日渐正规,1960年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后,随“三落实”(组织落实、军事落实、政治落实)方针贯彻执行,军事训练得到组织和政治推动,效果明显提高,成绩日益突出,至1964年达到高潮,为以后再行训练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其间,主要进行科目为轻、重机枪射击,高射机枪、步枪射击和迫击炮操作、反坦克训练等。至1965年,6年训练总人数累计84601人,其中80%以上为基干民兵。

1973年恢复正规训练后,随民兵武器装备更新,专业技术演练已占重要地位,其训练时间和人数比例均达半数以上。至1989年,除继续抓好传统步兵武器训练科目外,突出抓八二迫击炮、八二无后坐力炮演练,对空射击侦察、化学武器防护、工程技术应用等较复杂技术训练,效果显著。在省军区和军分区举行的多次检阅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受到好评。

1990年始,应急分队训练占据重要位置,主要进行以应付突发事件为主的技术、战术训练和综合性演练。1998年,进行,民兵军事训练的改革,按照训用一致、突出重点、分类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立足现有装备,着眼执行任务的需要调整训练任务,改革训练内容,改进训练方法,改善训练条件,提高训练质量。重点抓好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分队和民兵干部的军事训练,使民兵应急分队具备整体执行任务和应付突发情况的能力;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具备整体执行任务的能力;民兵干部具备相应的军事技能和组织指挥能力。民兵应急分队按两年一个周期组织训练,训练时间为15天(含政治教育2天),专业技术分队训练、侦察兵训练与民兵应急分队训练一并进行,不单独安排,通信专业分队的训练,主要抓好新入队人员的训练,训练时间15天(含政治教育2天)。对口专业分队的训练,由县人民武装部和对口单位协同训练,训练时间3至5天(含政治教育半天)。民兵应急分队和专业技术分队的训练从过去以基础训练为主,改为以应用训练为主;从过去以新入队单个人员训练为主,改称按建制训练为主。民兵干部的训练对象是民兵连、排长,在新任职的2年内,完成30天的训练(含政治教育3天),尔后视情况安排复训。步兵分队的训练由其统一组织实施,平时只训新入队人员,训练时间15天(含政治教育2天)。

军事检阅 1959年8月1—3日,县举行首次民兵军事检阅,正值建军32周年之际,境内驻军亦派员参加。受阅单位人员,有县直机关直属师两个团1800人和公社、农场、煤矿等20个民兵师的代表485人。检阅方式以排为单位进行队列分列式表演。表演中,郯南农场连、城关野战连、李庄野战连和红旗机械厂基干连尤为出色,受奖锦旗一面。此外,还进行步枪实弹射击比赛、篮球比赛等。通过检阅,民兵士气大振,对推动县民兵工作建设、鼓舞民兵斗志颇具功效。之后,检阅趋向小型化,并渐与比赛相结合,注重向临战实效发展。

军事比赛 1964年1月,县举行首次大规模民兵军事观摩比赛,意在为全国民兵军事比赛作准备,同时以此促进县民兵建设发展。比赛以逐级选拔方式进行,由村及社,由社及县,经严格比赛筛选,全县共选百人参加角逐。比赛科目有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射击等,包括速射、精度射、夜间射、爬杆射和60炮对坟包射、高射机枪对汽球射等多种项目。此外,还进行手榴弹投掷等专项比赛。最后评出王瑞成、夏永茂、薛建云等40名优秀射手和标兵。县集中进行70天训练,于7月间40人进行最后选拔比赛,决出王瑞成等16人参加地区比赛。之后,在地区、县代表亦取得较好成绩,其中王瑞成获个人全能比赛冠军,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检阅,并合影留念,赠发枪支。

1980年后,比赛项目日渐增多,并向高技术、专业化发展。

军事演习 建国初,主要是步兵常规军事演练。1963年3月,县举行首次反空降演习,参加单位有红花民兵连、城关民兵营等800余人,为时两天,空降点设在榆林、东庄一带。

1970年7月,县人民武装部组织民兵进行渗透与反渗透演习。由驻新沂部队202师侦察连为“敌”方“特务”,渗透入县城进行“破坏”、“侦察”。民兵则为“我”方。在作战指挥部指挥下,将敌渗透“特务”全部“捉拿归案”。该次演习主要是城关民兵营700余人。

1978年后,演习多为小型化并以公社(乡、镇)为单位就近举行。

第四节 基地设施

县民兵集中军事训练基地始建于1975年11月,至1980年8月基本建设完毕。基地位于县城东北约1公里处,西北、西南与前东庄、后八庙为邻;东北、东南与王卸、汪卸、张卸相望。坐标东经118°21′,北纬33°26′。基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射击场、训练队和武器装备仓库。

射击场长142.6米,宽89.3米,为沙土自然屯积地面,场北端为靶档(台),台长80米,高10米;上宽4米,下宽14米。皆为土石结构,顶部和两侧、后侧为水泥封面。示靶壕长6米,宽1米,深2米,为土石结构。

训练队,设有伙房、教室、宿舍,共有瓦房36间,均砖石结构,建筑总面积653.4平方米,可一次容纳250人居住训练。

基地建成后,基本可按上级要求满足全县民兵集中训练和相应教学等任务。1991—1992年,对训练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和改建,总投资35万元,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一幢,设有电教室、普教室、教研室、专修室、餐厅、伙房、兵舍等场所,一次可容纳200人训练,形成了集吃、住、训、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训练场所。配有录相机、监视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三用机、电唱机等多种电教器材,训练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为实施规范化训练,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 武器装备

县民兵武器装备系随民兵队伍发展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以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装备发展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几乎全部为国家装备发放。

抗日战争,为县民兵武器发展重要阶段。初,全县武器不足百件,且多为土造,极为低劣。后随民兵队伍壮大发展,特别“攻克郯马”、“郯城大捷”等几次大的战事之后,武器装备得到迅速改善。1942年夏,全县民兵长短枪已发展到1915支,其中多数为“三八式”、“汉阳造”等新式步枪。到抗战结束,全县已有各种枪支3865支。此间,民兵作战,除使用通常步枪外,还大量使用大刀、红缨枪、土炮、土炸药、手雷、地雷、手榴弹和“土压五”步枪、“单打一”短枪以及鸟枪等。

