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欢迎访问郯城县政府网站!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郯城 >> 认识郯城 >> 郯城县志 >> 正文
科技
发布日期:2021-01-05   作者:   来源:    阅读: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清末,郯城县无科技管理机构。民国时期,始有行使兼理科技业务的部门。1920年(民国9年)县知事公署设“劝业所”。1926年(民国15年)改称“建设局”,兼管县内农事、桑蚕、林木苗圃、水利、交通等业务。1930年(民国19年)建设局改名县政府第四科,设科长1人,农业技术员1人,后又增设气象观测员1人,工程师1人。

1949年至1959年初,科技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代管。

1959年5月,成立“郯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1961年9月县科委撤销,有关业务工作归属县农林局。1964年8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72年改称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科技组。1976年改称县革命委员会科技办公室。以上各时期领导职数及工作人员均为2—5人。1978年3月重建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有正、副主任及工作人员12人。1984年县科委内设人秘股、技术股、情报资料股,兼管地震办公室、沼气办公室(后更名农村能源办公室)。1985年底县科委内增设科学技术开发中心。1987年1月成立县科技干部管理局(二级单位)归属县科委领导。1991年设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1999年底县科委内设办公室、计划科、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信息科、地震办(二级单位),有干部、职工计19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3名。

第二节 科研机构

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4年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改称农业科学研究所,委所长1人,有职工10人,试验田30亩,归属县农业局,1962年撤销。1979年复设,归属县科委,委所长1人。驻马头采莲湖。土地面积400亩,职工13名。主要研究红萍,示范推广农作物种植新技术。1983年撤销,其业务工作归属县农业局。

农业机械研究所 1974年县成立农业机械研究组。翌年改称农业机械研究所,隶属县农机局。主要研究、推广农业新机械。有正、副所长各1人,工程技术人员5人。

银杏研究所 成立于1993年,隶属于县林业局。有所长1人,职工5人。主要研究银杏良种的选育、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合署办公。

厂办、民办科研机构 1995年,县科委制定了“厂办、民办科技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是年,全县厂办、民办科研所发展到28个,其中厂办24个、民办4个。8家县直骨干企业和70%以上的乡镇骨干企业,成立了厂办科研所。从业人员830人,其中科技人员754人。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项,星火项目9项,研制开发新产品35种,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8项。

第二章 科技队伍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

清末、民国时期,官府委派到各行业从事科技工作的寥寥数员。仅见于教育、卫生、电信、农艺等少数部门。建国初,郯城县的科技人才队伍,是由参加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经短期培训后组成。由于基础薄、科技人才匮乏,远远不能适应各项建设之需。1952年开始补充中专毕业生。1956年始有大专毕业生来郯。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需要,除分配来大、中专毕业生外,还招收、录用闲散科技人员,组织在职人员参加函大、电大、夜大、离职进修、专业培训等。20世纪80年代,科技队伍发展加快,在电子、机电、经济、建筑、企业管理、矿产等方面尤为突出。

到1999年底,全县各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共28526人,其中高级职称者566人,中级职称者4997人,初级职称者22963人。

第二节 群众科技队伍

建国前,群众科技队伍并未建立起来。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县逐渐形成以县农科所(今县科委)、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组为体系的四级农科网。1972年全县18个公社均成立了农科站。1978年全县有358个大队办了农科队,有110个生产队办了农科组,有2800多名农民参加了农科队(组)。广泛开展了农作物、果树、蔬菜、和畜禽的科学实验活动。20世纪80年代,全县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户四级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了全县的科技服务网络。1999年底全县农村各级、各类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达813个,其中乡级126个,村级652个,占全县871个行政村的75.2%。从业人员5852人。