解放战争间,县民兵武器装备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发展。至建国,全县民兵武器装备基本配套,长短枪已发展至5200余支,抗战间所惯常使用的大刀、红缨枪基本绝迹,而代之以常规步枪。此间,发放武器占比例亦迅速上升。如1949年春即发放“中正式”步枪300支;县自卫团还装备了少量“60”迫击炮,“马克辛”重机枪和“歪把子”轻机枪等基本配套,民兵干部已普遍使用驳壳枪等便携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民兵武器装备均 列入国家计划配备,逐年更新改进,渐趋配套完善。

第五章 防空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县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于1965年11月,下设办公室为具体办事机构,地点在县人民武装部。次年3月,县成立战备小组,下设办公室。不久,二办公室合并成“郯城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在县防空委员会领导下工作。业务主管单位为县人民武装部作战训练科;办公室主任由武装部一副部长兼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县革委主任、人武部长兼职;成员有民政、公安、物资、交通、建筑等部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县直机关抽调并有武装部现役军人参加。

1975年调整,办公室迁至县革委院内(今县人民政府处),并任命专职主任。至1977年8月,依上级指示撤销。

第二节 编制训练

县境既为军事要地,又当南京、济南两大战区结合部,入境之敌海上登陆由连云港、日照方向西侵腹地,县境更是要塞咽喉,故防务之事尤显紧要。为战备之需,各公社亦建立相应防空组织机构,建成观察防护体系、配置适量专业人员。

(1)对空观察。为严密组织对空观察,及时发现敌机空袭,县人民武装部专设信号报警办公室,以便迅速发现来敌征候,传达空袭信号。各乡镇亦成立空袭信号报警小组;县城高大建筑物顶端均设有临时对空观察哨;各厂矿企事业单位也建立相应专业对口观察、防护组织、以保障迅速消除空袭后果。

(2)防护训练。按严密防护和积极打击相结合原则,县成立消防、救护、抢修、治安、通信、运输、防化7个专业分队和1个对空射击分队。专业队员均为技术骨干,与县直机关民兵一起参加防空办公室所组织的训练演习,以保证战时人口疏散、救护抢修等应急措施落实;并形成一定攻击力量,打击和歼灭低空敌机,掩护群众安全转移。

第三节 工程设施

1969年后,响应毛泽东“要准备打仗”号召,县城乡各地均掀起备战挖 洞热潮。一时间,不论城镇机关还是农家小院,各色各样防空洞、防空壕、单人掩体、简易坑道等防空工事应有尽有,难以计量。

1970—1972年,县直机关大多成立专门组织,明确分工,量力实施。县委、县革委、县医院、供销社、物资局、化肥厂、三中等单位均组建专业施工队伍,直接投入坑道施工。并做到骨干尽量稳定,职工定期轮换。至1972年底,全县已挖筑成较正规防空洞30余处。最早建成的县委大院防空洞,1969年3月开工,10月告竣,半年即筑成一长50米、宽6米、深2米的地下防空指挥室。全室由走廊、通道并4个房间组成,总构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并配有通风、照明、防护、滤毒等器材设施。基本达到战时的战术、技术要求;可防空袭、防原子、防细菌武器威胁等一室多用。

第四节 导向计划

县人民防空机构设立间,不断加强和改善组织指挥工作,认真制定完善人口疏散、机关转移、救护抢救、物资保障和消防、防化等措施实施。

调整指挥分队 由县人民武装部、公安局、交通局、公路站派出人员和城关镇一武装民兵基干连组成。县人武部、公安局、交通局三单位负责人分别任正、副队长。其任务:在敌机空袭阶段,负责城镇巡逻,进行灯火管制。检查指挥疏散情况,设立监督岗哨,掌握和维护疏散秩序;并根据“先人员,后车辆;先机关,后一般”原则实施指挥。

疏散编组 接空袭信号后,各村镇居民就地隐蔽疏散;县委、县革委等重要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人员亦按编制计划向预定地点疏散隐蔽。

紧急防空袭疏散计划,本着“拉得动、走的快、散的开”和便于组织指挥原则,划片编组,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编制大队、中队、小队等划分,并切实注意交通安全和后勤保障等措施周到,力求减少伤亡,避免混乱。

抢救运输 临战运输由交通局、城关镇和县直机关所属机运车辆承担,具体由交通局统一指挥,所组运输队由交通局长、公安局副局长分任正、副队长,负责抢运重要文书档案资料和战备物资等,并负责保障疏散人员后勤供应。

救护分队由卫生局抽调县医院、城关医院医护人员组成。卫生局长、县医院院长分任正、副队长,负责抢救伤员和救护病员以及有关转移救治工作。

治安防化 由卫生防疫站和化工厂抽调人员组成防化分队。卫生局副局长、化工厂长、防疫站长分任正、副队长,主要负责侦察敌人原子化学武器袭击征候;并设立清洗站,及时消除空袭后果。

治安保卫和消防分队由县公安局、城关镇派出所和县直机关保卫干部组成。公安局治安股长、城关镇派出所所长分任正、副队长,主要负责敌人空袭后城区治安保卫工作,组织巡逻警戒,监视敌人破坏活动;并负责扑灭空袭所致火灾。

第六章 重大战事

第一节 清末民初

幅军起义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张克湘、李盘五等联合幅军在重坊镇聚众起事,抗拒官兵。清廷为之震惊,诬之为“掖匪”,着令捉拿,并未凑效。6月20日(农历五月初八),道光帝又敕令山东巡抚崇恩迅遣所属严拿,并称“务必获其首领”;但收效甚微,其势愈炽。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新漕停运,纤夫生活无着。至1851年(咸丰元年),幅军大规模起义爆发。