第三章 科技活动

第一节 科普与宣传

郯城县的科普活动,民国时期即有。例如,倡导植树造林,讲习栽桑养蚕知识。建国后,科普活动逐步展开。1952年,全县普遍推广农作物良种。1955年示范推广化学肥料。同年,配合政府取缔反动会道门,向群众宣讲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1958年科普活动一度出现脱离实际、违背科学的宣传和做法。如手工土法制造滚珠轴承、土炉炼钢、木轨车道等,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劳民伤财。农业方面搞丰产田“放卫星”,一味强调密植,要求亩产几千斤、几万斤,违背客观规律,结果适得其反,留下了深刻教训。1964年后农村普遍组建科研队,推广良种、耕作法改良,提倡科学种田,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966年始,科普工作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科普活动一度停滞。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普活动陆续展开。采取墙报、黑板报、放科教电影、设立橱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宣讲现代科学知识。加强科技宣传,向广大群众普及推广实用技术,成为县科委的一项重要任务。1987年秋,组织农口各业务局的科技人员通过图片展览、现场讲解、技术咨询等形式举办科技大集。向赶郯城集的群众宣讲科技知识。1992年4月份县科委协同宣传部召开全县科技宣传大会,主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让人们深知科技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专题会议、科技讲座、印发材料、电影、电视、广播和图片展览等形式,受教育群众达10万人次。这项活动纳入每年的“科技三下乡”内容。1995年县科委会同宣传部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通知”。1996年6—9月份,会同宣传部、农业局、文化局举办科技兴农电影汇映活动,达100场次,收看群众5万人次。科技宣传增强了各级领导的科技意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

1986年为发挥郯城银杏、板栗两大干果优势,以振兴郯城经济,由县科委牵头,成立了银杏、板栗2个研究会,各有会员百余人,成为郯城银杏、板栗科学技术普及的中坚力量。

第二节 科技情报

县科委成立之初,有1名职员分工科技情报工作。1978年,建立情报资料室。截至1996年,采取订购、交换、索取和复制等方式,计汇集各类科技文献资料1.4万册(件)。其中收藏科技图书4000余册。常年订阅有140种科技报刊杂志,及时装订、上架1000余册。与省内外700多个地、县(市)科技部门保持科技情报、资料交流。1996—1999年,对1万多份科技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筛选,编辑出4000多份建档立卡,分类登记,开展借阅、报道工作。设立阅览室1处。常有科技人员前来借阅与交流。

1977年县科委创办《郯城科技》,报道本县各行各业的科技动态、科研成果、科技信息,传播使用技术。截至1991年印发总量达1.1万份。1994年5月《郯城科技》更名《科技动态》,主要介绍新成果、新技术,报道工、农、医、学、商等各方面的科技动态与信息。至1999年底,该刊印发36000份。县科委还不定期印发以介绍实用技术为主的《科技参考》,成为搜集、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科技情报的主要渠道。

1984年5月,县科委建立科技情报网,从厂(场)矿、农、林、牧等有关单位,招聘23名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为科技情报员,旨在沟通全县的科技信息。

1998年县科委建立“因特网”。第一批县直、乡(镇)有23个单位上网。通过网络搜集、发布信息,开展情报服务。组织10家企业参加全县经济技术信息库。录制银杏栽培技术片200余盘,推广到省内外150多个县市。

县科委还经常编印、发行专题图书资料,以传播科技消息、交流科技情报。1979年翻印《国外农业机械化情况》(摘编)250册。1982年翻印《郯城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日历》、《化学肥料营养成份及使用方法》,各印5000份。1984年编印《郯城县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介绍》、《常用化肥肥分含量、性质、施用方法》各印3000册。1986年印发《银杏栽培》1000册。1998年印发“银杏栽培资料汇编”2000册。

第三节 科技开发

1985年县科委始设“科技开发中心”,促使科技人员向科研、服务、创收方向发展。成立初期着力在高册乡小埝村、十里乡东南村,帮助农民引种优良品种的葡萄;在高峰头镇蔡圩里村帮助科技专业户培育食用菌;在郯城镇“五七红校”帮助淡水养殖高产技术开发。1991年置地8.63亩,建立科技开发基地,租给县黄砂公司开发夏季消暑系列产品。20世纪80年代初,全县银杏生产渐成高潮时,县内“银杏贸易中心”、“银杏技术推广中心”、“银杏发展研究中心”等数家单位,与县科委签约,进行银杏的科技开发。