清运河漕船,连樯北上,岁逾千艘。徐、海、邳数州及本县百姓多随漕逐末,船工、纤夫等累数十万,常以匹布为幅帕头。故称谓“幅 军”。其行动特点,“昼伏宵动,聚散无常”。虽被官府“擒斩已不胜纪”,但反火势愈炽。咸丰初年,起幅、结幅之众迅猛增多:邳州靳豹、宿迁朱有谷,时聚时散,而以苏鲁交界地带为中心营盘。

1853年(咸丰三年)春,太平军建都南京,易名天京。境内捻军、幅军为之大振,遥相呼应,频频举事,官府震惊。时不仅穷苦百姓参与其间,一些中、上层之士迫于形势亦不乏投身,如县武生赵魁元在衙充任壮役,即暗中代为幅军遮掩,红花埠豪富谢齐则广交会友,在县活动,公开与官府对抗。

秋,山东巡抚崇恩抵沂州察看幅军情势,并督军进剿。为避其锋,幅军大多转入境西北群山之中,而被崇恩上朝奏折中称为“最悍”的著名幅军首领“翟三秃子”(疑为绰号,真名无考)则隐于重坊、马头一带百姓家中。年底,官军离境,翟从容南下,复集所部于邳州东境,欲回师北进。县令胡鸣泰侦知,率兵征讨,幅军迎战,激战竟日,重创官军,幅军亦阵亡20余人。值邳州知州毕培贞带乡勇拦击,遂潜其踪。

1858年(咸丰八年)初,翟部在赣榆境内活动,遇官军作战失利,移师至县,并联他部幅军在郯、费交界处扎营。清廷复恐,旨称“此股匪结幅滋扰,设与亳匪勾结,则为愈烈。并着崇恩饬令地方文武,设法搜捕,毋任延蔓。”

秋,翟部在县西境斩杀兰山县丞姚凤长、擒获兰山县令刘锦堂后,又在长城、南桥(今均属苍山)与清军苦战,杀敌甚众,已亦阵亡百余人,势渐不支,复入境东南红花埠一带马陵山中集结,兖沂曹济道王观澄闻讯即令沂州协副将郝上庠带兵赶至,并与郯城县知县胡鸣泰分路进兵截击。幅军战斗失利,转邳州灵壁等地,又值数州官军合击,数百人阵亡,势已不支,遂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待机行事。

翟三秃子,峄县人,咸丰初聚众起事,转战邳州、徐州、郯城、费县等地,为幅军重要首领。他团结部卒,周济贫困,深得民心。《山东军兴纪略》一书对其评说:“著名幅首三秃子踪迹最秘,由其轻财好施。劫夺金帛累万,恒分半给同恶,余悉以周兰、郯、滕、费、邹、峄六县穷民。所至穷民德之,所谓盗亦有道者。”

1859年(咸丰九年)4月,捻军一部由兰陵、横山进入县马头镇,意图县城。知县胡鸣泰、外委周廷标率乡勇300名、调民团500名,扼之城西10里大圩沟,与捻军战于白马河桥,争战激烈,捻军阵亡50余人,乡勇亦伤亡惨重,马头民团首领李克孝、亲兵吕言等被捻军击毙。捻军向西撤退,在重坊镇又与邳州知州毕培贞所带兵勇遭遇,捻军无意恋战,急向邳州、宿迁一带转移。

1863年(同治二年)春,清廷命漕运总督吴棠由苏北进兵山东;吴令总兵黄国瑞率装备有洋枪的2000名清兵助剿幅军。黄部决计先攻取附近徐圩、芦塘等军圩寨。黄令参将张从龙、千总张学圣、郯城县丞李思谦、知县周士溥率军攻徐圩;自率参将郭宝昌守备邵法国等攻芦塘。徐圩幅军首领徐天祥畏黄军声势先期逃走,其它首领则率众阻险坚壁,奋力拒敌,炮石齐发,清军一时难以近前,张学圣等转而乘风纵火,担土填堑,一拥而上,众寡悬殊,幅军渐不支。清兵破墙涌入,屠杀幅军200余人。共同抗击清军的捻军首领李友辉、李友朱、田催等数十人,亦遭杀害。幅军越墙突围者,也遭 李思谦、周士溥部所杀。徐圩失陷后,周士溥等又乘机攻下二郎庙、赵家楼、周家庄等8寨,境内幅军活动转入低潮。

1876年(光绪二年)夏,海州两乡幅军首领赵庆安聚众多人,至县奶奶庙密谋起事,清兵闻知驰往合击,赵庆安、张飞豹等首领被杀,余之亦被害。之后,清廷命地方官员“认真缉拿余匪,毋使一名漏网”。幅军活动便由此转入地下零星小股活动,数年后消亡。

“辫子军”窜郯 1917年(民国6年)7月中旬,张勋属江防军官于荣先于徐州兵变时,率其部“辫子军”溃兵200余人,由宿迁经窑湾顺沂河西岸窜入县境。19日,兵至县西20里,欲图马头镇。当日,巧逢美国长老会教士温德(wender)和路伦(luren)乘船沿河过镇,辫子军即对该船开枪射击。据《大陆报》载:“张勋之兵齐聚于正对马头镇之河北岸,已历多日,显然预备攻击马头,其人数传说300—1000不等。当日,该船于下午2时到马头,张兵匿于丛树中向船开枪,弹由船上飞过;击中船身,弹雨横飞。幸水流颇速,船身旋即逃出射程之外,所放之弹约有500枚,船一经脱险,即驶近岸边,同船一沂州商人头部中弹瞬即殒命。众登岸后,闻沿河迤南一带,辫兵尚多,进行殊不稳妥,两教士回马头,觅得一马车,由兵士护送回沂州。”

闻讯,驻临沂第七混成旅即派2营官军,由一颜姓帮带统领星夜赶往截击。在马头镇北15公里处沂河东岸洪福寺,两军相遇,激战2小时之久,辫军不支,过河向西北庄坞、学田庄一带退却,继又连夜窜至神山(上三地现均属苍山)顽抗,官军合力进剿,全歼该部。计生擒30余人,击毙70余人,缴获颇多。