第四节 技术市场管理

1991年10月,成立“郯城县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由科委主管其业务。是年,对全县所有技术贸易机构进行排查、摸底,凡不符合条件者取销其经营活动。对技术水平、办公场所、资金额度等达到标准的35家,颁发“技贸许可证”,予以认定。同时,积极引导、培植新发展技贸机构15家。至1993年底,全县有技贸机构52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年交易额307.5万元。至1999年底,全县有技贸机构80家,其中全民47家、集体16家、个体17家,从业人员达1100人。

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后,至1999年底,多次组织有关单位的技术产品,参加技术博览会、技术交易会;审查、核发技术商品广告21个;登记技贸合同45项,合同交易额155万元。每年对技贸机构进行核发、换证,有计划的配合县工商局进行技术市场大检查。

第四章 科技成果

第一节 科技成果选录

郯城县的科学技术事业,近代有史证者,皆与工农生产,人民生活相关而发生、发展,随时代风云而消长。上溯清嘉庆年间,县民始有制鞭炮者。从业者扫硝土熬制硝酸钾,以配制火药,此为化学在民间生产之应用。县境沂河沿岸,出产“京糁”,农人收摘其叶,曰“黄草”。经日晒露润,其色浅黄,质柔韧,用以编织蓑衣、揄制草鞋。沿至民初,邑人有睿智者,发现此草乃乡土华物,誉名“琅琊草”,倡以创新技艺,编制草帽,推行市场。县遂设琅琊草帽公司,货品行销京津、奉天。洋货“纸捻帽”随之在市场绝迹。1931年(民国20年),琅琊草帽、草鞋准入山东省国货陈列馆展览,获国货特等奖。此外,尚有柳编、土陶、篾席、旋木玩具、机织布、中药炮制、金银饰品等。今视之虽为初等技艺,然是为今日本县科学技术之前躯。

建国后,沿至20世纪末,郯城县科技事业发展,远非旧时代可比。1984年县林业局主持的科研项目“小片杨树丰产林试验”,荣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从而结束了郯城县没有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历史。截至1999年底,获县(含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7项,星火奖26项。

1993年8月,实施“科教兴郯”两项工程,即“农业技术推广”和“工业技术开发”。实施以来,使科技含量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由1995年的30%,增至1999年底的37%。

1995年初,本县开展争创“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活动。同年末,国家科委委托省科委对本县进行检查、验收并予以批准,颁发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的奖牌。

第二节 重点科技成果简介

小片杨树丰产林研究 1977年,县林业局与重坊公社(今重坊镇)王杨村协作,当年营造25亩小片杨树速生丰产林,历时6年,至1983年初,经临沂地区科委组织鉴定验收,平均株高20.25米,平均胸径17.93厘米,亩蓄积15.1317立方米,年平均亩生产量2.522立方米。比粗放经营之加拿大杨树提高产量8倍以上。年亩均投资20.8元;年亩均收入422.49元。鉴定认为:此课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荣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银杏矮化密植早期丰产试验 1979年至1983年,县林业局、县科委在新村建立试验园,连续五年进行深入的研究,达到二年生砧木嫁接后三年个别品种开始结果,五年亩产白果51公斤。基本与解决了银杏结果晚的问题。此课题探讨出银杏早实、丰产的技术措施,筛选出圆铃9号等四个优良品系,还在银杏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的资料。1983年秋,临沂地区科委组织鉴定认为:系开创性研究,树立了国内银杏矮化、密植、早期丰产的先例。1984年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清泉寺隧洞新奥法推广应用 马陵山青泉寺位于昌邑——大店深断裂带和安丘——莒县大断裂带之间,地质条件极差,属常规施工之禁区。若按常规施工,则无法穿洞。为解决隧洞施工难题。于1979年秋,县水利局科技人员应用新奥法进行施工,开隧洞长2209.1米。1985年,经山东省水利厅组织鉴定,认为该工程质量合格,新奥法在地质条件差的马陵山区应用成功。是年,获山东省水利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磷化铝仓外投药技术研究 1988—1989年县粮食局进行了磷化铝仓外投药技术的研究。对8万余吨的贮粮进行试验,防虫效果达95%以上。以虫蛀率低限2%计算,节约粮食1600吨,价值72万元,节约晒粮工值12万元。经试验观察,此法贮粮可杀灭害虫,不影响种子发芽率,从而开辟了贮粮防虫的有效途径。1990年经地区科委组织鉴定,为省内先进水平。是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银杏系列产品的研究 1990年县罐头厂科技人员历时一年研制出白果精、银杏羊羹、银杏汁三系列的新产品。1991年夏,经国家商业部组织鉴定认为:综合设计工艺路线合理、可行,产品保留了银杏中的营养风味,系新型保健食品。特别是白果精其银杏风味更为典型。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1992年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商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万亩栗粮间作开发试验 1987—1991年,由县林业局、县科委主持了“万亩栗粮间作开发试验”。试验园地布于郯城镇等四个乡镇。通过五年的开发试验,板栗亩产量达107.92公斤、粮食亩产463.47公斤。1991年地区科委受省科委委托组织鉴定认为属省内先进水平。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银杏叶提取黄酮甙工艺研究 1991年县罐头厂承担的省科委下达的专项科技计划项目——银杏叶提取黄酮甙工艺研究。通过优选工艺路线、条件,技术参数,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连续优化,使用树脂吸附、醇液水沉、萃取等方法,小试产品达到出口标准。批量生产其成品总黄酮甙含量10%以上,成本2000元/公斤以下,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了科技计划合同要求。1993年秋,通过山东省科委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项目工艺合理、可行、实用,属国内领先水平。

纸面石膏板护面纸板的研制 1993年县纸板厂与北京、泰安有关单位合作,进行了纸面石膏板护面纸板的研制。该产品质轻、耐火、隔音好、施工方便,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经临沂地区质检所检测,各项指标达到JC443—91A级标准。1993年底,临沂地区科委组织专家鉴定,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250g/m2u级达到国际水平。经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证明,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发此产品,纸板厂年生产能力15000吨,年产值达5400万元,利税827.77万元。该厂被省科委授予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银杏啤酒 20世纪90年代初,县华凌啤酒厂把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酮甙用于啤酒酿造,生产出具有一般啤酒风味,且有保健作用的银杏啤酒。1993年秋,山东省商业厅组织专家鉴定,认为选题正确,生产技术科学合理,工艺可行。各项指标符合GB4927—91的要求。经山东省科技情报的检索,属国内首创。是年年底申报为国家专利。

银杏良种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1992—1995年,县苗圃、县科委、省林校合作进行了“银杏良种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发掘出马铃3号、圆铃6号、大金果和金坠1号四个农家银杏品种,研制出良种快速繁殖系列配套技术和组装技术。1995年秋,山东省林业厅组织专家、教授数人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以良种扦插为中心环节的快速繁殖系列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1996年荣获山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六章 防震

第一节 机构

地震办公室 1970年10月成立郯城县地震办公室,属地、县双重领导,有工作人员3名。1975年增至5人,1984年减至3人,1973年以县地震办为主结合邮电、交通、医院、商业、公安、银行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县防震抗震领导小组。

1990年,机构升格为副科级单位,有工作人员4名,同年8月,成立郯城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机构设在县地震办公室。

1993年12月,政府机关机构改革,地震办公室并入县科委,为县科委下属科室,由一名副主任分管。

1996年3月,复为副科级单位,有工作人员5名。同年5月,全县各乡镇配备专、兼职地震信息员22名。

马陵山地震台 马陵山地震台位于泉源乡马陵山西坡。地理坐 标,北纬34°42'08'',东经118°27'21''。该台始建于1975年3月,有工作人员12人,隶属山东省地震局和郯城县政府双重领导。