民初剿匪 民国初年,县溃兵与土匪合流,势众械利,烧杀抢掠,其势甚炽,官府畏惧。据《山东军纪略》等书载,至1922年(民国11年),匪害所及,遍于境域;为害之重、民已难度日。“城西9公里之马头镇,被围困三日。东乡土匪窦二墩股,于7月之8日在城东黑豆涧村会哨,约2000余人,自称靖国军,声势极大。至近来被害村庄,为磨山、芙蓉、牛角湾山、压王庄等处,又以里埝村为最重,被匪杀伤几尽。郯城旅济人士特开紧急会议,企以桑梓糜烂、民不聊生而驻防各军反呈报肃清、饰词邀功,乃推出代表20余人,请愿田中玉(山东督军)派队痛剿,田以公忙推托,拒而不见。经代表痛哭陈诉,要求至再,始派由张副官代见。经代表详述被匪情况,张副官允以代答。一篇官样文章,敷衍一过,而郯城人民之生命财产,遂亦任其自由存亡矣!”

1923年(民国12年),抱犊崮土匪东下抢劫横扫三百里,孙美瑶临城津浦路劫车案发生后,全国震惊,县内土匪更猖獗无忌,仅境东北5月间一月统计,即烧杀抢掠17村,绑去“肉票”(人质)男女200余名,烧毁房屋无算。土匪甚至扬言:“因目下所在‘肉票’太多,无处收存,不便再拉,尔等各村,如届时交款不齐,生命定即付之一炬!”陈官庄架去“肉票”17名,各标以重价,限期赎回;内9名因家中措款逾期,即将9人耳目手指均割去 一只,惨呼昼夜,又被剖腹毙命。境东北店头乡东八里巷村(今属临沭县),遭土匪赵嬷嬷、徐大鼻子、窦二墩数千众联合报复围攻,驻县山东第五混成旅第一团团长许瑞祥拒绝派兵解救,村民支撑六天六夜,终圩破匪入,全村1200人惨死于铡刀下即百人以上;有1000多间房屋被烧,700多人被匪杀害。全村劫掠一空,几成平地!此即“赵嬷嬷血洗东八里巷”。

民初境匪何以如此猖獗而屡不灭呢?同年8月5日,《民国日报》有文及此,痛揭境内兵匪一家、合伙殃民之罪行。文章痛斥“驻军五旅旅长李森,挟一旅之众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养匪为患,纵兵殃民,种种恶迹,不胜枚举。而最堪痛心者,反纵容部下勾通土匪,售卖枪弹。如白营长在向城、许团长在郯城均恶迹昭著。甚且排斥异已,嫉忌有功。该旅中仅有一张营长华亭尚勇于剿匪,威名颇著,但该旅部诸人必将其挤走。张营长一走,而五旅之中再无与匪为难之人……前数日间,为匪势难掩,曾令某营出发,三四天即返回城里,不但一匪无获,反沿途掳掠奸淫,与匪无异。住城士兵也在城街各处横行不法,致使人们传唱着‘不怕匪,最怕兵’的民谣。”

八里巷惨案发生后,山东各界纷纷致电长期住于北京的省长熊秉琦,促其迅速返济,调兵剿匪,不能再滞留京城,抛弃职守,置人民于水火不顾。

郯城旅省同乡会、学生自治会电文:“北京兵马司常宅熊长钧鉴:郯城东北乡八里巷村惨遭匪杀伤千余人,焚烧数百家,惨酷万分,不忍言状;十里内外,人烟断绝;附近各村,亦岌岌可危。钧宪负治安保民之责,特电恳返,迅速剿捕,以解倒悬,无任感盼!”与此同时,沂属旅省同乡会、学生会和山东各界联合会也纷纷致电熊氏,要求迅速剿匪。然军政官员,仍漠然置之,众匪更为嚣张。8月下旬,匪首赵嬷嬷率大队土 匪突现于境北,其中半为男匪,半为女匪,并声言北上,欲逼临沂,气焰异常,当地军警大为惊骇,急调部众全围:一层为第五混成旅,二层为联合警备队,三层为驻马头镇齐营全部官兵。赵匪见无路可逃,便暗买奸细,以银元8000块贿买五旅教官耿某,疏通旅长李森及有关官兵,并分若干与警备队,惟没给齐营。赵匪借此一窜即出,不翼而飞。齐营群情激愤,指责受贿劣行。始以言语,继而拳脚,彼此军纪大乱,兵兵惨杀,激战数小时之久,结果共毁五旅机枪1架、钢炮1尊、子弹无数,伤亡军官数名、兵士200余人;齐营亦死伤百余众。混战之后,将死尸运往台儿庄1船,运往临沂城2船。旅长李森为掩人耳目,竟逢人便说:“赵嬷嬷厉害,几乎被她所掳!”群情激怒,再急电京城。8月30日,北京摄政内阁发布命令,责令有匪地方军政一体,大举清乡,限最短期内肃清辖境。并令派陈调元为苏鲁豫皖四省剿匪总司令,王为蔚、张培荣、李传业为副司令,克日进兵。

1924年(民国十三年)春,副司令兼兖州镇守使张培荣派张华亭营来境剿匪,擒斩匪首徐大鼻子及匪众若干。军长田中玉、省长熊秉琦亦派第五师第九旅来县助剿,并将县长熊绍龙、团长许瑞祥撤职查办。张培荣亦亲自带兵至县,先后将巨匪吴二和尚、高大山、阎大牙等擒斩正法,为民除害,百姓感其德行,盖“张公祠堂”纪念。并 立石碑,碑刻“万有生佛”,感念张培荣等浴血奋勇之士。之后,众匪或被擒斩,或散逃亡,境内匪患始暂消伏。

北伐军两次攻占郯城 1927年(民国16年)初,奉军张宗昌部杨镇藩旅驻县城,五省联军孙传芳部驻境东南红花埠一带。5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三十六军约6万人北伐入境,先在红花埠、大院子一带交战。孙部战败北撤,革命军乘机追杀,杨旅亦弃城而走。23日,县城为革命军占领。秋,为解南方之急,革命军退,县境复为张宗昌部占有。