1984年9月,该台改属山东省地震局领辖,成为专业地震监测机构。1997年5月,该台下放临沂市地震局管理,业务仍由省地震局领导。

1999年12月,该台有职工1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助工2人,技术员2人,高、中级技工3人。

第二节 专业测报

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距今已300余年,尽管此次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创伤早已溶进了历史长河,但至今国内外地震、地质专家、学者,仍对这次大震十分关注。不少专家和地震工作者频频来郯城实地考察、研究。1982年,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师生,在郯城一中、李庄中学、八三二三七部队等处考察,以工程强震仪对沂沭断裂带活动规律进行测试、研究。1983年3月22日,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来郯考察。1985年11月10日,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印尼、巴基斯坦、土耳其、尼泊尔、泰国、印度、秘鲁等11个国家22名专家学者,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丁国榆和山东省地震局局长秦国柱等一行20人陪同,来郯城麦坡村考察活断层存在情况。1986年3月、6月,美国伯克利大学阿·达诺博士两次来郯,考察一中强震台和麦坡活断层。

1975年海城地震后,为加强郯城——庐江活动断裂带的监视与研究,经山东省地震局和临沂地区地震办公室选址,由郯城县委、县府报请济南军区和军委总参同意,利用马陵山战备坑道,建立了马陵山地震台。

马陵山地震台建台伊始,在山洞内装置金属水平摆倾斜仪、连通管仪等13种地震监测仪器。其中,核子旋进磁力仪观测地磁场每时每刻的变化。磁称可观测磁偏角相对变化值、水平强度、垂直强度的变化值。微震仪、强震仪能准确、迅速地测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随着地震监测科技水平的提高,台内仪器不断更新,1995年台内拥有测震、地形变、地磁、地电等四种比较先进的观测手段和仪器10台套,其中地形变为全国I类基本台。测震、地磁、地电为区域台。

1998年3月,台内观测仪器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了观测质量。

马陵山地震台承担着向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武汉和兰州地震研究所、山东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市地震局报送数据的任务,其资料连续可靠,在全国和全省历次观测资料评比中,均获优秀成绩,地震台也多次被山东省地震局评为监测预报先进集体。1990年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地震监测先进集体。

县地震办公室除管理水井、动物观测点外,还于1985年,在郯城一中、李庄中学设两处骨干测报点。1987年6月,在县政府家属院打深井114米,建立直属测报点,并于1993年10月在深井内安装高精密水温仪,能准确测量水位、水温和电阻率的变化。郯城一中观测点设有30米深井,测量水温、水位。1992年3月该测点安装YYC—1多功能应变应力测量仪,测量地应力变化。1995年9月苍山地震前,该仪器于1995年8月16日出现异常,测三由-3.279降至-4.775,震后分析为苍山地震的前兆反应。

第三节 群测群防

建国前,地震往往被人们视为不可预防的天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研究出预测预报方法,其准确率也逐步提高。1970年10月,郯城县政府设置地震工作办公室。旋派人员参加省地震工作大队在潍坊举办的防震水化学习班。本县人员结业后,带回一台FD-105型射气仪,应用于定点水井水质化验,探索地下水水质变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应用效果,曾受到省、地、县的嘉奖。1971年地震办公室在县境内建立群测群防网点12个。网点观测情况定时向县汇报,如发现异常随时报告,并备常年警报器。同年,水井点再增设10处,1979年设置动物观测点4处,以观察分析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异常变化,将观察情况按时上报。1985年,测报点进行调整,设水井测报点5处,为气象局、鲍庄、褚墩三村、红花医院、花园工办等;微观测报点2处,为郯城第一中学、李庄中学;动物测报点2处,为县水产良种场、县兽医站。

井水异常和动物行为异常,是地震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其观察内容款项,为使群众便于记忆掌握,编歌如下:

(一)

井水是个宝,震前有预兆,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人人勤观察,异常快报告。

(二)