1928年(民国17年)4月7日,蒋介石下达“二次北伐”总攻击令。9日,北伐第一集团军第二十六军六十三师,向县城张宗昌部方永昌第四军进攻,激战数小时,占领县城。同日,第三十七军七十九师亦占领马头镇,11日,二十七军于境北李家庄西渡沂河占大沙沟。

第二节 抗日战争

三捷庄会战 1938年4月,日军板垣师团占临沂后,南下追击庞炳勋部四十军。23日,该军一部千余人沿沂河南撤,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三捷庄一带,与追击日军展开激战。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支持庞军;国民革命军九十二师、四十九师、二十八师等支援四十军亦于陇海路运河站下车,北上在境西南丁字沟、狼墩湖等地与日军遭遇。历时25天的激烈拉锯战,至5月19日结束。此役,日军被歼千余人。四十军除军长庞炳勋率1个排40余人突围外,其余千余官兵亦全部壮烈殉国。三捷庄百姓死难100余人,村中房屋、树木荡然无存。

李庄歼灭战 李庄镇位于鲁南入苏北的交通要道上,据点内驻有伪军300余人,全系日式装备。西有沂河作天然屏障,东、南、北三面筑有围墙、外壕,各镇门都筑有二层炮楼;镇内南北大街重要地段还筑有砖木结构三层地堡,组成交叉火力,相互支援。

1939年6月,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在攻克苏北邳县县城后,为扩大根据地,向山东境内发展,决定拔掉此据点。30日拂晓,参战各部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一团一营和独立三营,阻击临沂、郯城方面增援之敌;支队指挥所带机炮连,同二营担任正面主攻;第三大队绕入围墙后配合二营主攻;独立四营为预备队。

三大队突入据点后,与敌展开激烈巷战争夺,二营配合乘机发动猛攻。经两天一夜激战,已占领镇内大部地区,残敌龟缩进7个孤堡内固守待援。

次日下午,临沂日军出动200余名,分乘10辆汽车前来增援,在沂河西岸用猛烈炮火掩护据点内残敌渡河突围。南进支队立即组织强大火力网,猛射渡河逃跑之敌,67名伪军毙于河水之中。

此役,共歼敌近200名;缴获重机枪1挺、步枪50余只、弹药及其它军用品大宗。八路军伤亡20余人,李庄镇遂告解放。

东进支队解放郯马 1939年10月,为建立鲁南抗日根据地,并进而打通鲁南、鲁西与湖西地区之间联系,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决定攻克经济富庶的郯西重镇——马头。

之前9月间,该镇中共地下特支书记徐昆吾,已指派专人汇制出镇详细地图,并将图和马头镇 顽军驻防情况报送支队,同时部署做好内应工作。

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八)夜,一一五师东进支队二大队在大队长王秉璋率领下,由沙埠南下,渡沂河向马头镇发动进攻。沂河支队等地方人民武装配合参加战斗。当天,先期派入预伏的24名侦察队员,已趁马头大集,在侦察股长曾绍谦、参谋姜冲等带领下,通过地下党组织接应,化装进入境内,在“盛德号”商店隐蔽起来。

夜半,战斗打响,先期入伏之侦察员迅速出击,顽军惊慌失措,纷纷逃窜,西门很快被攻破。激战至次日下午,战斗结束,全镇解放。顽军除少量化装潜逃外,余之全部被俘。之后,又乘胜追击,解放刘港口、小圩沟、大圩沟等地。至年底,已陈兵白马河畔,前锋逼县城郊。

东进支队连克数十集镇,郯西形势为之大变,引起敌人极度惊慌。过年1月3日,日伪纠集千余之众,分两路进犯郯马地区:一路由临沂南下进攻马头;一路从夏庄南向马陵山区推进。前路敌过郯后即遭东进支队顽强抗击,激战3小时,掉头转新安镇方向逃窜;后路日伪亦被东进支队发兵并和地方人民武装击退。

26日,数度激战之后,东进支队终于攻克郯城,并将郯马地区连成一片,扫清城周十余据点。然后继续扩大战果,击退郯城顽固派县长阎丽天反扑,迫其撤离县境。

重坊血战 1941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在副旅长张仁初、四团长钟本才率领下,至境接替教导五旅防务,策应苏北对敌斗争。

重坊镇位于境西南20公里处沂河西岸,为一商客云集之商贸重镇,有伪军王化云保安队1个中队防守。该部依仗日军后台,助纣为虐,既为群众痛恨切齿,又如钉子塞入抗日根据地之中,为此,教二旅决定攻克该镇。

2月7日,镇日伪军出动汽车20余辆、坦克8辆,向胡集一带进犯骚扰。同时,埝头日伪军400余人、乘汽车30多辆,亦沿沂河东岸向刘港口、李庄进犯,并有飞机配合。教二旅四团,在团长钟本才、政委吴岱率领下,乘机向重坊之敌发起攻击。三营主攻,迅速突破敌防线,歼敌大部,生俘伪军10余人,残敌弃镇向江苏邳县方向逃窜,重坊遂被攻克。

重坊枪声刚息,马头增援之敌却迅速到达,向四团反冲击。该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依托沂河天然屏障顽强抗击,迫敌援兵大败而回。

次日,日军100余人,伪军300多人,在7辆坦克掩护下,分3路突袭重坊。四团再度应战,持至黄昏,敌伪复败回马头。

同时,在外围担任阻击任务的教二旅余部,扼西、南两面,在张仁初率领下,与强敌浴血苦战,用手榴弹炸毁坦克1辆,毙敌百余。战斗持续5天,敌终被击溃。

日伪“双十大扫荡” 1941年10月10日,日军板垣师团4000余人,纠集伪军万余之众,在飞机、大炮、坦克配合下,对鲁南临郯地区进行“长途奔袭”、“铁壁合围”、“拉网梳箅”式之残酷大扫荡。

上午8时,日伪军蜂涌而至,将鲁南专署第三行署、三军分区司令部和临、郯、邳三县党政机关一部及“老四团”1个营,重重包围在庄坞、层山、涌泉、褚墩一带方圆10余华里的狭小区间内。抗日武装多次组织冲杀,仍未突出重围,只得凭交通沟等有利地形与敌周旋。

10时,数番艰苦冲杀后,抗日武装和党政机关刚至涌泉村南,发现前已有敌赌截,而后面追兵又至,遂就地扎营与敌展开激战。党政机关干部和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分别固守阵地,实行人自为战,用枪托、刺刀甚至拳脚与敌展开殊死搏斗。苦战至下午3时,终从东面打开缺口,冲出日伪军重围,撤至沂河东根据地内。

突围之中,鲁南三军分区副政委赖国清、沂河独立一团团长颜岩、沂河支队一大队教导员崔广润等100余名干部、战士牺牲。此为抗战间临郯地区党政军机关所受最大损失之一。

该次“扫荡”后,临郯抗日根据地几乎全被日伪军占领。鲁南三地委、行署、郯马工委等被压至江苏邳县境内,根据地仅剩苏鲁边境、沭河两岸狭小地区;县境则遍设日伪军据点和伪区公所、警察所等,域内抗战进入最艰苦年代。

活捉巨匪刘月亭 刘月亭,系鲁南著名匪首、帮会头子,有徒众万余人,横行乡里,恶贯满盈。仅1939—1942年,就杀害无辜群众200多人,民愤极大。抗战开始后,刘公开降日,又投靠国民党山东挺进 军第十七纵队司令梁钟亭,任国民党临郯情报站站长,成为集伪、顽、匪于一身的典型人物。1942年端午节(6月18日),马陵办事处主任傅伯达、工委书记王子通、公安局长危益民,带领20余名公安人员,化装成伪军,连夜涉过沂河,出其不意将刘活捉。经审讯,并经中共鲁南三地委批准,21日在泉源头村召开公判大会,由县抗日民主政府印发布告,执行枪决。

郯城大捷 1943年1月,为打通滨海与鲁南、华中根据地联系,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定攻克郯城。

早在上年8月,日军联队长小林在沭西地区被八路军击毙后,日军旅长石田即组织对县境大“扫荡”,修通临(沂)、新(安镇)公路,沿线遍筑据点,实行“堡垒封锁”。郯城正当此“封锁链”中心,有宽9米的城垣和深7米、宽6米的外壕,壕周筑有38处明碉暗堡,易守难攻。经营数月,见大功告成,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日军便倾其主力外出,而城内只留1个小分队和部分伪军驻守。看准此机,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决定迅速出击,攻克此鲁南日军重要堡垒。

攻城之前,为牵制和迷惑敌人,数千民兵配合八路军少数主力,对醋大庄据点开展夜以继日的围攻,以吸引住日军。同时,组织群众破毁临郯公路,断敌交通。

1月18日夜,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在代师长陈光、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指挥下,一夜急行军40余公里,秘密挺进到境东马陵山区隐蔽,敌工科长邵子真(现名杜继贤)带人入城侦察。

19日深夜,攻城部队直扑郯城。六团迅速占领南关,炸开第一层城门,但里面仍有一层挡道,攻城部队受阻。持续两天两夜,战斗进展迟缓。马头增援之敌出动;守城之敌施放毒气弹。此紧急关头,曾国华、符竹庭决定集中火力,从南门和东门炮楼之间实施重点突破。各团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集中射击,掩护六团八连在外壕上架起木桥,接着越桥树梯登城。4名战士被打下云梯,第5名战士张桂林机智地先向城内连投几颗手榴弹,然后乘着浓烟飞身而上,再甩几颗手榴弹将敌打退。突击队员效法于此,个个紧跟不让,飞速跨上城头。同时,四团三营亦突破北门向纵深发展,残敌被压至城中心县府内固守待援。

21日,城西9公里马头镇之敌400余人增援至中途,旅长曾国华带四团一营支持打援之六团二连。此时,该连在著名战斗英雄、连长何万祥带领下,正与敌进行血肉苦战,已多次打退敌人轮番冲锋,战斗呈白热化胶着状态。曾国华赶到后,遂命部队从右翼对敌包抄,两面夹击,重创增援之敌。

城内,固守县府的200多名伪军和伪政府人员仍在顽抗。四团长贺东升脱光上衣,亲带突击队发动猛攻。上午9时,伪军政人见大势已去,全部投降。此时,全城仅剩一被日军盘踞之炮楼尚未攻下。工兵以竹竿捆绑炸药送入此楼,大部日军顷刻毙命,余之7人束手就擒。10时,战斗胜利结束。

之后,教二旅又乘胜连克马头、红花埠、大圩沟等18处日伪据点,彻底粉碎境内敌伪“堡垒封锁”,迫其全线撤退。

该次战役,共毙伤日伪军103人;俘日军7人、伪军419人;缴获机枪2挺、掷弹筒2个、长短枪579支、汽车4辆和其它军用物资大批。教二旅和地方武装共伤亡91人。战役首创八路军在山东敌后运用敌进我退之“翻边战术”攻占城池范例,是山东八路军坚持持敌后抗战一伟大胜利,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史上留下光辉一页,25日,《大众日报》为此发表《庆祝我军新年大捷》社论。

徐圩子抗击日军 境 西南徐圩子村,地处郯三区抗日根据地前哨。为保卫国家,抗击日本侵略军,在民主政府组织下成立抗敌自卫队,有枪28支,土炮数十门,常与入侵小股日伪军作战并取得胜利。

1945年3月21日,日军1小队由邳县官湖出发去临沂,途经重坊镇南宋庄时,遭该村群众袭击,便请郯城日军前往救援。郯城日军300余人,伪军100余人,遂携带钢炮、迫击炮各1门和轻重机枪20余挺前往援救。上午10时半,增援日军行至徐圩子村东时,村自卫队未及详察日军底细,以为又是零星小股,加之此时村中还驻有县大队二连100余人、区中队40余人和部分武工队员,自卫队更无畏惧,便预伏排枪射击,日军当即3人毙命。