震前动物有前兆,家家户户要知道,

牛羊骡马不进厩,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咬,

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男女老少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1979年10月12日5时7分,郯城发生2.8级地震,有感范围有东海、临沭共20多个公社(乡镇)。南北长轴60公里,东西短轴25公里,沿郯庐带展布。震时听到地声,房屋晃动。归义、高峰头等公社有很多人从睡中惊醒。震前三井村有户农家鸽子半夜飞走,花园公社工办附近的水塘里,已经冬蛰的青蛙11日入夜鸣叫至拂晓。

为使民众掌握防震抗灾知识技能,县地震办公室把宣传工作做为常年活动。主要利用几种形式:

①利用有线广播宣传地震知识及其前兆观测、抗震应急措施。

②举办地震知识展览。1973年,委托县文化馆制作地震知识宣传版面48块,到各公社(乡镇)巡回展出,80%的农村人口受到教育。1974年,此展览工作队受聘去德州地区巡展。

③举办地震知识学习班、培训班、微观异常观测员、宣讲员,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④散发地震知识印刷宣传品。

⑤黑板报、宣传栏、幻灯片等形式。

⑥安装警报器,配合有线广播,在县内进行临震报警演习。

⑦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以来,历年都开展7·28唐山地震纪念活动,印发地震知识资料、播放和发售地震知识录相片等,以增强人们防震减灾意识。

临震抗震歌

临大震,莫惊慌,组织好,力量强。

固堤坝,保工矿,守要塞,固粮仓。

断火源,离危房,搭棚舍,选广场。

躲窄巷,避高墙,高压线,宜提防。

扶老幼,理应当,听指挥,少伤亡。

1975年海城地震后,全县从机关到农村,普遍建设防震棚。1976年,山东省地震局在郯城县举办地震预测土仪器制作、使用、推广学习班。1979年,郯城县城乡建设委员会成立抗震办公室。规定新建楼房、桥梁等较大型建筑物,必须由工程设计部门设计,基本预防能力应达到可防御七级地震的标准。并对县城城区无防震设施的办公楼、学校房舍、影剧院、礼堂等公共场所,责令进行抗震加固工程,对新建房舍,提出防震抗震要求:

地基牢一点,离河远一点;

房屋矮一点,屋顶轻一点;

墙壁好一点,连接紧一点;

布局合理点,样子简单点;

要想再好点,互相多学点。

1988年6月,郯城县政府与国家地震局签订协议书,确定在县城区置建20平方公里的地震监测小区,并于1991年开展工作,后因客观条件限制而中辍。

1990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确定,将山东与江苏沿海交界至南黄海一带,划为全国第七重点监视区。郯城县位置处于该监视区内。1992年,该区上升为全国第二重点地震监视区。直到1999年该区连续10年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

1991年4月,县制定《郯城县防震减灾大纲》,以指导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1995年9月20日11时14分,在苍山县沂堂镇附近(北纬35°58',东经118°06′7″)发生5.2级地震。本县普遍震感明显,楼板晃动,门窗作响,有地声发如闷雷,震时屋内人仓忙外逃,学校学生大乱,全县因惊慌外逃挤伤、踏伤及摔伤100余人,75间旧房出现裂缝,造成一定损失。震后,县政府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利用政府公告和广播电视等公开宣传这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和“短期内,当地不会发生更大地震”的震情结论,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及时稳定了局势,使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很快得到恢复。

1996年9月18日郯城县政府以郯政发[1996]69号印发《郯城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对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抢险救灾的人员、资金、物资等设备,灾害评估准备,震后救灾的主要目标,应急行动方案,都作出了明确的分工和规定。同年,县直有关部门及各乡镇都相应制定了本单位本地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县地震办公室开展普法宣传周,分管县长通过电视讲话进行普法动员,并利用报纸、标语、宣传车,普法咨询站,防震法规知识竞赛等形式广为宣传并印发《防震减灾法》单行本8000册,《家庭防震常识》10000余份。

同年8月,根据《防震减灾法》和省、市关于对建筑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文件精神,制定了《郯城县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细则》,以郯政发[1998]48号文印发实施,至1999年底对全县26家建筑单位的工程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抗震设防标准审核,使本县的防震减灾工作真正走上了“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轨道。

打印