初,日军突遭打击,稍有慌乱,但很快判定出非为八路军主力,遂布成扇形阵势将村包围,实行狂轰滥炸,霎时,满村浓烟四起。县大队、区中队和村自卫队一起,立即组织反击。激战1个多小时,打退日伪军多次冲锋,考虑敌人甚为优势,为避免更大损失,决定组织军民转移。二连1个排和区中队,掩护群众撤离;余之武装人员配合策应,但因敌人封锁严密,数次突围均告失败,军民遂报定决心与家乡共存亡,将圩门紧闭,男女老幼,拿起钢刀土枪,纷纷涌上围墙,誓与强敌血战到底。

下午3时,郯三区区长任兆铎闻讯带附近几村自卫队前来增援,在圩西北与敌人展开激战,任区长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

圩里,战斗更趋白热化,军民同仇敌忾,数次打退日军强攻。混战中,日军集结炮火将围墙炸开1个大缺口,随之冲入圩内,见人就杀,婴儿病残亦未能幸免。战斗持续到黄昏,军民分散乘夜色混乱突围,日军亦收拢集合西行,枪声方告平息。

该次血战,共击毙日军37名,伪军数十名。县大队和区中队有45人牺牲,村自卫队73人殉国,20余人负伤。村民有40人被日军抓走,其中7人下落不明。村中粮食、牲畜等物资被掳掠一空。昔日颇称秀美殷富之村,战后断墙残垣,几成平野废墟。

讨梁战役 1945年夏,境内日军见大势已去,龟缩于县城、马头少数几个据点中不敢轻举妄动;但盘踞郯城顽固派梁钟亭部却烧杀抢掠,嚣张如故,继续与人民为敌。为打通滨海、鲁南解放区联系,夺取抗战最后胜利,6月23日,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二军分区独立二团和鲁南军区五团以及郯城县大队、海陵独立团等地方武装共8000多人,由罗华生指挥,贺健、王六生分任主攻,发起讨梁战役。

梁钟亭,山东汶上县人,因满脸大麻小麻密布,故绰号“梁麻子”,系一刁钻奸诈、作恶多端之反动派顽固分子。30年代初曾任本县国民政府县长。抗战爆发不久,即升任国民党鲁南区专员兼国民党山东挺进军十七纵队第九旅旅长,搜罗万余之众,并一度仍兼本县国民政府县长,集军、政、顽、匪于一身,把持国民党在鲁南地区大权,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破坏抗战、为非作歹,先后残杀抗日干部和军民群众达2000多人。

梁将大本营设于苏鲁交界处之王海子。此处地当边界,历来正统鞭长莫及;又紧靠陇海铁路,周围平川坦荡,鱼米之乡,可谓“霸业”之地。他选中此处,苦心经营数年,村周挖起一宽15米、深7米之壕沟,沟外架设3道木寨铁栏,沟内遍筑明碉暗堡。为开阔视野,栏外15米所有庄稼、树木一律铲除;壕沟内侧又筑起两围高墙,中间夹以通道,用以观察防守并随时调配兵力。蒋介石为在此紧要之处牢牢锲实这颗“钉子”,又特意派其亲信中将鲍国泉为梁参谋长,助其建一军官训练队,培训排以上军官300多名;并组建胡登起、王金跃两大作战团,驻守外围为策应。耗尽心机,梁还特意更名为王海子“新城”,以示其顽固之意。

6月23日晚10时,战斗打响,参战部队取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战术,先由五团向外围涝沟之敌发起猛攻。该地位于王海子村西北10公里处,为一古镇要地,取此王海子唇亡齿寒,故梁特派匪首胡登起率2000余众把守。枪声一响,胡部慌做一团,梁急令其死死顶住,但胡匪为存实力,却虚晃一枪,弃界遁逃。五团急起直追,俘敌百余,毙敌50余众,缴枪200多支。尔后,速向王海子逼近。

西南方,四团和海陵独立团亦同时向王金跃部发起猛攻。战斗正烈,王见胡遁逃,已亦不甘为梁替死,遂一面大骂胡为“不义”,一面令其部下摇旗呐喊,虚张声势,佯作拼杀之状,紧步胡之后尘遁逃。战斗不到两小时,外围已清除,王海子包围态势形成。

围困3天,梁仍拒不缴械。第4天晚,遂实行强攻。此时,大雨如注,村周围一片汪洋。五团一营冒着弹雨,趟着没膝深雨水,首先扑近圩墙。同时,四团炮兵将南圩炸开一个缺口,突击队37名勇士呐喊入内,守敌组织疯狂反扑。激战至极,37人全部壮烈牺牲。后续部队杀声悲壮,攻势更猛。梁见大势已去,便化装成老百姓,借助夜幕,带小老婆和几个卫士出村欲逃,被当场擒获。

该次战役,共毙伤俘敌500余名,缴获轻重机枪6挺、步枪400余支、粮食10万斤和其它大量军用物资;并使滨海、鲁南两根据地连成一片。

马头攻坚战 1945年夏,讨梁战役之后,县境日伪军已被孤立于郯城、马头几个据点。为扫清郯城外围障碍,进而实现全县解放,滨海军区决定先攻克马头。

马头镇,位于县城西9公里沂河南侧,为鲁南名镇和全县工商业中心,控制该镇,便可直接威胁县城,故日军对此亦相当重视。战前,驻防有日军西野小队和伪军两个中队共350余人,并筑有坚固工事。

7月12日夜,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二军分区独立一团和郯城独立营等地方武装,在二军分区参谋长兼四团团长贺健指挥下,向马头之敌发起攻击。担任西门主攻任务的四团五连,神速出击,很快攻入镇内。同时,四团三连亦对东门守敌发动猛攻;敌人依托坚固工事顽抗,战斗呈胶着异常激烈。恰值天降大雨,攻坚不利,暂缓强攻为迂回包抄袭击。

13日,天气转晴。凌晨,东、北二面再次发起猛攻。北门守敌惟恐被歼,弃阵向东门里堡垒集中,四团一连等攻击部队跟踪追击,以连续爆破、分路强攻战术,激战至日出,守敌被全歼。至此,仅余南门处日军支撑点大碉堡未下。

虑及该堡甚为坚固且火力又强,南门主攻二连取疲惫消耗敌人战术,多次发动小规模袭击后,15日夜,出敌不意,突发强攻,仅30分钟,即彻底清除外围障碍,完成堡垒爆破任务。浓烟滚滚,枪声大作,敌人伤亡过半,余之日伪军乘夜色突围东逃。

此时,马头镇东、白马河西,担任打援和截击任务的部队发现日伪军突围,即奋起截击。至16日晨,歼其大部,仅余15名日军顽抗。正值白马河涨水,日军被阻。见突围无望,西野自杀,6人淹死河中,余之8人受降。战斗遂告结束。

此役,历时4天5夜,全歼守敌35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余支、掷弹筒3门并其它大宗军用物资。

第三节 解放战争

北涧突围 1947年初,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陷境后,又北攻临沂,留一甲种团千余人在县设防,并增调八十三师五十五团协同驻防。此二团均系蒋介石嫡系部队,全部美式装备。此外,还配有当地3个保安警察大队900余人,地主还乡团武装亦乘机出动,县内民主自卫战争陷入困境之中。

为阻止敌人进犯,策应主力部队战略反攻,据上级指示,以县独立团为主,包括各区武工队和县公安局武工队,统一组织,由独立团副政委杨荣杰带领,在东境马陵山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活动区域主要在挂剑、徐桃两区。

利用地利人和优势,独立团并武工队时聚时分,昼伏夜击,灵活机动频频出战,给敌以重大杀伤,亦引起敌之重视,多次组织包围“清剿”。3月15日,在得知独立团并武工队在徐桃区北涧村(今属东海县)驻扎集结消息后,遂以八十三师主力实施突袭包围。夜,战斗打响,独立团二营二连首先与敌接火,发现火力甚猛,知遇大敌,便边战边向南撤,当即有五、六人牺牲。时该村驻扎有独立团和武工队共500余人,始未料事态之严重,待战斗打响,方知敌势,便决定以公安局武工队为前导分散组织突围。此时枪声大作,混战已成白热化。周义联带武工队掩护突围,其部伤亡最重。待他和吕世昌等3人最后撤离时,已与大队失散。不料在经村西北角沟坎潜行时,却意外发现被冲散的副政委杨荣杰正被敌所围陷于绝境。3人一阵猛打,趁敌慌乱之机携杨急走。敌尾后亦急追,周脱枪套插地,敌见枪欲拣,他甩手击毙二敌,复趁慌乱急遁,直至20里外李埝一带方告脱险。

此事件中虽多数奋勇突出重围,但因力量过于悬殊,仍有120多人牺牲。追其教训,最因思想麻痹所为。14日晚,周义联带公安武工队到沭河西公路埋地雷。至茅茨村时已发现八十三师正在村东部署兵力欲合围北涧,便立即向县公安局副局长秦保堂报告;秦亦火速转报独立团,但该团负责人却只信本团侦察员“无事”的报告而拒听周言,漠然置之,终成灾咎。

奔袭陇海路 1947年11月,滨海基干兵团一部配县独立团,奔袭陇海铁路东海县段徐塘、陈安州、塔桥等土顽据点。26日夜11点,战斗打响,土顽依仗人多和碉堡工事坚固拼命顽抗,战斗异常激烈。清晨,借敌稍有松懈之机,独立团发动猛攻和轮番强行爆破,终将数据点全部攻克。阿湖据点国民党正规军一部前来增援,亦被打援部队击溃。至27日午后,战斗全部结束。

此役共毙、俘土匪顽军700余人。国民党东海县五区区长赵霞轩、桃林镇长马士桂、石埠乡陈作荣等6名土匪、汉奸重要头目被俘;顶湖乡长马文先、徐塘保长陈世峰等奸匪骨干被击毙。缴获轻机枪2挺、手炮1门、长短枪200余支。县徐桃区南部桃林、石埠、七埝、芹口等10余村还乡团、土匪、逃亡地主等反动势力几乎全被肃清,对郯南形势发展有重要作用。

歼灭王洪九保安旅 1948年10月10日,临沂城国民党鲁南绥靖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王洪九,慑于解放军攻势,弃城南遁,带山东省保安一旅全部和临沂、莒县、沂水、费县自卫团等约8000人逃集郯城。旅部和专署直辖单位驻县城,余之在周围乡镇设防,集结驻扎后,王部官兵一片混 乱,惊慌不已。

11月初,华东、中原野战军正以徐州为中心组织淮海战役,为打开主力南下通道,截击包围黄伯韬兵团和方便淮海战役支前,遂令鲁中南纵队趁王洪九部急速收缩,立足未稳而包围歼灭之。11月7日,鲁中南纵队司令员钱钧调集所属滨海军分区第一、二、三团和鲁南军区第十七、十九团,在郯城独立营等地方武装配合下,向王洪九部发起攻击。

黄昏,全线总攻开始。迅速清除外围之后,担任主攻任务的十七团,选择敌防守薄弱之城西南,很快打开缺口。但此处城墙高大、城河宽深,不易扩大战果,又改攻城西北角,亦因城防坚固迟未奏效。纵队指挥所当机立断,从主力部队调大炮3门,连同原有炮火集中轰击城防较弱之东门。一时浓烟滚滚,趁敌慌乱之机,集中组织强攻。晚11时,东门攻开,战果迅速扩大。夜半,即攻入城中心,凌晨4时,见大势已去,王率部弃城突围向西南逃窜,担任截击任务之十九团,在城南早已布下口袋阵,给逃窜之敌以迎头痛击,歼敌300余人,俘敌100余人,残敌分两路继续南窜,一路逃至曹村被围歼,一路逃至新安镇全部就擒。至此,除王洪九趁攻城混乱之机带少数卫士逃脱外,余之全部被歼。

此役共毙伤俘敌2000余人,缴获长短枪1000余支、炮2门和其它大量军用物资。至此,郯城彻底解放。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